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谈高龄津贴政策(附短片)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十月二十四日)就高龄津贴政策会见新闻界的谈话内容(中文部分):

行政长官:大家好!现在我想向各位交代有关长者高龄津贴政策的去向问题。自从上星期三施政报告发表后,如何处理高龄津贴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我提出有关高龄津贴的几点检讨方向,主要是想从政策的长远可持续性及公共财政承担角度出发。我认为既然社会观念已经改变,视高龄津贴为长者生活补助,不单纯是象征式敬老金,我们是需要考虑在提高津贴水平之余,引入新的入息资产审查制度。

  民意对入息资产审查制度有很大的回响,不少长者更加误以为政府目的是要取消生果金,认为这样的举措是违背敬老精神。我在公布前已预计这是有争议性的建议,因为这是影响老人家和广大市民直接利益的政策。

  我原意是希望社会能够趁此机会作出理性讨论,讨论是否接纳以入息和资产审查方法来找出经济上真正有需要帮助的长者,而再调拨更多资源,让他们获得更适切的协助。而这建议大家都知道在今年二月预算案中财政司司长已经有提及,并不是全新建议。

  但施政报告公布以来,民情反应明显一面倒,民调显示有近六成香港市民不赞成审查建议。「引入审查机制」被质疑为「不敬老」;长远可持续的政策考虑被视为「不近民情」和「高傲」的态度;虽然社会上亦有支持引入审查机制的意见,但理性的政策讨论被整个感性的反应通通盖过。

  与此同时,施政报告发表不足十日,金融海啸对香港的冲击,一日比一日加剧。短短数日内,已有一间老牌电器公司和两家大香港企业的内地厂房相继结业。中小企业面对的压力明显浮现。而当「雷曼」事件仍困扰金融界之际,几天前又有一间香港上市公司出现问题。

  不利消息一个都嫌多。接二连三的坏消息,实在令香港人焦虑。民心我心,在这非常时期,政府应凝聚各界的斗志、集合香港人的智慧,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我们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避免加重市民尤其长者实际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考虑到香港最新的局势,我愿意暂时搁置引入入息及资产审查的建议。我仍深信「敬老」与「引入审查机制」并不是对立的。假以时日,当有关政策的讨论条件更合适时,我希望能真正检视「长者高龄津贴」政策在人口老化情况下在香港的可持续性。

  为体现政府「以民意为依归」,我亦愿意在现有高龄津贴制度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将六十五岁至七十岁及七十岁或以上的津贴额一律提高至一千元,并会尽快把建议提交立法会财委会审议。同时政府亦会检讨是否放?长者居港期限的要求。

  今日香港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危机当前,社会内部需要团结,大家也要集中精力应付金融和经济危机。「家和万事兴」,我相信暂时搁置高龄津贴所引发的争议,是符合当前社会整体利益。多谢大家!

记者:你早前陈述过很多遍不设入息审查或增加生果金的坏处,你现时收回这些意见和增加生果金,是否违反了你的管治理念?今次整件事会否打击你的管治威信?

行政长官:无论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我们都要获得市民的支持。既然现时民意不支持有关建议,作为政府我们一定要以民意为依归,我建议暂时搁置这项讨论。问题并不会突然消失,问题是会继续的,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间重新审议这个问题。我亦讲过,这几年我们的财政是可以应付这方面的开支,但长远是会发生问题的。现时最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应付金融和经济问题。虽然市民有不同意我提出的建议,但我希望市民能理解到我作这建议的出发点,绝对不是不尊重长者,我们是考虑到香港长远整体的利益,这一届政府之后的政府的财政承担能力,以及我们下一代社会福利开支的承担能力,然后才提出来讨论的。我很希望市民能够衡量而作出理性的讨论,但如我刚才所说,市民在现时的环境下对建议感性地回应,我亦是理解的,所以我作出搁置的决定。

记者:你的决定与下星期立法会的致谢动议是否有关?是否担心致谢动议得到较低的支持而作有关决定?

行政长官:我已经说得很清楚,自从施政报告出来后,特别是入息审查机制提出后,市民的反应是一面倒的,在这种情况下,有鉴於现时金融海啸我们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可以在这个时间作出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讨论,在此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问题搁置。我希望全民能够集中现时所有的力量应付面前的挑战。我们短期内可以应付这一笔开支,但在适当的时间,当金融海啸过去后,我们应该重新再看这个问题。

记者:搁置讨论是否想挽救民望?

行政长官:我再说一遍,这次是因为看到在施政报告出来后,市民对这方面的负面反应,特别是老人家可能产生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在现时气氛下很难解释给他们听,但我是完全尊重老人家的,我明白到他们的需要,亦明白到他们对他们称为「生果金」,即我们称为高龄津贴的坚持。但最重要的是现时继续讨论这件事会分化我们的社会,不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面对的挑战。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7时1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