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民政事务局局长谈体育发展(只有中文)
******************

  以下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今日(十月二十一日)出席香港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午餐讲座后与新闻界的谈话全文:

记者:你谈到会投放资源,重点发展体育项目,是什么体育项目?

民政事务局局长:今届奥运后,社会掀起了对体育关注的气氛。行政长官上星期的施政报告,特别有一段谈及体育,过往施政报告是没有这样详尽。民政事务局有责任根据行政长官这个方向,制订具体落实措施。我和体育界人士接触后,认为在未来至二○一二年伦敦奥运会,我们应把为香港争取奖牌定为目标。体育界人士曾一再对我提出,香港运动发展应以亚洲为目标,还是以世界为目标,现时我们把目标这样定位。

  香港现已有机制选出十一个精英体育项目,政府是有资源支持,为了夺标争取更好的成绩,在这十一个项目,我和体育学院及体育界商量后,一方面会选定一些重点项目,再增加投放资源,当然不单只是资源,还有政策措施的配套。第二方面,在十一个精英运动项目外,明年我们还会透过机制挑选一、两项有潜质、香港运动员有机会夺标的项目,希望在普及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香港运动员脱颖而出。

记者:在十一项运动内会选定两项?

民政事务局局长:不一定会选定两项重点项目,也可以选三、四甚至五项,我们会和体育界商讨,研究那些项目香港有优势。譬如风帆,以香港的条件,过去李丽珊已做得到,今次奥运男子选手陈敬然也有很大机会夺标,只碍于青岛的天气变化。我们会在十一项中挑选一些香港本身具备条件、有传统、有优势的项目,进一步投放资源,争取更好的成绩。

记者:会否考虑乒乓等项目?

民政事务局局长:这不是由我个人去决定,体育学院和体育界是有机制的,我们有精英体育事务委员会,主席许晋奎先生带领了香港代表团参与今届北京奥运。他回来后曾和我商量,亦做了一个报告,并会继续研究这事宜。

记者:精英体育项目的资源会比其他项目增加多少,会否担心过于集中?

民政事务局局长:增加投放资源,并非会减少原有对十一个项目的支持。实事求是而言,在伦敦奥运,若要十一个项目都取得奖牌实在有点夸张,但在十一项目内,挑选一些我们有能力、有实力的项目,相信能够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重点项目,我们会增加资源,但不会削减原有十一个项目的资源。

记者:会增加多少资源?

民政事务局局长:会以千万元计算。

记者:为何大胆设定在伦敦奥运会取得奖牌?你说过满意京奥的成绩,是否检讨后认为备战不足?

民政事务局局长:我们在京奥有多个项目已达至亚洲最好的水平,但现时体育界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训练,目标应定在那里?在香港或全国运动会的国家水平,亚洲区的水平,还是在世界最高的水平?作为运动员而言,奥林匹克精神是追求最高的目标,达至最快、最完美的水平。

记者:刚才提到吸引内地的体育专业人士,这是否意味会有内地人士代表香港队出赛?

民政事务局局长:内地人士代表香港出赛,国际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需要在香港住满七年,才可取得香港的身分。有两种做法,一是在他们年青的时候来香港,另一是考虑派我们的运动员回内地,用内地的培训机制。运动员有个讲法,一次比赛结束,上台领奖后就是下一次比赛的开始。上次金牌运动员访港时,中国体操运动员的教练就叮嘱他们不要吃太多,只可喝汤,因为要节食保持身段,为下一次比赛作准备。

记者:刚才提到以千万元计算,意思是否以每一名运动员计?

民政事务局局长:不是,是支持重点项目的总数,因为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会挑选多少个重点项目去支持。至于有那些项目和具体怎样分配,还须与体育界商讨。

记者:怎样参考内地的制度...?

民政事务局局长:参考内地培训方式方面,当然家长是否愿意子女接受内地培训的强度,是要认真考虑。梯队培训方面,我刚才发言时提出六点,关键是目前我们有精英运动员,例如黄金宝和李丽珊等脱颖而出,体育运动亦较十年或五年前更为普及,热爱运动的人亦多了,但我们要有一个机制,能够在普及中拔尖,把真正优秀运动员选拔出来,由体育总会支持,并推荐予体育学院接受精英培训,我们会研究这样一个机制,并准备用一千万元来进行一个试验计划,亦有「选点、选项」等多方面措施,从而解决梯队、后备的问题。

记者:金融海啸对寻求商界赞助支持是否有影响?东亚运动会的赞助会否受金融海啸影响?

民政事务局局长:我们会尽量努力,到现时为止,东亚运动会已取到逾六千万元的商界及体育界人士赞助,我们会继续争取、募捐,因为东亚运动会是第一个在香港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我们一定会把它办好。

记者:金融海啸对体育发展的赞助有什么影响?

民政事务局局长:我们会尽力去做,金融海啸的影响有多深、多广,还有待观察。

记者:梯队方面是否已申请拨款?

民政事务局局长:已经预留款项应用。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8时3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