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香港艺术馆细说「马的故事」(附图)
*****************

  为庆祝香港协办二○○八年奥运马术项目比赛,香港艺术馆特别在馆藏中精选了四十件以马为主题的展品,由今日(六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展出,让市民认识马在传统中国艺术及本地艺术的角色地位。

  是次展览名为「马的故事」,展品包括中国陶瓷、青铜、竹刻、中国书画、历史绘画及现代艺术作品。透过这批不同年代及媒介的作品,展览从四个方向:中国古代马匹的功用、中国「马」画中的文人意趣、「马」的纹饰及寓意、现代艺术中的「马」,探索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其美学形式的演变。

  重点展品包括唐代三彩陶马、清郎世宁的镌刻版画「格登鄂拉斫营」、清康熙时期的竹雕作品「圆雕马上封侯」、清张穆的水墨作品「树下骏马」,另外,还有高奇峰及徐悲鸿所绘画的「马」,以及本地艺术家黄琮瑜的电脑印刷作品「中华长卷」等。

  在史前时代,欧亚草原上的部落就懂得捕猎马匹以取得马肉及马酪作粮食。马的生性温驯,具有持久耐力,适合用作长途旅程,其惊人的速度和爆炸力更适用於陆上攻战。中国自商代已有驯养马匹的习俗,出土的马车和各种马具亦证明马匹除用作策骑,亦用来拉车,作车战用途。马亦用於狩猎、出行和其他生活用途,例如代步和运输。唐代的马匹多来自西域,品种优良,被训练成为战马、驿马、坐骑或庆典中表演。而骑马亦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贵胄之间更热衷於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活动。宋、金时期,军队很重视骑射、套马等技术的训练,而马具的制造和装饰,也特别讲究。随突火炝、火铳等兵器的发明,及明、清时期由西欧传入更先进的火器军备,骑兵和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下降,战斗面貌亦起了变化。

  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於唐代开始出现。这时期擅於画马的画家如韩干所绘马匹无论肥瘦,皆展现了唐王朝的贵族气派。北宋时期则有李公麟以墨代色,运用墨线描绘马的形象。此时,画马主题不再反映畜牧狩猎,而是表现画家的文化内涵和主观精神,极富文人意趣。元代对后世画马有很大影响的赵孟俯家族,乃标榜「崇唐」的作画宗旨,同时更意於刻划马的个性及精神风度。清代「海派」画家画的马既糅合了传统文人士大夫气息,又吸收了一些西方的绘画技巧,同时亦反映出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时尚。

  马是中国历代艺术家乐於采用的纹饰之一。马的形象早於商周已出现在艺术品上,如河南妇好墓出土的玉马。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上的攻战纹亦常见马的形象。秦始皇的兵马俑中之马,造型仿逼真。汉朝的陶制器物、饰砖、石刻和壁画上屡见以车骑、仪仗、骑吹等活动为题材的车马纹,反映当时贵族的生活、社会风尚和礼仪。三彩陶马的华丽色彩及骠壮的体形,使人联想到唐代强盛的国势。明、清年间的「海马」造型在玉圆雕和瓷器上甚为常见,更专用於两朝的九品武官袍服上的补子。另外马更被赋予吉祥寓意。马背站有猴子的纹饰以谐音寓意「马上封侯」,意指很快就能加官进爵,常见於明清瓷器、玉及竹雕等器物上。

  马的表现形式发展至近代趋於多样化,各家各派百花齐放。被称为「岭南三杰」之一的高奇峰曾赴日习画,他所画的马带有浓厚的东洋风味及西方写生技巧。徐悲鸿尤爱画马,他曾留学法国,是写实主义的拥护者,能捕捉骏马极富动感的神态。马的优美形态亦深得香港艺术家的喜爱,在他们的作品里,马有时候会跨时空地在古代场境中出现,有时候是幽默或理想的化身,又或者成为新艺术里的中介媒体。

  香港艺术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逢星期四休馆(公众假期除外)。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艺术馆网页:http://hk.art.museum/,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2时36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