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开放·对话」展览系列於艺术馆正式揭幕
*******************

  现今的艺术创作已不局限於使用画笔、画纸或雕刻刀来表达艺术。新媒体的引入,如数码科技,不但为艺术工作者提供崭新的创作空间,亦为观众开拓新的艺术视野。

  「香港艺术:开放·对话」展览系列的首项展览──「数码演义」就邀请观众探索文化科技的新领域。展览由明日起(五月十六日)至七月二十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

  艺术馆筹划的「香港艺术:开放·对话」展览系列获艺术界人士的关注及支持,於二○○六年推出后收到二十份各具特色及风格的展览计划书。馆方邀请了十位不同艺术界别的人士共同商议,选出四份最合适的计划书於二○○八至二○○九年间筹办展出。获选的四项展览分别为:鲍蔼伦的「数码演义」、金董建平的「新水墨艺术──创造、超越、翱翔」、任卓华的「寻找麦显扬」以及郑婵琦的「寻乐·经验」。

  媒体艺术一直把想像力的无限性与科技的合理性结合,为创作领域开拓全新空间。媒体艺术彻底改革了大众的文化交流:一种不只单一回忆或发明的交流,而是一种具参与性及前进性的交流。「香港艺术:开放·对话」就以鲍蔼伦任客席策展人的「数码演义」拉开序幕,让观众探索数码科技与艺术创作结合的领域。是次展览建基於香港艺术馆及香港、上海及台湾媒体艺术家的新创作,藉此加深观众了解本地的多媒体艺术及其历史发展,整理本地「活动影像」的传统文化及审美论调,并引发更多对现今科技主导生活的讨论及研究。

  鲍蔼伦活跃於本地和国际媒体艺术圈,是国际知名的录像创作者和媒体艺术展策展人。自一九八五年开始,鲍氏的作品受邀到无数大小的影展及双年展,包括光州双年展、巴西录像媒体节、城市在动、约翰尼斯堡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及上海双年展等。经过二十年巡回展览后,她的著作「大大话话鲍蔼伦」於二○○四年在香港及纽约面世。鲍氏现任为全职放射诊断技师,并常於大专院校教学演讲。

  在延续有悠久传统的水墨并使其发展成当代艺术形式的历程上,艺术馆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金董建平女士的「新水墨艺术──创造、超越、翱翔」展览试图以艺术馆的水墨收藏及艺术家个人新作,把水墨艺术的探索超越媒材范畴,进一步思考水墨美学与精神的新诠释及在其当代文化的涵义和定位。这展览与「数码演义」正好为本地艺术传统作了一个承先启后的平衡。

  除了大传统的延续与更新,个别艺术家的发展也是缔造多元及健康艺术生态之重要环节。任卓华女士的「寻找麦显扬」展览以本地艺术家麦显扬(一九五一至一九九四)为起点,从艺术馆馆藏出发,再透过几位当代艺术家利用作品与麦显扬的对话,以多层次检视艺术家作品对今天的意义,展览提供了在群展宏观的角度以外,一个由微观出发去思考香港艺术发展状态的角度。

  另外,郑婵琦女士的「寻乐·经验」展览计划透过艺术家与不同特殊社群互动后的创作,让观众跳出视觉框框,以触觉、嗅觉、听觉等去「感受」艺术品,分享社群的「生活经验」,从而打破不同社群「生活及艺术」的距离。艺术馆亦希望藉此展览引起大众对文化平权关注的机会。

  为配合「数码演义」展览,艺术馆演讲厅将举行多项讲座,包括由朱绍恒主讲的「数码水墨之拓展」、王建明主讲的「创意电脑」、陆冠熊主讲的「扩增实境和虚拟实境之间」及黎肖娴主讲的「建构媒体艺术素养」。首两项讲座於五月二十四日举行,而其余两项讲座则分别於六月十四日及六月二十一日举行。以上讲座均以粤语进行。另有三项以英语进行的讲座,分别是葛海仑主讲的「连系与移动的艺术」、冯启雄主讲的「人体美学」及罗海德主讲的「媒体艺术+教育」。以上三项讲座分别於六月二十一日、七月五日及十二日举行。详情请参阅艺术馆网页。

  艺术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逢星期四休馆(公众假期除外)。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残疾人士及六十岁或以上人士可获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艺术馆网页:http://hk.art.museum/,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2008年5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0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