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出席香港各界青年学生政制发展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今日(一月十二日)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於东莞出席「香港各界青年学生政制发展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张春生部长、姚祖辉主席、施荣忻主席、陈振彬主席,各位嘉宾,各位青少年朋友:

行政长官报告报告全面反映社会意见
────────────────

  人大常委会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作出的决定,为香港订立了明确的普选时间表,我们在政制发展路上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大常委会是审议了行政长官於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提交的报告后作出有关决定的。报告如实地向中央反映了在谘询期内从不同方面收集到有关普选的意见,立法会、区议会、民意调查、社会各界的团体及市民的意见都已载列於报告内。

  关於二○一二年落实普选的意见,包括有过半数受访市民支持二○一二年实行双普选,及有12600份意见书支持二○一二年达至普选,都在报告中反映。行政长官亦向中央表明这些意见应受到重视和予以考虑。

  但行政长官对「在不迟於二○一七年先行落实普选行政长官,将有较大机会在香港社会获得大多数人接纳」的结论是经过全面考虑后才作出的:

 (一)有半数立法会议员支持在不迟於二○一七年或在二○一七年及二○一七年之后,先落实行政长官普选,立法会普选随后。

 (二)亦有超过三分之二区议会通过动议,支持在不迟於二○一七年或在二○一七年先普选行政长官,立法会普选随后。

 (三)民意调查显示有约六成受访市民接受若在二○一二年不能实行行政长官普选,可於二○一七年实行。

 (四)有15万个市民签名支持在不迟於二○一七年及在二○一七年或以后普选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已公开解释在处理政制发展问题上,原来希望以「先图后表」方式去建立社会共识,但过去两年的实践经验,发现社会上意见分歧,要达至共识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务实、灵活及愿意变通,因此他在报告中指出,先定出普选时间表,会更容易凝聚对路线图的共识,使得普选能早日落实。

报告有具体关於时间表的结论
─────────────

  行政长官向人大常委会所提交的报告,就行政长官及立法会普选时间表,亦作出了其他关键的结论:

(一)「特首先行、立法会普选随后」;

(二)订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的时间表,有助推动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

普选时间表的法律效力
──────────

  普选时间表是决定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一)决定所订明的普选时间表已非常明确;

(二)决定已表明在实行普选前的适当时间,特区可按照有关程序启动修改选举办法的机制,以达至普选。

  在此,人大常委会是完全依法办事,香港特区也有充分的空间去讨论、凝聚共识、依法通过普选的方案。

最新民意调查
──────

  由学术机构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人大常委会所订的普选时间表是得到香港市民接受的。根据港大民意研究计划於一月二日进行的民意调查,近半数受访市民接受这个普选时间表。

  而中大亚太研究所於一月二至四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更有高达七成多受访市民表示接受 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由此可见,中央今次订明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普选时间表,是回应了市民的民主诉求,并充份考虑了香港的利益。

时间表问题
─────

  有议员批评落实普选要等十年再十年。我想讲,反对派的议员坚持要「下一届」达至普选,其他议员则认为「隔一届」较合适,大家的分歧其实只是五年之差。

  相对政制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年并不是一段长时间。与其继续花时间和精力争拗应该早五年或是迟五年普选,倒不如好好利用未来的日子,为二○一二年的选举办法凝聚共识,为香港落实普选做好准备。

提名委员会及民主程序
──────────

  有议员担心提名委员会及民主程序将来如何订。

  特区政府现阶段不会就个别方案是否符合「民主程序」作决定。

功能界别的未来
───────

  有议员提出普选立法会时必须废除所有功能界别议席,但亦有议员提出可考虑保留;特区政府就二○二○年普选立法会的模式未有定案,并认为在现阶段毋须这么快便就功能界别议席的未来作定论。

  我们在《绿皮书》提出了三类立法会普选模式,除了直选之外,亦提出可考虑「一人两票」,即是一票选地区直选议员,一票选功能界别议员。

  另一个《绿皮书》提出的可考虑方案,是由区议员互选产生的议席取代其他功能界别议席。现时区议会的直选议席是由330万登记选民一人一票产生,这个方案能使立法会议以地区直选或间选产生,以达至普选,有其民主基础。

总结
──

  在结束之前,我还有一番说话,想向在座的年青朋友讲。在过去这数年,特区政府与大家一起走过了几个阶段。在二○○四年,我们开始着手处理政制发展的议题,是先掌握普选的原则及程序。我刚才向大家谈及的五部曲,在二○○四年已经掌握,亦已经定落了。接着在二○○五年,我们就推动在二○○七和二○○八年的选举方案。虽然当时未达至普选的最终目标,我们提出让区议员融入选举委员会,及以互选产生更多的立法会议员。虽然我们在立法会只是争取到过半数的支持,未达至三分之二多数的通过,但在社会上有六成市民是支持的。

  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让我们在过去两年进一步推动社会讨论普选的议题。所以从二○○五年十一月开始,我们已经在策略发展委员会内外策动大家讨论普选的时间表、路线图及模式。经过这几年分阶段的讨论,到了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时,香港社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准备,亦已经很希望往前看,可以进一步落实普选。现在我们已经有时间表,可以看到未来十年有很多的空间。
  
  我们在二○一二年会把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选举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但是在座的年青朋友及你们所代表的团体、组织有什么任务呢?我看到有三方面的任务。

  第一方面是大家在未来的年日,要积极参与选举及助选,我们有很多场的选举,在今年九月有立法会的选举;在二○一二年有新的区议会选举是要就任,有关的选举是会在二○一一年十一月举行。二○一二年三月有行政长官的选举。二○一二年九月有立法会的选举。接着在二○一七年有行政院长官的普选,在二○一六年亦有一次立法会的选举。所以,在这么多届、这么多任的选举,大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及非常积极的参与。如果有心参选的话,便要准备好、磨练好自己,然后站出来。如果大家认为自己未有心理准备,或者不是属於那种基因的话,就可以助选。你们做青年组织、商会,有很多朋友,可以参选、助选,积极参与。这是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是要组织起来,可以透过现有网络去组织、参加政党或组织成立新的智库机构。你们是商界、专业界别的,可以有条理地组织工作。这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根本条件。你们很多也在外国读大学,考专业试。其实在世界各地,政党的成立是要先在社会的草根萌芽,你们今日的青年领袖培训班,就是草根萌芽的开始。但在今后十年,你们究竟是参与现有的政党、成立新的组织、抑或是去建立一些新的智库团体,就是你们的决定。香港的市场是自由的,参政的市场都是要凭自由的原则来运作,越多自由的竞争,就越成功。香港的商界在过去数十年这么成功,就是凭着开放和自由的竞争。今后十年,香港的选举制度就会逐步开放,路会越行越阔,会等待你们的参与。这是第二个任务。

  第三个任务就是对政策的研究。政策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香港社会现在面对最大的新挑战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地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在香港亦有贫富悬殊的问题。我们做这么多套的选举制度,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好好服务香港市民。选举的制度是要选一些贤能出来做议员、做官员,以服务香港市民。但是要好好服务香港市民,我们的经济策略、社会服务、民生,一定要做好。对於这些政策的研究,政府是会做很多,但是我们相信竞争,所以如果在民间有多些智库团体,多做研究、多提些意见,那便会有多些比较,为香港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率会提升。同时,透过参选、参政、政策的研究、磨练,香港整个社会才能够成熟。特区政府方面是会做三方面的工作,包括推动政制,设计选举的制度。我们亦会做第二方面的工作,选举的制度是政制的硬件,政治人才则是政制的软件。所以在去年十二月,我们除了处理政制发展的议题外,亦向立法会提交了一套建议并已获得通过。除了司局长一层是政治委任外,将来会有副局长和局长助理,政治委任的团队会有四十人,这是今后行政长官的政治班子。这个班子会向各方面招揽人才,包括有政党背景的、专业界、学界、新闻界、商界、前公务员都可以。因为我们要习思广益,才可以好好服务香港市民,亦可以扩阔参政的渠道。以后市民不单可以参选为议员,亦可以做官员。从政者的最大目标,往往是要加入行政政府,世界各地都是这样的。做议员只是监察政府,做官员则可以落实政策思维。

  第三方面是做政策方面的工作,所以行政长官在参选期间及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全数向大家交代:在基建方面,我们有十大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开设社会企业;在教育方面,我们有「三三四」学制。参政、从政,就是为了要服务香港市民。我在这部分讲得比较详细,是希望大家会明白我鼓励大家参政、从政、助选,将来无论你们在议会办事,或在外面支持你们在议会内的朋友,抑或是加入政府工作,都要全面服务香港市民。

  时代已经变得很快,我们要与时并进,因为香港的政治每一天都在转变。我相信不用很久,大家便会从以前讨论普选时间表转为讨论选举的模式;亦会从街头政治逐渐成熟,变为议会与政府磋商,共同为香港社会建立共识的年代。我们会从讨论政制转变为更加聚焦社会、经济、民生,到底不同的党派及特区政府会提什么案,准备怎样为香港行前面十至二十年的路。

  今日是个十分宝贵的机会,可以向年青一代、关心香港今后未来发展的朋友讲一讲这些理念。在这一、两天,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交流、互相培训和鼓励大家。今后,不论是参政、从政、助选,或者仍在你的本行工作,大家都努力建设香港。多谢大家。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9时4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