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艺术馆展出何漆园六十幅书画作品(附图)
*******************

  岭南派第二代佼佼者何漆园,一生致力实践该派「折衷中外、融会古今」的艺术理想,并在推动艺术教育取得卓越成就。为让市民对其艺术有更深入认识,香港艺术馆由明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明年三月九日展出何氏作品六十余帧。

  是次展览名为「万茂传德:何漆园书画作品捐赠展」,展出的作品包括何氏早年力追高奇峰风格的岭南派花鸟画作,亦有以传统绘画笔法、构图,融合西画原理和实景写生的山水作品,具体地展示何漆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周达明今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展览开幕礼上致辞时表示,艺术馆承蒙「香港美学会」和何氏家族慷慨捐赠何漆园的书画作品与收藏品,得以筹划是次展览,从捐赠中精选六十幅作品,联同艺术馆的馆藏一起展出,以回顾何氏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

  周达明说:「何先生出生於广东顺德,学艺於广州,大半生贡献於香港,正好体现出粤港两地文化血脉紧紧相连。历年来,艺术馆也因为这种地缘关系,并承蒙一众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支持,确立了以收藏和发扬粤港艺术为宗旨的发展方向,让市民在欣赏广东艺术之余,更可从中感受到同根同源、丰富多彩的粤地文化精神。」

  何漆园(一八九九至一九七○)十九岁从高奇峰学艺,深得真传,为「天风七子」之一。一九三三年,高奇峰猝逝於上海,何氏即为奔走筹措后事。此后逾三十载,与天风楼弟子举办了多次纪念展览,弘扬岭南画艺,不遗余力。他亦在创作上积极实践岭南派「折衷中外、融汇古今」之精神,除写生采稿之外,亦钻研传统书画诗文,撷取传统艺术精华,发展出别开蹊径的「融合风格」。

  何氏的山水画在传统构图中结合西画透视原理之外,亦尝试将新题材与不同技法共冶一炉。一九六二年的《万茂草堂》堪称典范。花鸟方面,《寒潭清唳》中仙鹤飞掠潭面,潭中倒影隐现,便是采用了西洋画透视法与光影原理入画的实例。何氏亦从写生入手,作品如《鹤咀写生》、《半天红翠一蝉飞》等均为写生之作。然而,在肆力追求写实和融入新法的同时,何氏亦努力表现他对艺术与人生的诉求,强调要用合理务实的眼光看传统与新事物,故其艺术平易近人,诚如其座右铭云:「不立异以鸣高,不降格以谐俗」。

  秉承师辈推动美育之志,何氏毕生献身教育。他曾为高奇峰於岭南大学代课,亦曾执教於佛山市美、广州市美。一九三六年来港,聘任汉文师范学校等教职;一九三九年并入新成立的罗富国师范专科学校;一九五一年葛量洪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兼任两师范教席,至一九五九年退休,作育英材无数,其於本港美术教育贡献良多。退休后,於「万茂草堂」与门人作画论艺,亦经常主持艺术讲座,继续弘扬中国艺术。

  自青年时代何氏已积极参与组织画社,举办画展。早於一九二六年,便与美学馆仝人在广州组「美学社」;一九三四年与周一峰、赵少昂、黄少强、叶少秉、容漱石创立「六人画会」;一九三九年又在港结「岁寒社」;一九五六年与李凤公、赵少昂、叶少秉、林建同、鲍少游、张韶石等成立「丙申社」;一九六八年,更与学生成立「香港美学会」,以示与高奇峰的「美学馆」一脉相承。何氏辞世后,门人后嗣继火传薪,历年举办展览及出版,并捐赠何氏遗作予粤港两地博物馆,继续弘扬何氏德艺。

  配合是次展览,艺术馆将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时三十分至四时三十分在展厅举行展品实谈,此项活动由艺术馆助理馆长(中国书画)邓民亮主讲,并以粤语进行,参加者须缴付博物馆入场费,名额为四十,先到先得。此外,艺术馆为展览印制一册彩色图录,於该馆书店发售。

  艺术馆位於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农历年除夕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逢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及农历年初一、二休息。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艺术馆网页:http://hk.art.museum/,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30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