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三题:推动本土制造业
*************

  以下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今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吕明华议员的提问的口头答覆:

问题:

  虽然近年香港经济增长强劲,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率维持在百分之六左右,但是失业率现时仍接近百分之四,而且低收入人士的数目不断上升,贫富两极化的情况更日趋严重。关於发展本土制造业以改善上述情况,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 有没有制订重振本土制造业的计划,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如没有计划,原因是什么;及

(二) 有没有计划成立一个独立的工业发展局,负责领导和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为境外的服务业提供服务,以及作为中央当局就制定和修改涉及内地港资工厂的法规方面的谘询对象;如没有计划,原因是什么?

答覆:

主席女士:

  吕议员问到特区政府会否重振本土制造业。我想在此解释一点,香港是有工业的,也有制造业,只是没有了七十年代的劳工密集式工厂。至於问题的两部份,我的答覆如下:

(一) 基於香港本身的基本因素,低技术和低增值的生产已不再适合本港目前的经济发展。过去二十多年,不少从事传统工业的港商已转移到内地经营以便减低成本。根据广东省的数字,现时单是在广东的港资工厂便有五万六千家雇用了超过一千万工人。从宏观角度看,其实是把香港制造业的版图扩大。虽然不少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内地,但它们的总部和后勤基地仍留在香港,并带动服务业及整体经济增长。特区政府会继续致力支援这些企业。

  香港不可能走回头路,本地的制造业必须朝高科技、高增值、高知识产权含量的方向发展,而特区政府的工业政策亦是集中推动高增值和以知识为本的产业。事实上,企业是否在香港设厂完全是市场主导,鉴於CEPA的零关税优惠,以及香港品牌在内地的市场价值,亦有厂商在香港设置生产线,其中包括一些广为市民所认识的中成药以及食品的生产商,在香港制造高档次的品牌产品。特区政府会继续为业界提供支援,为发展高增值和以知识为本的行业提供有利的环境,使业界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至於就业方面,服务业现时已是香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份,占本地生产总值超过90%,雇用人数达三百万。除了推动金融业、创意工业,以及专业服务等,特区政府亦一直充份利用香港现有的优势,发展无烟工业,特别是旅游业,以期为低技术人士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尤其在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职位。

(二) 就推动本土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特区政府工业贸易署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援,多个半官方机构亦有推行这方面的工作,例如香港贸易发展局为香港公司在全球缔造新的市场机会;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香港企业提供横跨价值链的综合技术支援。贸发局及生产力促进局亦有就个别制造业进行研究,探讨发展机遇。

  另外,特区政府一直积极协助港商在内地营商,为港商提供有关内地经贸法规的最新资料,并就内地法规进行谘询,以及向内地政府反映香港工商界就内地营商环境的意见。透过CEPA联合指导委员会、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等机制,以及驻内地的各个办事处,特区政府在不同层面与内地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商讨经济贸易事宜。

  为了协助港商适应内地就加工贸易作出的政策调整,特区政府更在今年七月成立了包括业界在内的「支援加工贸易专责小组」,职责范围包括向内地有关部门反映业界的意见及建议。

  鉴於上述的机构及委员会已可为本港的制造业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支援,以及谘询渠道,为免资源重叠,特区政府暂时无意另设工业发展局。

  但我想强调,不设立工业发展局并不表示特区政府不重视工业发展。我们相信,重要的是建立与业界有效的沟通渠道,并适时提供切合业界所需的支援,目前已有这方面的机制,而我们亦会继续朝这方向努力。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