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发展局局长发表《香港家书》(只有中文)
*******************

  以下为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日(八月四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全文(只有中文)∶

亲爱的节思:

  这个暑假,你选择到美国波士顿大学参加一个为中学生举办的数学课程,不回港度假,妈妈和婆婆都更挂念你。你日前在电话中告诉我,这个课程启发了你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激发了你对知识的追求,我感到很欣慰。昨天又从爸爸口中知道,你为了解答一个数学疑问,步行了一个小时到波士顿公立图书馆找一本参考书,可惜无功而还。你白走了一趟,我们却觉得,你付出的努力正正是体现你对追求学问的执,无需闷闷不乐。

  年青人可爱的地方,就是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无惧成败,不计成本,执着奋斗。如果你有留意香港传媒过去数日的报道,你会知道妈妈在工作上正遇上一些这样的年青朋友。

  从去年年底的拆卸天星钟楼到最近的保卫皇后码头,我们见到一些学生和年青人自发性地组织起来,对建筑物的历史价值、本土文化和公共空间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虽然我不能认同和接受他们「不迁不拆」、原址保留皇后码头的要求,但我从他们那份执和激情,看到了年青人独有的特质。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这些年青人留守皇后码头,甚至有人绝食抗议,相信支撑他们就是那份执和激情。三日前,政府已顺利收回他们占用多月的皇后码头土地,三位年青人也停止了绝食行动,但我深信──也希望──他们对支持本土文化和历史文物保育的信念是不会减退的。

  我在七月一日上任发展局局长这个新职位之后,便希望能和这些年青朋友先作私下会面,让大家在毫无外来压力下交流,让他们知道发展局在平衡保育和发展的工作中是乐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个提议不获接纳后,我坦然出席了由「本土行动」朋友安排的公开论坛。可惜,这毕竟并非最有利於坦诚沟通、求同存异、建立共识的方式。

  论坛上有人指摘我坚持不接受「不迁不拆」皇后码头就是无诚意沟通,他们或许认为只要主事官员有善意,便可以随意接受他们的要求,而无须顾及政策的延续性、工程的迫切性和合法性、技术的可行性,以及要符合市民合理期望的公众利益。

  迁拆皇后码头是中环填海计划第三期工程的一部分,目的是要按计划完成中区最后的填海工程,提供土地建造有迫切需要的道路网络,包括P2路和贯通港岛北岸的中环湾仔绕道主干道路,以纾缓这一带的交通挤塞。实际上,由於各样的争拗和有关填海的法律诉讼,原本预计在2009年落成的中环湾仔绕道,现在最乐观估计也要到2016年才能通车。因延误造成的交通挤塞问题,将越来越明显。

  保育人士会认为,若果政府能在更早阶段充份谘询和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便可减少争拗,让工程顺利展开。这个说法忽略了公民社会近年不断的转变,和部分市民对文物保育和本土文化意识的提升。我敢说,无论是中环第三期填海工程或者是对皇后码头历史价值的评估,在当年都是符合公众谘询的程序和法例的要求,也得到立法会和相关法定和谘询组织的支持。时移世易,今日的保育人士提出皇后码头应原址保留。政府在考虑到各个因素后,决定全力保存码头,先迁移,后重置,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回应保育人士的诉求。

  我在上任发展局局长之初已表示,「发展为先」的硬道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作为发展局局长,我要履行的职责就是平衡保育和发展,确保两者互不对立。这项艰巨而富挑战性的工作,对我个人的能力是个艰巨的考验,对施政以人为本、重视公众参与的新一届特区政府,则是个坚定的承诺。

  我愿意和全港市民一起解决复杂和具争议性的保育课题,希望日后能与关心文物保育的朋友,包括那些曾经留守皇后码头的学生和学者保持沟通,大家能以开放和务实的态度磋商,共同建设一个有本土风貌,人民文化精神的香港。

  节思,妈妈和你一样,都面对考验,让我们共勉吧。最后,小心注意健康,多做运动。

                    妈妈
            二○○七年八月四日



2007年8月4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9时2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