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艺术馆细说遮打藏品的传奇故事(附图)
******************

  香港艺术馆为庆祝成立四十五周年,由今日(三月二十三日)起举行「香江遗珍--遮打爵士藏品选」展览,展出的四十六件馆藏历史绘画,为该馆最早期的藏品之一,亦是最富传奇色彩的。

  这批由遮打爵士于一九二六年捐赠的珍藏,包括油画、水彩、素描、版画及摄影等,内容多取材自十八、十九世纪南中国沿海商埠面貌及英国在华的活动,然而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蹂躏,遮打藏画由原来四百多件只余现知的九十四件,当中见证了一段追寻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曲折故事;同时,亦成为大会堂美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前身)成立之初,接收的三项奠基馆藏的其中一批重要私人珍藏。

  遮打爵士(一八四六至一九二六年)是亚美尼亚人,出生于印度。他于一八六四年来港,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社会地位举足轻重,香港不少地方均以他命名,包括为人熟悉的遮打道、遮打花园、遮打大厦、吉席街等。他收藏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画作及瓷器。遵其遗愿,该批私人珍藏在他去世后捐赠予香港政府。

  一九四一年,在香港沦陷前夕,港府计划将部分遮打藏品匿藏。港督杨慕琦下令将较贵重的作品收藏在港督府地库的酒窖和保险库,但地库在日占时期被大规模改建,这批藏品估计已被日军发现及运走。

  然而,港督府地库可能并非最终或唯一藏画地点。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港督副官巴蒂史密斯上校(Captain Batty-Smith)秘密约见负责藏品修复工作的匈牙利专家冯·科布扎(von Kobza-nagy)及工务司署的托马斯·哈蒙(Thomas Harmon)。后来有档案资料显示,贵重的画作被卸去画框,经处理过后再放进密封的锡罐内,并埋在港督府的花园里。但其确实位置何在?这个秘密随着巴蒂史密斯、冯·科布扎及哈蒙三个人在日据时期相继去世而长埋黄土。

  此外,尚有部分遮打藏品留在港督府墙上。一九四二年,日军修建港督府,一位参与工程的本地判头冼子霖就在施工期间发现二十多幅藏品被丢掉在废物堆中,他用防水的纸张将作品包裹,将二十三幅藏品偷运出去,其后将这批画送到宝安县的家乡。重光后,冼子霖将以自身安全换回来的遮打藏品悉数归还港府。

  另一名救画的市民是一位葡裔居民泽维尔(F.A.Xavier)。在日治时期,泽维尔在中区古董店发现部分遮打藏品,他买了下来,随而在中西区一带搜罗,最后共买回三十幅作品,并悉数送交港府。

  除港督府外,辅政司署亦摆放了部份藏画。可惜日军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进驻辅政司署,三天后撤走,暴徒随即蜂拥而至并大肆抢掠,而该批藏画亦不知去向。

  至于遮打爵士的陶瓷藏品,移交港府后存放在北角的仓库,该批为数九百八十多件陶瓷器相信于一九四二年被日军运走,据称运载该批陶瓷的船只在香港以北水域不幸沉没。

  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部分遮打藏画可能仍然埋在港督府地下。战后为追寻这批遗珍数度进行发掘工作,分别于一九四五年及一九七六年进行。至一九七九年,适值港督府大肆修葺,港督府里里外外、地库,以至附近的地道及防空洞都被彻底搜寻过,部分旧建筑构件亦被拆除,但没半点藏画的踪影。

  市民要观赏这批珍贵的沧海遗珠,就不容错过是次展览。展期由今日起至明年一月八日。

  配合展览,艺术馆将于四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时至六时举行「遮打爵士香港寻踪」,前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博士将带领参加者走访与遮打爵士有关的地方及建筑物,活动以粤语进行,名额四十,须预先报名;而六月二十三日下午二时三十分至四时三十分于艺术馆演讲厅举行的「细说遮打爵士遗珍」讲座,艺术馆荣誉顾问彭杰福将娓娓道出遮打爵士的传奇故事,讲座以英语进行,名额一百五十,先到先得。两项活动费用全免。

  此外,艺术馆为展览印制一册彩色图录,五月份于该馆书店发售。

  艺术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逢星期四休馆(公众假期除外)。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及相关活动资料,欢迎浏览艺术馆网页:http://hk.art.museum/,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2时00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