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立法会: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就「保留并支持具本土特色商业区和市集的发展」议案的发言全文
******************************

  以下为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今日(一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保留并支持具本土特色商业区和市集的发展」议案的发言全文:

主席女士:

  今天立法会会议上有两位议员分别提出有关保育文物建筑、地区文化和经济特色的动议辩论。而就本议案和修订,方刚议员及十九位议员都踊跃发言,充分反映立法会和社会大众对有关课题的重视。

  本议案和余若薇议员的议案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课题: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如何积极地保留社会大众认为有价值、具本土特色的现存建设,这不单指一砖一瓦、一基一石的单一历史建筑物,更带出「点」以外,「线」与「面」的层次,例如方议员所关注的具本土特色的商业区和市集。这个议案亦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保留有价值建筑物的「硬件」之余所附带的「软件」,包括某些商业活动的保存的问题。

  何志平局长在上一个动议辩论中指出,政府希望社会就应该保留哪些文物建筑、应以哪些方式保留、公众如何参与等问题凝聚社会共识。近日社会上就文物保育有热烈讨论,其层面比以前扩阔不少,包括保护集体回忆、香港人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特色等。

  我们在思考有关课题时,必须以理性、务实、整体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一方面,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有价值的文物和文化,让市民和我们的下一代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身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须认清社会发展是一个必然现象,就是我们的社会必须不断向前,因此,新的楼宇会更替破旧的楼宇,令市民居住环境有所改善;新的经济活动亦无可避免地取替一些未必再有经济价值的行业,使香港的经济持续发展。

  再者,在讨论及支持保育之余,我们不要忘记,整个社会以至每一个市民或多或少都要为推动及落实保育工作,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我们既不可能、市民亦不会认同,每事每物都作保留。在文物建筑的范畴,哪一些属於真正有价值而应予以保留,社会必须作出成熟的讨论和达致共识。同样地,我们相信要决定哪些属於具本土特色而应予以保留的商业区和市集,由於牵涉不同持份者的利益,社会各界也会抱持不同意见。关键是如何在维护最大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取得适当的平衡。社会也应就「具本土特色的商业区和市集」的内涵和定义作出讨论,寻求共识。

  具本土特色的商业区及市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当中主要依赖商业活动本身的动力及个别行业的凝聚而产生的协同效应,成功因素往往在於有关商业活动本身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政府并透过灵活的城市规划加以配合及协助。我们藉不时更新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鼓励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至於如何具体应用现行的规划机制,以体现社会上共识到需要保留的市民生活方式、文化、社会及经济活动的集体回忆等,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亦欢迎公众表达意见。我想指出,政府身体力行,在规划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发展时,采取了主动和积极的「与民规划」的策略和步骤。其实,我们已采取这个方式,例如湾仔、启德以至整个东南九龙的规划,是最好和最有力的证明。

  让市民就规划发展计划表达意见,以提高市民的参与及城市规划过程的透明度,正是杨森议员的修订案所倡议的大方向。

  议案提到旧区重建,当然离不开市建局的工作。而市建局作为市区更新的积极参与者之一,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一直采用其四大业务策略全面地推展市区更新,在重建发展之余,还有楼宇复修、文物保育及旧区活化。在改善旧区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会力求彰显发展计划范围内的地区特色,使地区风土得以承传,加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事实上,《市区重建策略》作为市建局工作的方向性指引,特别提出市建局应「保存重建项目范围内的历史建筑物,包括保留有关社区的原有地方色彩和不同地区的历史特色」。

  保留地区特色,和尊重当区原有的文化及商业活动,在市建局多个发展计划中都是规划重点。市建局亦重在过程中与持份者的沟通。

  市建局透过成立具广泛代表性的地区谘询委员会,从不同层面谘询当区居民及持份者的意见,以了解他们对区内更新计划的诉求和意见,并与相关机构和持份者,如古物古迹办事处、古物谘询委员会和区议会等紧密合作和联系,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将计划内确认为值得保留的地区特色加以保育或强化。至於直接受其更新计划所影响的居民及商户,市建局更会与他们就其切身关注的课题,包括补偿、安置等,进行讨论和磋商,听取意见,并提供适切的协助。

  以观塘市中心更新计划为例,市建局很早便拟定了谘询蓝图,采用很多议员刚才提及的由下而上的模式、与社会人士携手规划观塘区的未来发展。过去年多以来,市建局已透过多轮的谘询工作,听取社区和居民对重建观塘市中心的意见。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观塘重建区及周边地区,进行民意调查;成立观塘分区谘询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立法会议员、地区领袖、居民、专家学者、当地交通服务的营运者及贩商代表等,就重建观塘的路线图、规划及设计方面收集意见;市建局并举办社区工作坊,及就观塘计划的设计概念提出几个具体的规划方案,广泛地谘询不同持份者。市建局现正整理收集到的意见,以落实规划方案,期望日后为当区带来更多绿化和休憩空间、更完善的交通网络、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更重要的,蓬勃的经济活动。

  事实上,就市建局正积极进行的重建计划,例如中环卑利街/嘉咸街和深水桋海坛街等,该局均因应谘询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在规划方面,积极参考在重建计划范围内相似的建筑模式,重现小巷街铺,塑造原区的建筑及经济活动特色。

  就利东街计划而言,市建局强调重塑一些湾仔区的特色,例如多元化的小街铺,新旧行业交融。而卑利街/嘉咸街计划则拟保留百年老店及传统街市的气氛。至於海坛街计划,亦拟议日后会有玉石为主题的小型广场。此外,在其他行人设施的改善,加强与周边的连接,及绿化和通风环境的相配合下,我们深信这些地区重建后人流会增加,区内的经济活力将得以提升。此外,西营盘的余乐里计划,会利用更多地面空间,塑造一个表现过往数十年该区文化变迁的公园。 

  至於郭家麒议员的修订案及何俊仁议员的进一步修订,是倡议以恰当的模式保留具本土特色的经济活动,我们理解两位议员的修订背后的精神。然而,由於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众多因素,包括不同持份者的期望和诉求,因此,我们认为城市规划在适当的规范框架下,应保留足够弹性,以避免流於僵化和与实际情况脱节。

  除了重建和保育工作,市建局也透过活化旧区及推动楼宇复修的工作,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为旧区注入新的色彩,并保留原有社区网络和本土特色,促进地区活力。至於市建局应透过重建或复修模式更新某些楼宇或地区,市建局在听取了公众的不同意见后,会在维护公众长远利益的大前提下,作出平衡各方利益的决定。

  未来市建局会继续积极推展以上工作,承担市区更新和保育的使命。然而,我们认为这些工作不应、也不可能只由市建局负责。故此,社会大众需要继续清楚表达对保育的意见,以期整体的保育政策能充份反映社会各界的声音,并透过规划机制加以适当的配合,全面和持续地达致保育政策的目标。

  方议员亦提及新加坡、伦敦等外地例子,这些外地经验不乏活化再利用的案例,它们的规划概念和运作模式均融合文物保护和商业元素,使之成为当地的著名文物旅游景点。它们的成功某程度上建基於各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我们相信对香港的文物保护工作及城市规划也有借镜的地方。我们会小心研究外地经验,以求设计一套适用於本港的发展模式及文物保育机制。

  最后,我必须重申,政府与各位议员怀共同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持续发展,市民的生活质素不断提升,同时,我们也希望适当地保留有价值、具本土特色的现存建设,包括具本土特色的商业区和市集。我们认同两者并非矛盾对立的概念,但在具体落实有关概念时,我们必须因应情况,寻求协调。我们也必须考虑为达致文物保育目的,所动用的社会资源及公帑,及就现时的土地运用、城市规划、市区更新、私人发展权益等相关政策和程序之间,达致一个合理和为公众接受的平衡点。

  我期望继续与各位议员及市民大众,携手同心,共同为社会发展和保育工作开拓更理想的空间。

  多谢主席女士。



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5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