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民政事务局局长就文物建筑保护政策谘询的发言要点(只有中文)
*****************************

  以下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今日(一月八日)在文物建筑保护政策谘询记者简报会上的发言要点:

  政府留意到近期市民对文物保护的热烈关注及讨论,尤其是对集体记忆的情怀。这亦反映香港整体社会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比二○○四年政府进行的「文物建筑保护政策检讨」的时期已大大增强,有关的讨论也比从前更热烈和具体。

  因此,行政长官亦深受感动,嘱咐民政事务局在本年一月,就文物建筑保护政策,再次与公众进行讨论,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吸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且全面去探讨和研究香港有哪些建筑物具有足够的保护价值。

  二○○四年,民政事务局发表的「文物建筑保护政策检讨」谘询文件, 就文物保护的宏观理念谘询公众,寻求社会的共识,认同文物保护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议题:应保护哪些文物建筑?怎样保护?代价多少和由谁承担?这个谘询期间,由於香港刚刚从「沙士事件」复原,即使本局举办多次论坛,又广泛在社区宣传及推广文物保护意识,收到的意见很多来自专业人士及关注团体,社会的反应一般。我们打算於今年年中提出一系列务实可行的措施去改善文物保护的工作,给市民及关注团体讨论。

  因应近日香港社会及市民对文物保护这课题的关注和讨论,我们认为应该在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和措施之前,再一次与公众进行讨论。为此,我们会在一月中至二月初举行两场大型地区性的公众论坛、三场公开论坛,及与有关专业界别人士会面的聚焦小组讨论。我们除了会较全面和详尽地解说我们现行文物建筑保护的实务工作之外,还会与社会大众全面研究香港有哪些建筑物具有足够的保护价值。我们会藉此机会提高现行文物保护机制的透明度,让公众更深入了解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并会以开放持平的态度去聆听大家的意见。

  市民在去年的天星码头事件之中,反应热烈,市民亦表达了要珍惜集体回忆和本土文化。香港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现在重新提出讨论文物建筑评审及保护方法,特别是加入保护集体回忆,保存市民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社会的共同价值,作出承担。文物保护的意义在於为一个地方的历史作见证,让市民认识自己的历史位置和文化身份。

  我们亦同意,保护文物建筑不应局限於建筑物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一些与建筑物并存的集体记忆也应受到保护,因为它们见证了香港市民曾经体验的生活方式、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共同经历过的历史事件等。

  但是,「集体记忆」的概念较抽象,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我们应如何选择及评定要保护的项目呢?我们会积极收集公众意见,以考虑如何扩阔现时评定文物建筑的准则,适当地加入有关「集体记忆」的元素。我们稍后会将新的评定准则谘询大家的意见。

  公众参与及支持,是成功保护文物建筑的基本要素,我们亦理解到现行的谘询机制有所不足。因此我们会扩阔现有的谘询机制,包括检讨古物谘询委员会的运作,以及建立更多的谘询渠道,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让社会各界可就文物建筑保护的工作给予意见。

  行政长官已委任了28位人士加入新一届古物谘询委员会。其中13位委员再度获委任,15位是新委员,他们不但来自社会各界及不同专业界别,更有不少多年来从事文物保育和关心公共政策的人士,当中亦有民意代表及许多年青一辈的新面孔。我希望这个崭新的组合,能够为古物谘询委员会带来新的思维和注入更多的动力。

  我亦期望新一届的古物谘委员会,会积极搜集社会各界及民间关注团体就文物保护的意见,使委员会的工作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具认受性。为此,我们计划在委员会辖下成立三个专责委员会,分别负责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再利用;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标准及立法;以及社区参与、教育和推广事务。我们更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成为这些委员会成员,及加强委员会与区议会的联系,以吸纳更多社会各方人士的意见。

  一个国际大都会必需具备双重性格(dual character):世界性与本土性。放在香港的环境,就是一边是时尚的、现代的的世界文化,一边是传统的、中国岭南的、华洋杂交的本土文化。两者之间互动的力量,就是创新的张力(creative tension),就是香港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文物保护是任何文化政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文化大都会的必要元素。不过,文物保护几乎都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及公帑,亦涉及很多有关土地用途、城市规划、市区重建、私人发展权益等等的法律及技术问题。

  诚如行政长官所言,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一定矛盾对立的,关键在於寻求适当的平衡,令社会持续均衡发展。其实,文物保护政策,就是在公民社会的共识之下,社会普遍支持及认同政府动用资源和公权力,建构市民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营造文化认同和文化荣誉。这是文物保护政策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希望在本月当我们举行公开论坛的时候,市民大众可以踊跃参与,一起思考和讨论这个大家关心的课题,建立共识,共同承担。容许我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工作情况。



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9时2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