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在香港工业总会主办的研讨会上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工商)蔡莹璧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香港工业总会主办的「珠三角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研讨会上的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丁(午寿)主席、招(玉芬)厅长、杨(汝万)教授、刘(展灏)副主席、各位嘉宾:

  你们好!很高兴出席今日的研讨会,让我可以就广东省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与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并简单介绍特区政府在这方面对业界提供的协助。我希望今日的聚会可以引发大家热烈讨论,并促使大家更积极地去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加工贸易的转型

  今天,加工贸易仍然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国的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占了过半。加工贸易对广东省尤为重要。2005年,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1,75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约四分之三。其中,港商占了相当重大的份额。在珠三角,现时约有三万家港商投资设厂,涉及四百多万劳动人口。

  同时,国家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强调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亦明确提出,会继续发展加工贸易,但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促进国内产业升级。面对着国家产业转移的政策大方向,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并对企业带来无可避免的挑战。传统智慧告诉我们,挑战必然会带来机遇。那么,港商应如何转危为机呢?

产业转移对港商的意义

  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讨论。首先,港商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究竟应该稳守现状,以不变应万变,最多「见步行步」,抑或积极应战,借力打力,乘风破浪呢?根据报章的报道,几年前已有港商洞悉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并积极策划转型,於是现在便能较从容地进行转变。因此,我鼓励大家也要高瞻远瞩,积极面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提升,及早就将要面临的转变及政策,调整方向,为业务重新定位。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港商如何调整业务,才能把挑战化为机遇。我认为,对於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广东省产业转移有几个启发意义。第一,加工贸易不应再集中在劳动密集或高能耗的低增值业务,而要升级改造,引入高增值元素。第二,加工贸易必须向绿色生产转移,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减少以至避免产生废料,加强能源及废料的回收和再用,致力保护环境。第三,加工企业应积极考虑转型,并发展品牌,打进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第四,企业应该考虑转移到广东以外的地区,例如中部地区。

  我认为,香港的业界绝对有能力、有条件进行产业转型,甚至将产品打入国内市场。我举个例子。纺织服装是传统行业,但制作过程也可以加入创意,引入高科技、高增值的元素。本地企业近年以纳米科技处理服装,提高衣料的密度,把污渍阻隔在衣服表面,制成新一代的环保衣物,洗衣粉用少了,洗衣时间也显著缩短了。可见,港人的脑筋始终很灵活,科技亦达到国际水平。

  那么,什么时候是业务调整的最好时机呢?或许有人认为,现在才来调整,已经太迟了,也有人可能相信,还可以争取一个长的过渡期,现时还未到非变不可的最后关头。我认为,虽然国家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政策仍未全面出台,但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及加强控制环境污染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必须明白,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我建议大家把握时机,谋变宜早不宜迟,尽快了解产业转移政策对你所属行业的影响,作出适当的部署,找出适合企业的发展路向。

  我想强调,产业升级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走向成熟中必然经过的历程。香港是从一个渔港演变成今日的国际大都会的。百多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香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产业结构转型。每次转型,作主导的必然是工商界。每次,都是他们有承担、有决心地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并带动整个社会进步。

特区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协助

  在这个过渡期间,特区政府及其他机构当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尽力协助港商适应国家产业转移的政策。我们会致力协助企业增强本身的竞争力,透过鼓励设计和创新,引导企业走向高增值、以知识为本的生产活动,并协助它们符合环保法例的要求,建立香港品牌,打入国内市场。

  在鼓励设计创意方面,特区政府制订了「设计智优计划」,推动各行各业加入高增值、高知识产权含量和高创意元素。其中,每年一度的「设计营商周」,刚刚开幕的「创新中心」,都是计划下促进本地设计及品牌建立方面有显著成效的例子。另一方面,香港贸易发展局亦积极提升香港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形象和地位,着力在内地推介香港品牌产品。

  在环保方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一向致力推广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针对在珠三角地区营运的港资企业,生产力促进局近年更在广州、东莞和深圳开办独资企业,直接提供综合服务,加强支援企业清洁生产。据我了解,工业总会也积极协助业界应付环保要求,推行了「一厂一年一环保计划」,并获得特区政府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的资助,与商界环保协会合作,共同设立营商支援与培训中心,协助在香港及珠三角地区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提升环保表现。

  特区政府亦透过不同的资助计划,协助商界善用科技,提高竞争力。例如,特区政府於今年4月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拨出23亿元,在汽车零部件、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纳米及先进材料、纺织及成衣,以及资讯技术五个范畴上,资助成立研发中心,协助业界提升科技水平及发展高增值产品。特区政府亦与广东省合作,自2004年开始,每年推出「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拨款支持双方有共同兴趣发展的科技范畴的应用研究及发展项目。过去两年,粤港双方已共拨款六亿六千万元支持近二百个研发项目,今年亦已预留八亿元支持六个科研项目。

  除了对企业提供直接支援外,特区政府亦会与内地有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国家政策的最新发展,并尽量搜集及发放有关讯息,让业界可以尽早作出部署。特区政府亦会适时向内地有关部门反映港商的意见。例如,内地在九月中出台新的加工贸易政策后,我们与业界接触及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并随即向国家商务部反映港商的忧虑。国家已迅速公布了新的安排,缓和政策调整对有关产业构成的即时压力。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国家有关单位(特别是商务部)沟通,了解国家在加工贸易政策的未来动向,及寻求预先谘询的渠道,在国家调整政策之前,让特区业界有机会表达意见和作出部署。与此同时,我亦希望企业可以居安思危,重新考虑自身业务的定位,尽早作出部署,配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大方向。

结语

  灵活变通、与时并进,是港商多年来的重要成功因素。我相信,在座各位都具备这样的本领,必定能够把国家产业转移的挑战转化为机遇,继续把业务做大做强,为香港以至国家的经济作出贡献。

多谢各位!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8时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