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是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今日(十一月二日)出席《「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研讨会后,与传媒会面的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今日的研讨会主要是整个「十一五规划与香港发展」高会其中一个环节,主要是使更多人可以参与高会的讨论,特别是年青人、中产人士、中小企业代表和学者等。

  今日研讨会的讨论结果我们会汇集交给高会的四个专题小组的成员参考,协助他们制定日后交给特首的行动纲领。事实上,今日亦有专题小组的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听取意见。

  今次研讨会我个人最大的感觉是,参与者在讨论「十一五」规划与香港发展的过程中,除谈及香港如何可以利用国家的发展来推动香港的发展,如何去争取更有利於香港发展的中央对港政策。除此之外,比较印象深刻就是,很多人强调我们要如何去推动香港可以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对企业可以作出贡献,令到香港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和一国两制的特点,去协助国家的发展。

  因此,整个研讨的过程的基本原则是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不是单方面要求中央或内地给予香港特别优惠;而是强调香港对国家发展所能作出的贡献。这贡献不单止我要强调,而事实上客观上也存在,说到底,一国两制本身肯定香港对国家的贡献才会设计出来一套处理香港前途的模式。

  基本上不少人也提到我们和内地之间在合作中,都应该摒除一种「零和游戏」的概念,意思是无论合作也好,竞争也好,我们和内地也会创造双赢局面,即「饼」不是既定的大小,而是大家通过合作和竞争也可以将「饼」弄大,大家分到的会更多。因此要从这个角度去想,不能够说让内地企业来港竞争会令香港损失,或者香港的人才和企业与内地竞争,导致内地损失。这个最基本的立场是很清楚的。这基本的立场就反映在几个环节的讨论中。

  在物流方面,有一点强调是香港的物流业可以协助国家减少它的物流成本,因此而提升国家的进出口竞争力。前提是香港的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和效率是比较高。因此香港的物流业对国家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即是会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因此开放内地物流业给香港其实是一个双赢的情况,而不是香港物流业去抢饭碗。事实上,香港物流业有相当部分是属於高增值的物流业,特别是供应链的管理,香港可否在供应链管理和设计方面协助国家的发展呢?这是从互利双赢的角度去看。

  另一点就是香港要和内地加强合作。我们的交通运输网络一定要互相衔接。其中有人提到内地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下,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会走向中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因此香港的交通运输系统以至物流业都要配合这个趋势。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人提出我们要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尤其是那条港珠澳大桥要尽快克服各种困难予以兴建,令到香港可以打通与粤西以至中国西南以至东南亚的联系,对香港未来发展极度重要。由於它的重要性是那么大,有人建议三地政府,即内地(主要是广东)、澳门和香港的政府都应参与注资,不能完全依靠商人去斥资兴建,因为完全靠商人斥资兴建,无论用什么模式,恐怕这条大桥的通行费用都相当昂贵,令到它丧失竞争力,即不够船竞争时,便可能变成「大白象」。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应在融资方面扮演角色。

  既然交通运输网络这么重要,另一点提到的是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快速铁路/高速铁路到香港时,不应用西铁来接驳。而是应该用一条专线铁路来接驳这条广、深、港快速铁路,这样才可以发挥它的效益。否则火车由广州来到深圳,但来到香港时便要拖慢速度,就发挥不到它的效用,甚至乎说到如果不兴建这条专线来接驳港深高速铁路,就会对不起香港的下一代。

  说到这里,和物流和航运有关,亦有人提到我们作为航运中心,政府应该尽量鼓励多些外地,特别是私人的船东来香港经营,令到香港除了船舶注册多之外,还有实际的营运。因为注册在这里不等於真正在这里营运,这样可以带动很多其他的经济活动出现。既然有这样看法,不少人同意香港兴建的基本建设或作基建投资时,是不应用过去一套等到有足够的需求时才兴建,因为这样做法会旷日持久,而且不能发挥基建投资所带来各种推动经济的效果。因此应该转换一个模式,第一,要预计将来的需求,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所带来的各种需求,以便早一些决定一些基建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事宜、另一方面亦认识到这些基建投资本身是会制造需求,即除了要预计需求之外,基建投资本身会制造新的需求来令投资会有足够的回报。

  说到这点又有一种意见是说要推动香港物流业发展,香港土地短绌,土地昂贵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若是这样的话,政府除了勾地作为土地供应的手段外,另外为物流业提供用地,譬如摆放货柜也好,即造仓库也好,令到香港物流业可以得以发展,因此物流业是不单止涉及运输这么简单,还有其他的配套,但这基本上是指从道路和航运方面。

  在空运方面,大家都承认香港在空运方面仍然占有优势。因为我们机场的效率相当高,国际航线又多。但问题是,我们的空运业也会面对来自深圳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挑战。其中一个解决办法不是要多起一条跑道,原因主要是空域限制的问题,即是说飞机一离开香港机场,便进入了一个国际空域,但却相当挤塞,令到飞机起飞可能会延迟,降落又会延迟。因此主要问题是怎样可以和内地接洽,令到空域的管理可以做得好些,令到香港的空运业可以进一步发展,这就涉及物流方面的探讨。

  在金融服务方面,如何体现出要对国家有所贡献呢?有人提出,内地的金融体制比香港远为落后。而香港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是和它的金融制度现代化有关,就涉及到各种各样制度上的配套,例如法治、监管、银行体系的完整性、国际网络和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即本身的专业操守等等。因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亦是内地现时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发挥更大的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譬如安排更多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本身就是推动内地企业走向世界和改善它的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香港可以发挥一个内地企业融资的重要角色,亦有利於推动内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缔造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这个不单是经济效益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整体配合日后内地突出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而香港在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内地的是如何向内地传授那套先进的金融制度,推动内地金融体制的现代化。过程当中,无可避免可能会最后导致内地出现一些金融中心,譬如上海。即使是这样,亦无需特别有所顾忌。因为始终中国的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在水涨船高情况下,根本中国可以容纳超过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事实上,长远来说,内地有个别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将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香港趁未来一段日子内,还有机会可以协助内地金融中心的兴建和加快其制度的现代化,建立良好的彼此关系,亦有利於香港将来的发展。即是趁我们还有能力帮人的时候便要帮助人家,即搅好些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谈到如何推动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有人提到要建立更多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要不要搅一个债券市场,特别是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债券市场。要不要建立一个商品期货市场,特别因应内地在发展过程中极需要的那些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这种商品期货市场需不需要建立呢?当然,大家都知道,香港要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最终一定要成为一个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一定要在香港可以做很多人民币的业务。但大家也知道,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货币的稳定,和人民币所涉及的金融安全问题。因为内地已知道,金融安全是跟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里、全球化底下,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里最重要的环节,甚至有些时候较军事安全更甚。

  既是这样,大家在争取人民币业务过程中,要理解到国家各种各样的考虑和顾虑,不能够单纯从香港本身自利的角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提出扩充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弄出一些东西,既有利於香港,亦有利於国家,亦保障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这个又是一个提出来的事项。

  但考虑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国际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即是要趁早作出准备和一步一步跟内地去倾谈、接洽,如何处理好香港作为一个人民币业务中心或离岸中心的问题。

  下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科技发展问题。科技发展方面,大家都知道,香港在科技发展方面其实是比不上内地的。很多人都提过,香港的科技人才不足,香港的科技教育不普遍;香港的学生和家长对从事科技活动不太热衷。多些人喜欢参与金融活动,较少人从事科技活动;而科研的气氛却不浓厚。在这种情况底下,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在科技的环节,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基本上我听到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是发挥香港作为一个商业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协助内地科技融资,保障内地科技的知识产权,及帮助内地科技建立品牌及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把香港的商业能力和内地的科技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其中一条门路。在过程中,亦有人提过,香港的创业板是否可以改善呢?使其可以发挥更好帮助科技企业发挥融资作用。在融资方面,香港和深圳可否加强合作呢,譬如深圳的创业板和香港的创业板可否合作呢?这是有人提过的。

  但在科技本身,香港有那些科技可以对内地作出贡献和有些优势呢?有人提过,主要是部份资讯科技,譬如软件,网络保安系统,集成电路等,我们都可以有多少竞争的可能性。但要做好这方面,仍然需要香港和内地,特别是深圳,加强科研方面的合作,引入更多人才来港,改善或提升香港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投入。

  另一方面,我们亦需引用更多应用科技在我们各行各业方面,不是说从科研方面,而是从应用方面,即我们各种各样服务业、物流、金融和旅游业都可以引入更多的科技,来提升行业的竞争能力。

  最后,有关贸易方面,贸易主要是说我们对内地的贡献是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协助不太庞大的企业走向世界,利用香港作为一个国家和世界桥梁这方面的角色,利用我们广泛的国际企业网络来协助内地企业提升,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否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令到更多内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可以出来香港经营。我们不是说融资,而是说经营,譬如设立办事处,设立公司等。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令到内地企业在香港可以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予香港人,又可以作为内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中间人,发挥撮合角色。

  说到香港,则提到香港商人在内地「十一五」底下遇到的困难。「十一五」规划有一个特点是提升内地产业,即要产业升级,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因此,全国各地都急切提升环保性质,令到香港在珠三角的八万多家企业,当中涉及到五万七千间工厂,有部份面对经营困难,符合不到环保的要求,高污染、高度消耗能源、高度依靠自然资源的行业,一是提升自己继续可以留在珠三角、一是搬到其他省份或结业。这个发展来得非常快速,许多特别中小企的代表甚为忧虑,希望特区政府可以帮手。第一,协助他们提升技术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内地新的要求。在过去二十年多年,内地开放提供香港很多机会予以前所谓的夕阳行业搬进内地,同时,香港亦失去一个因为竞争激烈而提升产业的需要,造成我们现在的工业生产水平比我们的对手差很远。现在要趁这个机会急起直追,再不能够倚靠内地廉价土地、劳力和能源,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方面,他们生产技术能力和技术要升级;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特区政府和内地政府商讨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适应。就算将来若引入新条件的时候,可否预先和他们有点谘询。不是说一下子雷厉风行,令他们手足无措。

  大体上,今次的讨论比较上采取均衡的角度看我们和内地的合作,而不是如过去般较多突出香港如何利用内地的发展来推动自己的发展,而是也要考虑香港可以协助内地发展,来缔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亦有利於建立一种良好的两地互动关系。



2006年11月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1时27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