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行政长官立法会答问大会谈话内容(一)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五月十八日)下午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的谈话内容(中文部分):

主席女士:

  多谢你给我机会再次与议员见面,特别今日是一个春光明媚、蓝天白云的下午。在回答议员提问之前,我想先讲一下香港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持香港经济发展,我认为是特区政府和市民最关心的课题。

  现在香港整体经济已经复苏,进入多年来的最佳状态。在比较宽裕的境况下,我们应该面向未来为市民谋福祉,关注香港的持续竞争能力,积极筹划长远的发展。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一定要结合外部经济变化和自己的调节能力,去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内地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经济全球化当中日益重要的因素。在过去长达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1978年到2005年这段期间,贫困人口减少了两亿两千万人,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国家今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之中较快发展,预期GDP每年平均增长7.5%,到2010年会达到26.1万亿元人民币,即大约3万2千亿美元,这总量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的经济体。中国进出口总额去年(即2005年)是1万4千亿美元,预期到2010年将增加至2万7千亿美元。现在世界上很少人会怀疑中国今后五年能否实现这增长速度,实情这速度是比较保守的;所以内地保持增长的势头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十一.五」规划纲要》又提出了今后国家发展新的模式、新的目标和任务,内地将明显出现不同於过去二十几年我们已经熟悉的环境,新的局面将会诞生。

  三月底我来立法会出席上一次的答问大会时,多位议员环绕这《「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香港的影响提问。我们接在策略发展委员会里讨论这问题,也涉及《规划纲要》的内容。我们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理念和内容,在去年文件的编制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就向中央提供了意见。我在过去多个星期,在财政预算案之后,曾反覆思量,感觉到整个《规划纲要》的体现可能会对香港现有的经济发展轨道和策略产生相当巨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要重新衡量我们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跟进工作。

  第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表明将会完善现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内地的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都会推进综合改革;并且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内地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自然涉及大量资金营运,提供许多融资机会。现在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家外汇储备有8千多亿美元。国际上更加重视中国的金融业务,这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新领域。

  第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过渡期今年将基本结束。「十一.五」更强调立足於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为此将改善政策,完善国内的消费环境。逐渐富裕的内地市场,对各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有吸引力。十三亿人口庞大市场的潜力接会显现出来。

  第三,《规划纲要》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先前主要靠增加投入带动增长,改变为注重效率,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加快服务业的增长。「十一.五」标志内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规划纲要》订出了约束性的指标,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环境污染是不分界线的,香港社会各界近期十分关注环保问题。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邻近的广东省已根据全国发展规划,制订了省一级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绿色广东」,订明在2008年以前完成全省12.5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脱琉治理,同时加强车辆尾气的污染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根据约束性的指标,到2010年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第五,「十一.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努力健全机制,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东部、中部、西部的良性互动。《规划纲要》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形成的城市群,要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每一个区域的竞争力,继续发挥对广大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的功能。《规划纲要》突破了行政界线局限的目光,体现了全局发展的新思维。

  香港舆论也都注意到,这一个新的五年规划纲要,特别论述了香港的功能定位和与内地的相互作用,说明「加强内地和港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以及「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规划纲要》表明了中央对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的肯定。

  《规划纲要》虽然明确了香港的优势地位,但我们要看到,香港多年来形成的主要几个中心地位,随中国内地的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大势的推进,我们实际上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不进则退。例如,香港是中国面向国际的金融中心,我们具有同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不同的特点:我们国家的货币还未自由兑换,而港币则是自由兑换的。香港在这方面就明显有别於纽约、伦敦或东京。

  在人民币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香港面对很多的新机遇,而且以我们独特的条件,以我们完善的制度、设施和齐备的融资服务,也应当为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人民币业务,并且继续深化。但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大趋势是肯定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也肯定要与人民币的这一过程紧密配合,以香港的制度、知识和专长,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之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后如何部署在这里扩大人民币业务?作为有效管理风险的场所,如何设计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从运作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如何使用发放?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

  又例如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多年来发挥中介角色,连接内地产区和海外市场,营运得十分成功。「十一.五」期间执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内地消费市场对我们的重要性肯定上升。我们与内地有CEPA紧贸安排,加上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让我们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在广阔的地域取得较有利的位置。但是我们是否能够适应内地市场以增强竞争能力?特别在CEPA效应和WTO过渡期完结期间,我们能否保持竞争力?内地有大批港资企业,习惯於过去「大进大出」的营运方式,面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压力、环保与节能方面的制约、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今后将要克服这些挑战,我们能否做到?至於香港具有优势的服务业,既可以在内地找到不断拓展的空间,也将面对后发者的竞争。我们如何进一步登上高增值的阶梯,维持领先的地位和续享经济增长成果?这都对我们的商贸和供应链管理业务带来新课题。

  至於香港的航运中心地位,更迫切面对提升的必要。香港的主要货源在内地。《「十一.五」规划纲要》安排了多项交通设施重点工程,包括将新建铁路1万7千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打通省际间的通道;并且继续扩建多个港口,包括上海、宁波、福州,以及我们邻近的深圳和广州,这无疑将会带来货源分流的压力。空运方面,香港国际机场无可否认具有优势,空运货量享有领先地位,但「十一.五」期间深圳、广州、上海、成都等机场也都在扩建,我们同样需要研究在空运业务上与内地发挥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至於内地「十一.五」注重可持续发展,制订了节约与环保的制约性指标,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与香港息息相关,我们由衷欢迎。我们更需要加强与邻近省区紧密配合,加强策划,投入自己的参与和努力,为香港和内地居民回复过去常见的碧水蓝天。

  《「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开始在全国实施,我以上提到的问题,对香港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而且具有紧迫性,必须及早在社会上充分探讨,形成共识,并定出方针和对策。所以,我同财政司司长商量后,决定为《「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题召开经济高峰会,集中我们社会中最好的经济脑袋一同研究,商议下一步的工作。

  我准备邀请公营机构代表、企业界翘楚、经济专家、学者、劳工专家,与我、唐司长和其他官员一起,就香港如何回应《「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有关课题进行研究讨论,这些课题包括:在人民币逐步走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香港如何配合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在香港与内地的两制差异和维持分界下,如何更好促进交流、加强产业对接?香港在现有的科技基建设施和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配合内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香港如何利用内地的重质量提升的发展推进自身产业的优化?在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方面,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找到什么启示?我们将会面临什么具体挑战及应采取什么策略?譬如简单来说,在「十一.五」计划这五年里,国家约有4,500万的农民跑向城市,他们的消费习惯、商品的需要、原材料的要求、能源不足的情况,更加使国家走向国际市场购买这些新资源,谁可扮演中介角色?香港在这方面能否分一羹?能否尽更多努力?我希望这些问题能在高峰会中探讨。

  经济高峰会希望可於今年9月前召开。会议将会以刚才我提到的各项议题为出发点,作出深入的分项讨论和总结要跟进的具体事项,并且订出负责各项跟进工作的局、部门、谘询组织、商界组织和其他相关人士,以便编制一份目标清晰、切实可行的跟进工作策略。特区政府会透过各种有效渠道,包括中央政府及各有关部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粤港联席合作会议、以及各省区政府,积极磋商经济高峰会上提出的建议。经济高峰会的工作,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这个集思广益的工作会议是我与财政司司长联手推动的。不过高峰会与制订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无论在范围及视野上都有明显分别。高峰会将会是一个「务实」的专题专家会议,在制定「行动纲领」之后便会解散,它的职责亦不会跟「策发会」重叠。「策发会」的焦点是研究宏观战略,提出发展方向,所以两者在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坐言起行,配合内地的强劲增长势头,不单要取得自身发展的动力,为普罗市民谋求可持续的好日子,亦要为国家建设现代化作出独特的贡献。现时首要做的是先在香港内部凝聚对未来经济发展导向和策略的基本共识。各项具体的发展举措,当然都需要立法会议员的支持才可取得成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主席女士,我现在乐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英文部分。)

(待续)



2006年5月18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