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行政会议新成员会见新闻界(一)
***************

下稿代行政会议秘书处发:

以下为行政会议新成员李业广、夏佳理、李国宝、梁智鸿、张建东、范鸿龄、罗仲荣及张炳良今日(十月十四日)下午在政府合署新翼会议厅会见新闻界的谈话内容(中文部分):

记者:希望各位说一说,曾先生也说,迟些会有更好的分工,让每个成员跟随他的专长,你看你们各自会负责什么范畴?一些政策你们有给予意见和推销,但是,如果将来那些政策出了错,不能通过,你们是否也会负上政治责任?

李业广:我先说说我的范畴。我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方面有较多经验,我在那个市场工作了大概超过三十年,我很希望在那个范畴上尽量做多些工夫。我亦有接触其他工作,例如教育或艺术,各位有些亦知道,我也是公开大学校董会的主席,我今次已经是第二次返回公开大学再担任校董会主席。艺术方面,我与阿Ron(夏佳理)亦有参与艺术节管理公司的工作,我们是艺术节管理公司的董事。

夏佳理:我自己的背景大家也知道,曾在立法会里工作十二年,在法律方面作了不少检讨工作,在那方面我有特别的兴趣。第二,经过我自己执业,以及在马会方面、金融市场、慈善机构的工作和社会福利界的工作,我也比较有些知识。但是出任行政会议的成员,我相信每个范畴都要看一下,但我对这几方面是有特别的兴趣。

李国宝:我在银行界已经工作了三十五年,亦进入了立法会超过二十年,我自己亦都在工商方面,以及在救世军、St. James' Settlement圣雅各福群会中出任主席二十多年,我对社会福利方面都有少许经验。

梁智鸿:今天很怪,分开两批同事会见记者,一批是六十五岁以上,一批是六十五岁以下,为什么有这么怪的安排?为什么没有人问?我会用两个方法回答大家刚才的问题。第一,据我所知,行政会议是一个集体的运作,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每个人有多少专长,但我们各人都是为政府做事,各个范畴都会看的。在我自己来说,我当然是对医疗和安老方面比较熟识,但这并不代表我不会看或参与其他方面。但我亦很希望我可以在刚才说的两方面,医疗和安老方面,替政府多做桥梁,听取多些意见,在专业人士方面多做些工夫。

记者:有传闻你和某大地产商关系比较密切,你可不可以说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事,如有的话,政策会不会向某大地产商倾斜,尤其在一些如「西九」般敏感的利益议题上?

李业广:在九七年回归之前,我已经辞去所有上市公司的职位,八年以来我从未参与那几间主要地产公司的业务。另外,行政会议有一套很严谨的申报利益制度,所以任何一位成员对某一议程有利益关系或者有角色冲突,就要即时向行政长官申报利益。一般惯例,他就要避席不参加讨论该议程。

记者:可否看看文件?

李业广:文件都没有得看的。

记者:我想问李生,其实你今次是唯一一位再入行会的成员,感觉如何?你觉得会不会可以贡献多些?你的感受如何?

李业广:我刚才已解释过,我在财经界、金融界比较有多些经验,今日香港的财经界在世界上占了很大的优势,值得我们花多些时间去发展这个行业,这是我其中一项会专心去做的工作。另外,我很认同行政长官管治香港的理念,尤其是我会尽我的力量,我相信我的同事亦会尽他们的力量,协助行政长官为香港谛造一个和谐及繁荣的社会。

记者:请问夏佳理,记得你是立法会议员时,在九九年梁爱诗的不信任动议里,当时你没有理会业界的反对而离场抗议。你加入行政会议后,如果有一些议题你觉得又和你的信念不一致,例如刚才说过的普选,如果不能如你的心愿那样愈早愈好,你会否选择同一个方法离场抗议或者离开行政会议?

夏佳理:我想立法会的运作和行政会议的运作是有分别的,我答应行政长官加入行政会议,集体负责和保密方面我是接受的,我亦支持这个游戏规则,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基本法》写得很清楚,指如果有大多数行政会议的非官守议员和行政长官意见有出入,这是要备案和记录的,在这方面的游戏规则事实上《基本法》已写得很清楚。

记者:问题是由刚才李业广的答案所引发的,李先生说如果有什么利益冲突情况,就要申报及可能要避席。你们会不会担心,包括夏先生你也会担心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特首看中你们,就因为你们各自在各自的范畴有很好的人脉及知识,但矛盾会不会就是往往开正关於你们的范畴时,会出现你们与不同的业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而是需要避席,不能贡献你们的力量呢?

夏佳理:我想你这个问题根本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是一个很大的假设,我相信在利益冲突方面,例如刚才李业广先生说有关於西九龙的问题,事实上西九龙方面,我一定要申报利益,因为我是信和集团的非执行董事。一谈到西九龙的问题时,我一定不会给意见,文件也不会给我看,我相信在行政会议秘书处方面,他们非常清楚我们有那一方面,例如,对於马会有什么牵连的,虽然我是马会的义工,应该是没有利益冲突,但最重要的是他人,尤其是普罗大众,市民方面,包括立法会,会不会觉得会有利益冲突的可能呢?在这方面处理时要十分小心。

记者:鉴於曾先生曾不停说过,他对新方式的行政会议成员的期望是较以往为高,希望你们可以协助制定政策,或是希望你们可以协助帮手推销、推行。其实,各位本身的事务都十分繁忙,但如果面对行政会议成员的要求提高时,你们是否真的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做到曾先生期望的要求呢?

夏佳理:我相信在你们的监察之下,我们想不做事也不可以。

记者:李生,你在立法会有人给你一个外号叫做「三点不露」,经常都不开会,现时你做了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兼任立法会议员,你的人工会加了,恭喜你先,我想问一下,你可不可以保证以后在行政会议同立法会的出勤率都高一些,令到纳税人的公帑worth spending,多谢你。

李国宝:我很多谢你问我这一个问题。第一,我并不是「三点不露」,我是过了三点才不露,第二,郑经翰先生好nice,给我这个花名「三点不露」,实在我是四点后不露,不过「三点不露」好听好多。另外,我已经辞去了四间公司董事的职务,四间都是很有名的公司,让我可以在香港多些时间。

记者:你来自一个很显赫的家族,亦是大银行的东主,其实你加入行会之后,怎样去避嫌和利益冲突呢?

李国宝:我想我会很小心,关於这些事我会做得更加小心,很多人以为我是大老细,其实我不是大老细。第二,我在银行做了很久,我自己亦都认为有这个好机会为市民服务,我会尽心尽力做下去。

记者:如何小心呢?

李国宝:我会对我做的、说的都会特别小心一点。同时如果我觉得有冲突,我会问我的同事,问我的朋友,我需不需要做该件事,抑或不需要做。

记者:因为之前你曾协助曾先生做过竞选主任,现时他再委任你进入行会,会否觉得是投桃报李?这个问题在某些程度上都与李业广先生有些关系,因为他也曾协助曾先生处理捐款问题,不知道两位可否谈谈这个问题?

李国宝:我觉得不会,因为如果我做得不好,曾先生会第一个开除我。

记者:你弟弟李国章本身也是问责官员,是在政府班子里,而外界有指令弟其实有意选特首,你会否担心进入行会后,一方面手掌是肉,手背又是肉,到时候你会否如何抉择,如何平衡?

李国宝:我的弟弟永无向我表示想选特首,在家也从不谈及教育和政治。

记者:梁医生,「沙士」事件对香港人依然还是很深刻。你当初因为政治承担,离开了医管局。但现在掉转头,以另一顶帽,入到去最高决策权力机关,你觉得市民会否接受你这个做法?

梁智鸿:多谢你这个问题。「沙士」这问题,我相信对我来说,今日仍然在我眼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亦是对香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想,做完一份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当时辞职的理由,是因为要承担一个政治的责任。今日有机会以另一个身份再为市民服务,我觉得对我来说是,第一很开心,是一个荣耀。我仍然还有机会可以以不同的方位为市民服务。至於市民对我的所谓信心,当然不是我自己可以估计的。在这几年里,其实市民可能会用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就是说我是一个勇於承担的公职人物,我希望这个形象继续可以给市民看到。

记者:不好意思,我想同时问四位的,因为你们会否觉得,行会成员周梁淑怡女士说过,就是行会没有讨论的东西,其实议员是可以有一个空间自己提出自己意见的。其实四位在自己的领域里面都是独当一面,你们会否在当那个议程未上行会之前,各自去发表你们的意见呢?

梁智鸿:我相信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原则,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专长,作为行会议员,每一个人亦都是。很多时候有需要收集多些意见和作一个沟通。至於那件东西是未曾经过一个所谓集体和一个保密制之前,拿出来谈,其实很多情形之下就是用来收集意见,我觉得这个只要不是违背了保密制和集体负责,我觉得应该可以谈的。

李业广:我们在财经界,金融界,我们时常都有很多新的建议,我们都正在讨论。这些建议未必会上到行会的,所以我看不到有什么大的冲突。

夏佳理: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香港事实上经过这七八年的经济打击,金融风暴等等,所有老百姓都有很多不满。在这方面,即是在经济、就业,无论如何,教育又好、医疗又好、房屋又好,很多问题,我相信我们会有自己的期望,有什么可以改善。在这方面如果是政府未有提出,我们可能,第一会问有否考虑,是否在考虑中,如果不是的话,可否考虑。那个都是一个方式,即是可以提早将问题摆上齘。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现在只得二十个月,我相信就算想做多些都未必有时间做得到。

李国宝:我没有什么想补充。

记者:请问在座四位有没有哪一位需要放弃外国护照或居留期?尤其是李国宝先生刚才说过要辞去四间公司的董事职务,又要放弃居留权,会不会牺牲很大?

李国宝:我觉得不是很大,因为我是在伦敦出世的。

记者:可否说清楚一点?

李国宝:我一九三九年在伦敦出世,所以我有英国护照。我已经放弃了英国护照。

夏佳理:我一九三九年在香港出世。当时和李先生一样的身分,但到了八一年英国政府剥削了我们的居英权,事实上我一向都没有外国护照。

李业广:我没有这个问题。

梁智鸿:我亦是一九三九年出世的。我没有外国的居留权,亦没有外国的护照。

(待续)



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0时2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