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秘书处发表「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简报》
*******************************
下稿代立法会秘书处发出:

  立法会秘书处(秘书处)今日(三月一日)发表有关「自置居所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影响」的《研究简报》。

  自置居所可为整体社会带来明显效益,包括培养社会归属感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然而,香港楼价于十五年内急升近四倍,自置居所比率于二○一九年下跌至49.8%,为二十年新低。纵然比率于二○二○年后期轻微反弹至51.2%,它仍远低于富裕经济体系的60%水平。

  在土地严重短缺和置业负担能力下降的背景下,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世代在整体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自一九九七年的22.1%大幅收缩至二○一九年的7.6%。与此相反,于二○一九年,六十岁及以上的年长户主于自置居所户主中的比例为41%,较一九九七年的21%相应比率上升一倍。然而,贫穷情况报告显示,于二○一九年约有十一万二千个拥有资产的长者家庭活在贫穷线之下,比例相等于居于自置单位年长户主的五分一。政府视这现象为「贫穷线分析框架」的掣肘,但有其他意见认为这代表退休保障的不足。

  此外,多达三分之二的本地业主,已于二○一六年全面缴清按揭贷款。他们拥有较强的购买力添置额外单位,作为子女的第二居所,或为收租的投资物业。这或对跨世代的财富分配构成影响。

  住户的居所租住权分布亦出现重大变化。二○○九至二○一九年期间,公营或私营房屋的租户数目增幅最大。这与一九九七至二○○八年期间最大的相应增幅来自于自置居所住户,形成强烈对比。二○○九至二○一九年期间,私人住宅单位的净增业权大多由投资者持有,并放租予租户,而非自住。虽然普通租户也可努力储蓄置业,但单凭工资,他们较难在物业市场与其他买家竞争。这对社会流动,构成连锁影响。

  中长期展望,提升自置居所比率仍然充满挑战。政府未来十年的私营房屋落成目标,年均量仅为一万二千九百个单位,低于二○一○至二○一九年期间的一万三千五百个实际落成量。整体可供出售房屋的数量,与社会需求仍存在颇大距离。

  房屋和土地供应的课题,分别属于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及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的政策范畴。

  这份《研究简报》由秘书处资讯服务部辖下资料研究组编制,目的是加强为议员提供的资讯支援服务,并旨在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阐明议员和公众人士可能会感兴趣的事宜。

  这份《研究简报》现可于立法会网页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2021rb02-socioeconomic-implications-of-home-ownership-for-hong-kong-20210301-c.pdf阅览。
 
2021年3月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3时2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