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环境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二月八日)下午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发布会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记者:想问问刚刚听到每日人均垃圾量目标会再减,可否讲清楚目标是何时计起、减至多少?见到之前上一份蓝图的目标虽然定了减四成,但废物量仍是越减越多,其实是如何执行?定下了目标,但是否很难执行?如何去说服公众去执行?第二,其实说要迈向零堆填,是否会兴建多一些焚化炉或转废为能的设施呢?
 
环境局局长: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目标。目标方面,我们看看近年的人均废物弃置量,以此为基础,我们向前看,透过多管齐下的方法,当中包括垃圾收费,是减废的火车头,希望在可见的将来大幅减少香港人均废物弃置量,逐步迈向减四成至百分之四十五。大家知道,这些目标主要是方向,需要政府、工商业界,以至全民一起朝着方向去做。在既定的蓝图,我们刚刚提及主要有21项措施,基本上除了垃圾收费仍在立法会审议中,都希望大家议员、市民支持尽快通过,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源头减废、乾净回收。这个是我们在目标方面的说法。
 
  第二方面,你问到如何可以达到迈向零废堆填,整体来说,是多管齐下的方法,我们要推动全民减废,包括加强源头减废。第二方面,是加强资源循环,当中措施包括增加大家的分类回收、资源循环,支援业界在多方面将有用的资源转废为材及转废为能,当中如果有弃置物不能被回收,都可以在转废为能的设施下减少直接堆填的需要,能够迈向零堆填。其实在全球,大家可以看到先进地方都是用这些招数,多管齐下去做,而香港都是用一个务实进取的方法迈向这方面。
 
  想补充香港生活垃圾中最多就是厨余,如何能够将厨余善用是重点。大家看到我们新的蓝图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资源循环方面,如何加大厨余(回收),避免直接堆填,所以我们善用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将这些厨余转废为能,加上副产品堆肥转废为材。同时,我们亦向前看,过去我们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透过渠务署和环保署合作善用污水处理厂,将新建的及旧有的改装,能将污泥及厨余共厌氧分解及消化,加快将厨余转废为能。转废为能是多方面的方法,能将有用的转废为材,不能被回收的亦能透过转废为能,减少直接堆填区的压力。
 
记者:减废四成半的目标是何时开始计起?是用上一份蓝图二○一一年的垃圾量,还是由哪一年开始?
 
环境局局长:我们是用新近年期的人均弃置量作为基础。
 
记者:即是哪一年?
 
环境局局长:应该是去年,即二○二○年。
 
记者:那数字是什么?我见到之前是说二○○九年,最新的数字是?
 
环境局局长:因为我们的蓝图是二○二一年,所以简单合理的做法是以相近有的年度数字,即二○二○年作为基础。
 
记者:但现时减了多少?
 
环境局局长:我们审视了香港的状况,政府不遗余力推动减废回收,刚才提到既有蓝图的措施,当中20个我们已全部完成,垃圾收费已推到立法会审议,同时我们额外做了很多不同的措施,包括回收基金、试验在污水处理厂将厨余和污泥共厌氧消化,推出了针对香港最大的三项生活垃圾,即厨余、废纸及废胶的中央免费回收收集,做的措施是多的,当然成效是受到全球以至区域回收工业、回收市场的逆转,这不单影响香港,亦影响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减废回收表现。但我们仍然透过不同的措施加码去做,希望向前看,我们能够迈向中期、新的减废回收目标。
 
记者:局长,想问一问上一份蓝图中,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在二○一一年是1.27kg,希望二○二二年0.8kg,现在看二○一九年数字是1.47kg,即高过二○一一年。刚才局长说那些措施已做得七七八八,是不是那些措施无效?
 
环境局局长:措施不单是做得七七八八,而是做到加零一。大家理解,有一项措施是垃圾收费,当然这是重要的措施,大家在国际间或亚洲能看到,垃圾收费的落实先后,或是能否落实,是减废的重要关键。大家可以见到,近年我们一方面经济是不错,游客多等等;但另一方面垃圾收费尚未能够取得立法会的正式支持通过。这些原因均令到减废成效在数字上未见到具体成效。但我们香港做的不同措施,看看外地城市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措施能帮助香港减废回收,举一些例子,四电一脑回收政策将香港大部分四电一脑拿到环保园转废为材,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所以每一项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来说,要有一些更强的措施来帮助我们推动减废,垃圾收费是当中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不同时间亦跟立法会紧密沟通,希望能适时通过法例、适时落实推动全民进一步加强减废回收。
 
记者:是否垃圾征费一直不推行的话,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就不会减至你刚才提到的四成至四成半?
 
环境局局长:我们在制定这个蓝图时,上次和今次亦在过程中与香港相关主要持份者,包括学界、业界一起讨论沟通,所以我们的基础是基于参考附近周边城市的经验去看本地的情况,我们每一项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当中如何能够把弃置物与经济金钱挂勾,这个垃圾收费是重中之重。我们一方面推动垃圾收费的立法工作,同时我们不遗余力在不同法规,例如即将推出的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都会推出谘询,及时落实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亦兴建基建设施,例如厨余厂,将厨余转废为能。每项措施都能够帮助香港进一步减废回收,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改变香港人产生废物及乾净回收习惯尚未能够蔚然成风的处境。不同的措施需要配套,垃圾收费可见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当然我们身处的回收便利点都在这几月间,可以凝聚到某些群组加强乾净回收的风气,我们多管齐下,希望大家齐心努力为香港减废,增加回收。
  
记者:垃圾征费要重新审议,其实会否担心剩下的会期也通过不了?若不能通过,会否担心蓝图也是空谈,最后也不能达标,令你所讲的目标都不能达到?第二,刚刚提到希望以上年为基线令人均弃置量减少,其实上一份蓝图的数字也差那么远的话,你觉得能否做到?刚刚提到55%回收率,其实上一份蓝图也是55%,为何今次没有再增加?
 
环境局局长:刚才提到,我们会积极和相关立法会议员沟通,这份蓝图正正让香港各界,以至立法会议员看到,如果我们要随世界大势所趋加强减废,不同的措施包括垃圾收费都是重要的举措,所以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至于如何能够推展,这是要多管齐下,刚才已提到我们已审视既有蓝图的进展及成效,近几年全球相关的最新状况如何影响香港及不同地方的减废回收状况,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譬如近几年,全球以至区域的回收市场或政策都有巨大的逆转,不单止影响香港,以至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回收成效,所以大家要理解这一点。但向前看,我们正正是针对这些挑战,希望转危为机。例如,因为我们看到过去一些胶樽经简单打扎便可以出口,现在已经时移世易,不能够这样做,所以透过回收基金、透过我们不同的措施、透过环保园支持业界的土地资源,能够将一些曾经可以出口,但近期不可以的(回收),向前看,我们透过不同的方法支持业界可以在本地有适当的支持资源循环的过程,令这些资源能够转废为材或转废为能。所以我们针对这些近期的挑战,对症下药,希望能够提升减废数字,亦增加香港的回收率。这些意见是我们政府环境局和环保署近几个月跟业界、学者一起,听他们的意见,大家都觉得这是方向,应该循这个目标和路线图推展。

记者:会否跟建制开多个非正式会议?上次他们提出跟你们开会。

环境局局长:这是好好的问题。我们其实这个月都跟你讲的相关立法会议员(沟通),他们都在筹措如何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加强沟通。所以这一份蓝图正正「生得逢时」,是更好的基础,让我们与相关人士、关心我们香港减废的(人士),有更好的整体图像,帮香港一起去减废回收。

记者:局长,可否请教一下其实你有没有信心可以在立法会有拨款建设新的设施?因为其实一直以来立法会都有很多阻碍。

环境局局长:我想在香港,政府和立法会的沟通过去大家都看到,会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情景,亦有不同的障碍。但我想为了香港整体的福祉,减废、减碳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都会加紧跟相关立法会议员沟通,希望相关的硬件或政策,都希望得到社会以至立法会议员的支持。

记者:想问整个蓝图又要建这样建那样,其实有没有规划上大概要预算用多少钱?第二,想问现在香港这22个「回收便利点」的运作资源又需要多少?最后想问少少关于口罩的。口罩现在每日的消耗量有几多?有没有规划过怎样去处理这么多的弃置口罩?

环境局局长:在疫情期间,简单来説二○二○年,香港各类的即弃塑胶,包括口罩,整体来说大家感觉上是多的。其实如果大家关心这个即弃塑胶,不单止口罩,我们很多的消毒纸巾,包括包装都是塑胶。当然大家亦都多了外卖,亦都多了各类即弃的塑胶。我们希望疫情会有缓和,都希望见到现时近期的情况,这个所谓「第四波」疫情,都是一路好转。所以这些我们当前看到的和疫情相关的即弃塑胶,应该希望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但我想我们更加要关注的就好像这个蓝图所指,对不同的即弃塑胶是高度关注的,因为这不单影响堆填区的压力,亦影响我们郊外的山边或海洋的状况,所以我们在新的蓝图中有不同的新加强措施,针对即弃塑胶。刚刚我们提及即将推出塑胶饮料容器环保责任制,同时我们都不等谘询,在香港各区不同地方设置入樽机,支持大家更好去回收这些饮料胶樽。同时如蓝图所言,我们会跟进分阶段管制不同即弃塑胶的物品包括即弃餐具,以及探讨其他单次使用塑胶,大家将会聚焦向前看去把不同的即弃塑胶更好地适当处理。
 
记者:蓝图大概需要多少钱去兴建及更新相关设施?以及回收站的运作成本?
 
环境局局长:两方面,如果我们需要不同的基建设施我们会在适当时候在不同的文件交代会更加好。
 
记者:关于第二个焚化炉,其实第一个还未兴建好,而且超支钱,起了三百几亿元,政府有什么理据去说服市民支持兴建第二个焚化炉;以及有否谘询过区议会及地区人士的意见;亦想问有否预计这个焚化炉能占垃圾弃置量多少?
 
环境局局长:具体细节将会在适当时候交代,但我想交代清楚现在石鼓洲的焚化炉我们向立法会拿的钱仍然适当地使用,没有你所提及到超支的状况,你所说的应不是最准确的,但我想正正因为香港在过去未有转废为能设施,但在经过过去七、八年的努力,香港已经积累了转废为能设施的经验,包括T.PARK、O.PARK1、兴建中的O.PARK2,以至我们在污水处理厂试用污泥及厨余共厌氧消化,这些正正给予我们香港好的基础,包括去如何善用这些科技、这些设施用多少价钱,均能给予我们更好更确实的经验。过去,香港(在推出)蓝图之前未有一个大型的转废为能设施,但过往七、八年积累了实际的经验,所以向前看更能掌控这些大小设施的价钱。最后,回答你的问题,这个回收便利点相对是新的设施,刚试业了不足三个月,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在运作、价钱、市民反应及配套上会进一步检视和优化。
 
记者:有否现时(焚化炉)选址准则以及刚刚提及到中期目标是四成,有没有说是通过立法会后才达到四成还是先达到四成才去说服立法会?谢谢。
 
环境局局长: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政府与业界过去七、八年都好努力做减废回收。如果大家看看这份蓝图,我们检视在过去七至八年,这一届政府在各方面硬件和软件所推出的减废回收措施是在香港社会发展以来最密集、最多的,所以我们是非常努力和积极去推广减废回收。所以看看我们经验,当中每个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效。但真的要大规模能够移风易俗时,这个减废重要策略垃圾收费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希望这个法规能够早日通过,它落实的时期都可以看社会的状况。但如果有一个清楚的方向,我们听听业界意见,如果做回收的想投资这方面的减废回收,都希望有个清楚的图像。过程中,去营造循环经济、绿色就业,这些亦都是环环相扣。回答你的问题,简单来说,垃圾收费是个重要,帮助香港减废,能够迈向我们目标的重要里程。
 
记者:政府目标何时落实?
 
环境局局长:为何我们这个蓝图(的中期目标)不是最清楚?因为我们都了解垃圾收费的通过时间有挑战,而我们都与社会说,最近亦在与立法会议员沟通,通过法案及落实的时间,究竟我们以一年、年半、或更长的时间作为准备、适应期?这里我们大家有沟通,这些都是一些我们会朝着的方向,这些方向是重要的,但我们过程当中可早一年、迟半年等。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但大方向需要清晰及务实的大进程。
 
记者:不好意思,刚刚有关焚化炉选址是如何;之后有塑胶征费的打算吗,会否如澳门般拒绝发泡胶入口等,会几时推行?
 
环境局局长: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我们在蓝图都有个论述,即例如即弃塑胶餐具,包括发泡胶餐盒等,我们都会分阶段探讨管制即弃塑胶餐具的大范畴,都会涵盖与社会讨论。至于你指转废为能方面,基本上有两大方面,一方面厨余透过过去几年香港实际经验,我们有信心并掌握技术,希望在不同的污水处理厂能够扩大污泥、厨余共厌氧消化的技术,可以转废为能,而这些设施会分布在香港不同地方,同时如果我们要迈向二○三五年摆脱过渡依赖堆填区,似乎我们要有另一个转废为能设施将一些不可回收的物料透过焚化去转废为能,而这个地方我们都会在适当时候公布有关的选址。
 
记者:有关收费方面,是否即使能够落实收费,都要等到兴建焚化炉才能做到零碳的目标?
 
环境局局长:焚化炉或转废为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有个路线图,希望将能够分出来的厨余透过转废为能的设施,将它化成能源为本,是生物质能的转化。有一些物料综观全球基本上都不能回收,就要透过转废为能的设施转化,否则就会送去堆填区,这是一个取替的过程。
 
记者:当中的比例是如何?即堆填区及焚化炉分别(接)收多少?
 
环境局局长:这个比例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检视,但这个蓝图大家都知道是由现在跨越到二○三五年,是十多年的蓝图,所以我们蓝图都有些标示,我们觉得每一届政府都要与时并进作约每五年的检视,这是重要的,因为科技日新月异,回收市场在国际、区域间变化都大,所以确实数字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方向是朝着务实但进取的方向去一步步向前行。
 
记者:上次蓝图政府想厨余循环再造、厨余回收,但之前环保园厨余厂烂尾,现在将厨余转废能,怕不怕过几年后又出现烂尾的情况?
 
环境局局长:我们有信心,过去几年为香港减废回收作出不同尝试,在创新过程中一定有跌宕,全世界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们过往有支持私人业界去做,透过环保园去支持,亦都有尝试自己兴建一些厨余厂,现在在大屿山小蚝湾O.PARK1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已经运作几年,运作上是顺利的,所以我们是有信心在这方面扩展。同时这些O.PARK1或O.PARK2的挑战在于新土地才兴建,在我们香港有规划、环评的过程需时长,所以我们在上一个蓝图已做额外的措施,就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做一个污泥及厨余共厌氧消化的科技突破创新,希望找出一些方法能够善用香港的土地,一地多用,而且价钱上更加相宜,所以我们在大埔污水处理厂已运作一段时间,可看见科技成熟,适合香港的情况。我们将会在沙田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扩展相关试验计划,接着与渠务署在其他污水处理厂做。所以这方面在过去蓝图当中积累重要的实际、务实的经验,令这些措施更加适合香港向前看去做。所以这蓝图是基于坚实的过去经验,令我们有信心向前看,更加能够确切迈向减废回收。
 
记者:预计污水处理厨余可以减少多少?
 
环境局局长:整体来说,现在香港厨余量每日约3 000公吨,而综观全球一般来说这些可回收厨余量约占一半,所以未来十多年希望透过不同措施、不同科技,把香港每日达千多吨厨余量可以转废为材、转废为能。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2021年2月8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2时42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