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八题:文物保育工作
************
  ​以下是今日(一月二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谢伟铨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书面答覆:

问题:
 
  政府早前以安全为由,决定清拆位于深水埗主教山并已停用的地下蓄水池。清拆工程于上月进行期间,有居民发现蓄水池甚具建筑特色,包括池内排列着整齐的古罗马式石柱和红砖拱门。水务署之后叫停工程并证实蓄水池早于一九○四年建成。政府其后承认,水务署曾于二○一七年就拟议清拆工程谘询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唯古迹办把蓄水池理解为普通水缸,因此决定无须予以评级,险些令该文物毁于一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水务署于二○一七年就蓄水池谘询古迹办时,有否向其提供相关图则、照片、建造年份及历史纪录等资料;
 
(二)既然有多项水务设施已被列作法定古迹,而与蓄水池同属当年九龙供水系统的油麻地红砖屋抽水站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为何古迹办在二○一七年未经深入查证及实地视察,便把蓄水池理解为普通水缸;
 
(三)鉴于蓄水池有四条石柱及部分上盖已被拆毁,当局是否已找到及保存所有被拆卸物料,以供复修工程需要时之用;
 
(四)鉴于发展局局长早前表示,会在三个月内安排专家评估蓄水池的历史价值,以便古物谘询委员会在今年三月为蓄水池评定级别,有关工作可否加快;
 
(五)会否就保育蓄水池的长远方案进行公众谘询,并邀请相关专业学会就活化蓄水池及善用有关空间等事宜提交意见;
 
(六)会否考虑在完成所需巩固及维修工程后及推行保育方案前,有限度地开放蓄水池供已预约的市民和游客参观;
 
(七)鉴于水务署在回应传媒查询时表示,已先后于二○一○年及二○一一年拆卸位于半山马己仙峡道及山顶克顿道,而且同样拥有超过一百年历史的两个食水配水库,该两个配水库的建造历史和建筑特色,以及相关拆卸工程的详情和审批程序为何;
 
(八)会否要求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门就其管理的所有战前建筑物制订清单,并将当中正计划拆卸并可能具较高历史和建筑价值的建筑物的相关资料,从速提交古迹办作详细检视;及
 
(九)有否从今次事件汲取教训,以及会否采取改善措施,包括扩阔须予评级的「建筑物」的定义,以及检讨古迹办与其他政府部门沟通的程序?

答覆:
 
主席:

  就谢伟铨议员提问的各部分,我现回覆如下:

(一)根据纪录,位于深水埗主教山的水务设施建于一九○四年,并于一九七○年停用。由于水务设施顶部出现裂缝,存有安全隐患,水务署于二○一三年聘请水塘安全专家视察水务设施的情况,确认该设施顶部结构存有安全问题。有见及早前经常有市民进入水务设施周边及顶部范围,为保障公众安全,水务署于是计划清拆该设施,以便将有关土地交还地政总署作其他用途。水务署在二○一七年四月向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谘询有关清拆工程时,指出水务设施不稳固,并提供有关设施结构安全的资料。

(二)现行的历史建筑评级机制是为评估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文物价值而制定。古物谘询委员会(古谘会)于二○一七年三月的会议上,经讨论后议决将不属于一般建筑物或构筑物所涵盖的项目,例如坟场、石碑等,纳入「不属于一般建筑物/构筑物涵盖类别」的名单,暂时不会对名单上的项目进行评级,藉以聚焦处理其他项目的研究,当中包括一个可移动而不适合作评级的早期水缸。自二○一七年三月的会议后,古谘会和古迹办一直按上述决议以相同方式处理与名单项目性质相同的项目。

  在二○一七年四月,当水务署就水务设施地盘重整工程谘询古迹办时,古迹办按古谘会同年三月会议的决议,及上述水务署提供的资料和与水务署的沟通,理解该水务设施为水缸,因此当时判断无须跟进。

(三)水务署已在一月五日为水务设施展开临时加固和整理工程,当中包括整理和保护较早前拆除的破碎建筑构件以便将来用作复修之用。

(四)古迹办已展开有关水务设施的文物价值研究,包括按既定的六项评审准则(即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组合价值、社会价值和地区价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古迹办会进行实地视察、拍摄记录,搜集和分析本地及海外档案,以及水务署的一手原始资料;还会深入审视相关的研究、文章及着作等二手资料。研究完成后,古迹办会将研究结果交予独立的历史建筑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按上述的六项评审准则考虑并建议水务设施的拟议评级。古迹办会争取于二○二一年第一季将研究报告及评审小组建议的拟议评级提交予古谘会审议及进行评级。待古谘会通过水务设施的拟议评级后,古迹办会将该项目相关资料和拟议评级上载古谘会网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谘询。古谘会会考虑在公众谘询期间收到的所有意见和资料后,确认有关评级。

(五)及(六)发展局会在水务署完成上述的临时加固和整理工程后,研究水务设施的保育和活化方案,务求让香港市民可享用这个地方,并会在长远保育方案作出决定前,及在安全情况许可下,探讨有限度开放予市民参观的可行性。

(七)根据纪录,马己仙峡道食水配水库建于一九○一年,面积约360平方米(24米乘15米),容量约1,800立方米。它是以混凝土建造围墙及地台,并以红砖铺盖围墙内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盖。该配水库经多年使用,出现老化和渗漏情况,并有可能影响其所在的斜坡和斜坡下楼宇的安全,因此于一九九七年开始停用。

  其后,为改善湾仔、铜锣湾及跑马地的海水供应系统,并把使用海水冲厕范围扩大至中半山地区,以达到节约食水的目标,水务署于二○一○年批出工程合约,并于同年拆卸已停用的马己仙峡道食水配水库,及在原址建造一个新的海水配水库。水务署曾就这项工程计划谘询古迹办,古迹办对此项工程不持异议。

  关于旧有的克顿道食水配水库,根据纪录,配水库建于一九○八年,面积约540平方米(34米乘16米),容量约2,000立方米。它同样以混凝土建造围墙及地台,并以红砖铺盖围墙内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盖。该配水库经多年使用后,出现老化和渗漏情况,并有可能危及邻近斜坡的稳定性,故不适宜继续长期使用。

  为确保半山区居民获得可靠的食水供应,水务署于二○○七年批出工程合约,分两个阶段进行上述配水库的重置及扩建计划。首阶段于二○○七年在旧有配水库旁动工建造一个新的配水库(容量为2,500立方米),并于二○一一年落成启用;同年展开第二阶段工程,把旧配水库拆卸,并在原址建造另一新配水库。两个新配水库的容量合共约7,000立方米。

  水务署就上述工程谘询了古迹办。古迹办知悉不可透过维修解决问题,而且水务署建议保留其中两条支柱及相连拱顶的红砖构件,古迹办没有反对此项工程。

(八)及(九)政府明白社会对事件的关注,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现正领导一个工作小组,检视相关部门在处理事件上的情况,并提出改善措施,以避免同类事件再发生。
 
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3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