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题:推动研发活动
*************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吴永嘉议员的提问和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的书面答覆:
 
问题:
 
  行政长官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政府已订下目标: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该等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研发开支比率)由0.73%增加至1.5%。根据《2018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报告(报告),本地研发总开支在二○一八年为244亿9,700万元,而研发开支比率为0.86%,与政府所订的1.5%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政府需尽快推出新措施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才可达致该目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为达致上述研发开支比率目标,政府会否(i)推出新措施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以及(ii)就研发活动的范畴、资金来源(即来自政府、工商机构,以及香港以外机构及其他本地机构)及研发人员数目订立具体指标;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二)会否研究订定更进取的研发开支比率长远目标;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三)鉴于报告指出,在二○一八年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4.1%,但其内部研发活动开支占所有企业的有关总开支不足50%,政府会否推出更多措施资助中小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四)鉴于报告显示,企业于二○一八年外判予香港以外机构进行的研发活动的开支为33亿9,500万元(该金额占外判研发开支总额的75%),但该等开支不可享有政府自二○一八年四月一日起为「合资格研发活动」提供的额外税务扣减,政府会否研究把该等开支纳入税务扣减措拖的适用范围;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研发是创新及科技之源。本届政府一直致力增加研发资源,并已定下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提升至1.5%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政府推出多项新措施支持大学院校和公营研发机构进行研发工作、鼓励私营企业投资研发和为业界提供研发设施,并积极吸引及挽留人才进行研发工作。
   
  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发表的《2018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二○一八年香港的本地研发总开支达244.97亿元,较二○一七年的相应数字上升10%,整体研发人员数目亦持续稳定增加。
   
  就问题的各部分,现回覆如下:
 
(一)至(三)政府希望提升本港整体研发总开支,亦期望可逐渐将公私营机构研发开支的比例从现时由公营主导,扭转至公私营共同投入的可持续局面。为此,我们透过在科研资金、人才、设施方面的不同措施,鼓励私营机构增加科技研发活动的投入。
 
  在科研资金方面,政府为企业由二○一八年四月一日起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两级制的额外税务扣减。企业就「合资格研发活动」支付给「指定本地研究机构」的款项和企业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总额的首200万元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亦可获200%扣减,有关的额外扣税金额不设上限,并适用于所有企业,扣减幅度较很多其他经济体更大。措施提供诱因,鼓励更多企业在香港进行研发工作。
   
  就二○一八/一九课税年度已收到的报税表中,税务局接获110宗有关科研扣税申请,涉及的扣税开支总额超过18亿元。尽管有关的税务条例修订法案仅于二○一八年十月获通过,因而对该课税年度未必可带来即时效果,但二○一八/一九课税年度的扣税开支总额已较二○一七/一八年度的总额高。由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大多需要详加规划,甚至涉及业务调整,因此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见到效果。而多个因素,包括去年的社会事件、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及环球经济放缓等,亦可能影响企业投放资源开展研发工作。我们预计或需更长的时间去展现额外税务扣减的实际效果。
   
  创新及科技基金(基金)下的各项计划,资助能提升本港创新及科技(创科)水平及业界发展的项目,鼓励私营机构(包括中小企)投资研发和应用科技,并将本地优秀研究成果商品化。基金在二○一六至二○一九年间已资助近8 500个项目,总承担额约77亿3,000万元。相比前一个四年期(二○一二至二○一五年),资助项目数目及总承担额分别增加两倍及1.4倍,而研发项目所占的承担额亦有七成的增幅。整体来说,基金的大部分拨款(超过80%)用作资助由企业主导的项目。其中,企业支援计划以等额出资方式为私营公司提供每个获批项目最多1,000万元的资助以进行内部研发项目,截至二○二○年二月底,已有134宗申请获支持,涉及116间私营公司,当中私营公司投入约5亿700万元、基金投入约4亿3,300万元。而「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为合资格企业的指定应用研发项目提供40%的现金回赠。截至二○二○年二月底,共有1 390间公司获批现金回赠,回赠金额约6亿200万元。此外,伙伴研究计划于二○一九年一月推出,整合了以往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和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的合作项目类别,资助私营公司伙拍本地研发中心、大学及其他指定公营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研究项目。截至二○二○年二月底,共有3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额约为6,150万元。
   
  在科研人才方面,政府透过研究员计划和博士专才库为合资格企业/机构提供资助以聘请研究人员从事研发工作。现时,持有学士及硕士学位的研究员的最高每月津贴额分别为18,000元及21,000元,而每名博士后专才的最高每月津贴额为32,000元。截至二○二○年二月底,研究员计划已批准近4 80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12亿8,000万元;博士专才库亦已批出近92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5亿3,000万元。由二○二○年三月九日起,两项计划的资助范围已由获基金资助进行研发项目的企业/机构、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的培育公司和创科租户,及获创科创投基金共同投资的初创企业,扩大至全港所有进行研发活动的科技公司。
   
  此外,政府于二○一八年中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就输入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实施快速处理。截至二○二○年三月底,创新科技署已批出334个配额,而入境事务处已根据相关配额批出110宗签证/进入许可申请。为配合本港的科技发展,我们已在二○二○年一月底起,把计划涵盖的科技范畴由七个(即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学),增至十三个(六个新增范畴是5G通讯、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数码娱乐及绿色科技),并把适用范围扩大至全港所有进行这十三个科技范畴研发活动的公司,让更多公司受惠于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的确定性和简化手续,从而加快吸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来港为其进行研发工作。
   
  政府亦会在本年内推出创科实习计划,为本地大学STEM课程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短期实习津贴。我们欢迎私营企业参与计划,为学生提供短期的研发实习职位。
   
  在科研设施方面,政府透过香港科学园(科学园)和数码港,为以科技为本的公司及初创企业提供培育和支援服务。近年,政府先后支持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的多个发展项目,以期为创科界别,包括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科研和实验室空间。这些发展项目包括科学园第一阶段扩建计划、向科技园公司拨款30亿元发展与研发相关的设施、预留55亿元用作数码港扩建计划,及预留30亿元作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计划。政府亦正积极发展占地87公顷的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
   
  除上述与私营企业进行研发直接相关的措施外,现届政府亦藉推出不同的措施,例如建设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透过创科创投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于本地创科初创企业、向研究基金注资以增加专上院校的研究拨款等,构建蓬勃的创科生态。我们相信,日趋完善的本地创科生态将大大有利于鼓励企业在香港进行更多研发活动。
   
  政府预期上述措施的成效将陆续显现,进一步提升本地研发总开支。我们会密切留意相关的情况,并适时推出合适的措施鼓励私营企业(包括中小企)投入研发,或考虑是否需要订定其他指标或更长远的目标。
 
(四)政府为企业的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的目的,是吸引企业在本港投资更多研发项目,推动本地的研发工作和培育本地的研发人才。因此,企业可就支付给「指定本地研究机构」的款项获高达300%的额外税务扣减,而外判予香港以外研发机构进行的研发活动开支仍可获得100%税务扣减。
 
  容许企业就外判予非本地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开支享有额外税务扣减,与推动本地研发活动的政策背道而驰,而特区政府亦没有权力核证香港以外机构的研发能力,以及申报的研发工作与开支是否属实。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0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