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猩红热进一步增加市民应提高警惕
***************
  鉴于猩红热活跃程度于过去一星期大幅增加并处于非常高水平,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十二月四日)呼吁家长、学校和院舍及医护人员提高警觉,预防感染。
 
  卫生防护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猩红热个案由今年十一月十九日一星期的48宗,增至上星期(十一月二十六日一星期)的94宗。至于学校和院舍爆发的猩红热个案,截至十二月三日,在十一月份录得共八宗(五宗幼稚园/幼儿中心和三宗小学),共涉及22名学童和儿童。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说:「虽然猩红热在本港全年均会出现,但我们留意到在本地,猩红热在过去数年均呈现季节流行情况,活跃程度一般于五至六月,以及十一月至三月期间较高。猩红热活跃程度自今年十一月起再次上升。基于过往的流行病学情况,中心预计猩红热的活跃程度在未来数月将维持在高水平。家长须多留意子女,确保他们时刻保持个人、手部和环境卫生。」
 
  卫生防护中心今年首十一个月共接获的猩红热呈报个案达1 947宗,较二○一六年(1 244宗)及二○一五年(1 060宗)同时期的数字显著增加。今年的个案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与过去数年的个案相似。
 
  就今年接获的1 947宗猩红热呈报个案,当中涉及1 156男791女,年龄介乎两个月至43岁(中位数:五岁),绝大部分(1 863人,95.7%)为10岁以下儿童。大部分个案病情较轻。当中,695人(35.7%)需入院治疗,包括在三月录得的一宗需入住深切治疗部的严重个案,但至今没有死亡个案。
 
  发言人说:「署方会再次发信予医生、医院和学校,呼吁他们留意最新情况。学校如发现员生出现呼吸道疾病或缺席人数增加,应尽早通报卫生防护中心,以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措施。」
 
  猩红热是由甲类链球菌引致的细菌感染,主要影响儿童,可透过飞沫或直接与受感染的呼吸系统分泌物接触而传播。
 
  病发初期通常出现发烧和喉咙痛,偶尔会有头痛、呕吐和腹痛。舌头表面可出现草莓般(呈红色和凹凸)的外观。在发病首日或翌日,身躯和颈部会出现砂纸般粗糙的红疹。其后红疹会蔓延至四肢,特别是腋窝、肘部和腹股沟。红疹多在一星期内消退,继而指尖、脚趾和腹股沟的皮肤会脱皮。
 
  猩红热有机会并发中耳炎、咽喉脓肿、肺炎、脑膜炎、骨或关节毛病,亦可对肾脏、肝脏和心脏造成损害,和引致较罕见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服用合适的抗生素可有效治疗猩红热。如怀疑患上猩红热,应立即向医生求诊。
 
  现时没有疫苗可预防猩红热。市民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免受感染:
 
  • 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
  • 时刻保持双手清洁。当双手被口鼻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用梘液洗手;
  •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弃置口鼻分泌物;
  • 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餐具和毛巾;
  • 保持空气流通;及
  • 患上猩红热的儿童应避免上学或返回幼儿中心,直至退烧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时后。 
 
  市民可参阅卫生防护中心猩红热网页了解详情。
 
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8时0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