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题:管理和开拓食水资源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刘国勋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马绍祥的书面答覆:
 
问题:
 
  有意见指出,作为香港主要的食水来源的东江水的供应存在不稳定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减少,以及内地多个地方对食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政府应妥善管理及积极开拓食水资源,以确保本港有充足的食水供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使用食水冲厕的(i)住户数目及(ii)人口,以及(iii)每年所用食水数量,并按区议会分区列出分项数目;现时每立方米食水的生产成本为何;
 
(二)鉴于当局会藉着计划为石湖墟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工程及提升其污水处理技术的机会,把该污水处理厂经三级处理后的排放水进一步处理,使排放水达致再造水的水质标准,供新界东北居民作非饮用用途(例如冲厕),有关工作的进展及预计完成的日期为何;在污水处理技术全面提升后,当局预计届时(i)每年可节省原本用作冲厕的食水数量,以及(ii)经进一步处理的排放水的每立方米生产成本为何;
 
(三)按二○一七年物价指数估算,当局预计在将军澳海水化淡厂启用首年,每立方米食水的生产成本为何;
 
(四)现时本港就重用中水(即从浴室、洗手盆和厨房盆等地方收集的水)及集蓄雨水所使用的设备详情为何(并按区议会分区列出该等资料);当局会否研究将集蓄到的雨水进行处理后作饮用用途;

(五)鉴于过去曾出现水塘满溢以致食水被排放出海的情况,而当局正在复检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有关工作的详情及最新进展为何;及

(六) 鉴于地下食水管爆裂事件经常发生(例如葵青区在去年三月至十月的七个月内发生七次食水管爆裂事件),当局有否统计过去五年因地下食水管爆裂而浪费的食水数量;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于二○○八年推出《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该策略提倡「先节后增」,一方面透过节约用水及有效的水管渗漏管理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则透过积极开拓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新水源,建构以本地雨水、东江水以及冲厕海水为主,以海水化淡、再造水、中水重用和集蓄雨水为副的新格局。水务署已于二○一四年底展开顾问研究,评估现行措施的成效、预测至二○四○年的长远用水需求及供应,以便对现行措施作适当的调整及优化,并制订新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及计划。
 
  就刘国勋议员问题的六个部分,现答覆如下:
 
(一)由于现时尚未有二○一六年整年的食水冲厕用量数据,我们只能提供最近一年,即二○一五年的全港食水冲厕用量,其用量约为7 700万立方米。另外,截至二○一七年三月,全港约有35 500个使用食水冲厕的客户帐号。我们没有相关住户数目和人口数据,亦没有按区议会分区分拆每年的用水量,所以未能提供相关资料。
 
  现时香港市区和大部分新巿镇已使用海水冲厕,其覆盖率占全港人口约85%。天水围的用户亦已在二○一六年底全面转用海水冲厕,每年可节省约1 000万立方米食水。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安排元朗区的居民转用海水冲厕,以进一步减少每年食水冲厕的用量。现时余下仍使用食水冲厕的主要地区为山顶、南区、西贡、离岛和北区。而北区日后将会转用再造水冲厕。
 
  按二○一五至一六年的价格水平推算,供应食水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每立方米8.7元。
 
(二)有关进一步处理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经三级处理后的排放水成为再造水的供应计划,我们计划分阶段建设基础设施以供应再造水给上水和粉岭作非饮用用途,并已于今年四月展开有关水库和输水干管的基础设施工程。同时,我们亦正为项目的余下工程(包括加氯设施、抽水系统及分配水管)进行设计及准备相关建设工作。此外,我们现正为供应再造水计划制定一个适合香港的财务和法律框架。初步估计,全面落实在上水、粉岭及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使用再造水作非饮用用途后,每年可以节省约2 100万立方米的食水。我们会继续检视,在技术可行及符合成本效益的情况下,把再造水供应系统扩展至其他未有海水供应的地区,以进一步减少使用食水冲厕。
 
  再造水的生产成本会随着污水处理厂的级别及相关排放水的水质而变化。撇除污水处理的成本后,为上水及粉岭供应再造水的额外生产成本估计约为每立方米5至6元(按二○一五至一六年度的价格计算)。
 
(三)拟议第一阶段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厂的食水产量可达到每日135 000立方米或每年5 000万立方米。该厂生产食水的单位成本估计约为每立方米12至13元(按二○一六年的价格计算),当中包括工程成本、能源成本、处理成本、配水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
 
(四)为了节省宝贵的食水资源,我们一直推动在合适的新政府工程项目中使用中水重用或集蓄雨水系统,作非饮用用途,如冲厕及园林灌溉等。截至二○一六年底,建筑署和渠务署已在全港各区70多个工程项目中,为学校和政府设施装置中水重用或集蓄雨水系统。
 
  在私人楼宇方面,我们已于二○一六年三月启用的「绿建环评既有建筑2.0版」内提高中水重用及集蓄雨水系统在楼宇评估标准上的得分,鼓励发展商采用有关设施,代替食水作非饮用用途。水务署亦向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就「绿建环评新建建筑」的同类检讨提供支持。由于私营机构装置中水重用或集蓄雨水系统属自愿性质,我们没有采用此项技术的私人发展项目资料,以及相关系统的全港分区名单。
 
  我们现阶段没有计划使用经中水重用或集蓄雨水系统处理后的循环再用水作饮用用途。
 
(五)自从二○○六年东江水供水协议采用了「统包总额」方式后,我们已能有效地控制水塘溢流。本港水塘的溢流量已从一九九六至二○○五年平均约为每年9 400万立方米,大幅减少约71%,至近年(二○○六至二○一六年)平均约为每年2 700万立方米。
 
  我们藉着为纾减西九龙区域水浸风险而制定的「荔枝角雨水转运计划」的机遇,同时推展「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计划兴建一条连接九龙副水塘和下城门水塘的隧道,把九龙水塘群的溢流引导至下城门水塘,达到减少排入茘枝角区排水系统的径流,以及把溢流转为食水资源的双重目标。渠务署现正复检「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的详细设计、施工方法及相关环境影响评估,以提升其成本效益,同时订定落实时间表。有关复检工作进展良好,初步结论正面,渠务署现正循复检方案对隧道计划的详细设计及施工方法进行优化。
 
(六)水务署已于二○一五年底大致完成「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水管爆裂的宗数由二○○○年约2 500宗,减少至二○一六年的116宗。水管渗漏率亦由高峰期的超过25%,下降至二○一六年的15.2%。水务署正逐步建立「智管网」,在供水管网安装监测和感应设备,利用先进科技,持续监测供水管网的整体状况。「智管网」计划会将供水管网分成约2 000个大小易于管理的独立监测区域,每个区域的管网内均安装高科技监测和感应设备。水务署亦正筹备设立一套智能管网管理电脑系统,用作分析从监测和感应设备所收集的大量数据,以便适时决定处理监测区域最有效的管网管理措施及其优先次序。
 
  过去五年,因食水管爆裂而排走的食水量,平均每年少于总供水量的0.01%。
 
2017年5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0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