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运输及房屋局就房屋问题的回应
**************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今日(十月三十一日)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和基层市民会面,和与会者交流对房屋问题的看法。

  运输及房屋局发言人说:「处理房屋问题是本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仍然有不少家庭居住在劏房或类似的居所,他们的居住环境确实需要改善。」

  要解决因房屋供应不足而引致劏房数目和租金上升的问题,政府重申持续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方为根本之道,并不存在其他捷径。

  然而,在落实觅地建屋的过程,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经常遇到各项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大部分的用地并非「熟地」;改划及提交规划申请需时;及困难或复杂地盘状况的用地需要较长的施工期等。有些项目且涉及法律(包括司法覆核申请)问题。

  坊间有意见认为政府可以推行租务管制(租管)、租金津贴或过渡性房屋解决居于不适切居所的市民的房屋问题。租务管制是极具争议的议题,社会迄今对此未有共识。本地和海外的实证研究均说明推行租管可能会出现连串预期之外的后果,有些更不利于该等措施原拟保障的租户。这些预期之外的后果包括:出租房屋的供应减少;业主更严格挑选租客,令弱势社群租住适切居所倍感困难;驱使业主作出一些抗衡租管影响的行为(包括调高首次租约的租金和向租客索取高昂杂费);和减低业主妥善维修保养其出租单位的意欲。权衡利弊,鉴于社会未能取得共识,并考虑在当前房屋供应仍然偏紧的情况下,贸然推行有关措施可能带来反效果,令广大租客未见其利、先蒙其害。

  政府亦担心在现时市场供应仍然短缺的情况下,推出任何形式的租金津贴或援助,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当业主得知大量租客获得政府资助时,很可能会增加租金,到头来政府所提供的租金津贴只会变成额外租金,住客未必能得到实质的帮助。

  政府在二○一四年制定《长远房屋策略》时,曾研究在没有即时用途的土地兴建过渡性房屋,但经研究后,政府认为有关建议并不切实可行。首先,市区土地不足,合适的市区房屋用地应尽量预留兴建公屋单位,因此举最能惠及居住环境欠佳的公屋申请者。再者,即使有土地可作其他暂时用途,政府仍需时间完成额外的基建工程(例如敷设污水渠)后方可兴建一定数目的过渡性房屋,所需要的时间比兴建公屋可能短不了太多,而且面积和数量一定极其有限。
 
  除了加快兴建公共房屋以外,面对持续上升的公屋需求,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在今日的特别会议上,讨论如何把有限的公共租住房屋(公屋)资源更聚焦地分配给较有迫切需要的申请者。
 
  政府会继续致力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增加短、中及长期房屋土地供应,以协助满足房屋土地需要。
 
  发言人强调:「要实事求是解决香港积累已久的房屋问题,社会整体必须共同面对,作出必要的取舍和抉择。」
 
2016年10月3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0时5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