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三题:在幼稚园教授普通话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毛孟静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答覆:
 
问题:
 
  据报,教育局将由本年起,在暑期开办幼稚园教师普通话课程。有幼稚园校长表示,以兴趣班形式向幼童教授普通话应不会引起问题,但如把普通话定为正式的课程内容,则会为师生和家长带来压力,而且幼童同时学习多种语言未必是理想的安排。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计划修订《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以加入普通话课程;如有计划,理据及推行时间表为何;
 
(二)有否自行或委托学者进行研究,学习粤语、英语及普通话的幼童在学习进度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与只学习粤语及英语的幼童如何比较;如有研究,结果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三)鉴于有少数族裔幼童的家长表示,他们的子女现正学习三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即母语、英语及粤语),如再加一种语言(即普通话),该等幼童未必应付得来,当局会否向少数族裔幼童提供更全面及有实效的学习支援,以协助他们学好各种语言;如会,支援措施的详情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局一向鼓励幼稚园教师持续进修,参加不同模式及多元内容的课程、研讨会、工作坊等。「幼稚园教师普通话课程」是众多专业培训机会之一,旨在协助个别对普通话有兴趣的幼稚园教师提升普通话水平,促进他们的持续专业发展。「幼稚园教师普通话课程」与学前课程指引无关。
 
  就毛议员的提问,我答覆如下:
 
(一)现时香港幼儿教育的学习,主要以主题及综合模式规划课程,并无独立设置语文科目。教育局并没有计划在新修订的学前教育指引加入普通话课程,或指定幼稚园必须敎授普通话。
 
(二)由于教育局并没有计划在新修订的学前教育指引加入普通话课程,或指定幼稚园必须敎授普通话,因而未有计划对学习粤语、英语及普通话的幼童在学习进度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与只学习粤语及英语的幼童作比较研究。
 
  幼儿的语文学习必须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幼儿阶段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机,早期语文经验对幼儿的语文发展影响极大。恰当的语文经验,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语文学习的兴趣,乐于运用语文进行思考、沟通和学习,为幼儿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建议教师配合幼儿的发展,将愉快、有意义和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经验,自然地融入主题及综合式的学习活动中,让幼儿在尝试和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此外,现时本港大部分幼稚园亦有为幼儿提供不同形式的英语和普通话学习活动,以照顾幼儿的不同学习需要;而此类接触语文的活动应切合幼儿的心智发展及生活经验,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愉快学习。
 
(三)教育局持续为非华语幼童提供全面的支援,协助他们学好各种语言。非华语幼童在本地学校共融环境中学习语文,相关支援措施包括:
 
(1)教育局持续为录取非华语学童的幼稚园提供校本支援服务,并有不同措施支援非华语学童,例如由教育发展基金资助的「大学-学校支援计划」,计划旨在提升教师教授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并帮助非华语儿童融入本地校园生活和顺利衔接小学,参与计划的幼稚园全部以粤语作为教学语言。
 
(2)在语文基金的支援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与非政府机构协作举办地区为本计划,对象为三至九岁的非华语儿童。这些计划透过校外游戏及创意艺术等有趣活动,提高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动机。自二○一二/一三学年起,共支援了八个相关计划。
 
(3)优质教育基金一直以来鼓励与非华语儿童在本地学校学习有关的创新计划,并将支援非华语儿童学习纳入多个优先主题下的内容,包括「有效的语文学与教」、「支援有多样需要的学生」、「照顾不同的学习需要」及「促进幼稚园学童的全人发展」,鼓励学界提交相关申请,以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促进非华语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效能、加强与非华语学生家长的沟通及家校合作等,照顾非华语学生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过去五个学年,我们在这些范畴合共资助了五个相关计划。
 
  我们会继续审视支援服务的效能,适时完善有关措施。
 
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3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