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医务卫生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内容
***************
  ​以下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今日(六月二十九日)上午出席电台节目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内容:
 
记者:医管局检讨委员会的名单预计何时公布?其组成会来自什么界别?非医护界别人士会否都在其中?
 
医务卫生局局长:医管局(医院管理局)现时已经有一个建议名单。毫无疑问,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会来自各方,当然有一些医疗制度内的管理专家,亦会有一些非医疗人员,也许是病人组织,以至在设备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人员。我知道医管局已经有一个名单,它们需要在过程中寻求建议名单上这些专家的同意,亦考虑到整个委员会的职能和定位。作好决定、得到这些专家同意后会尽快公布,我相信不会是很久的时间。
 
记者:关于东区医院病人获处方400多天精神科药物,你有何意见?会否了解原因?未来检讨时会否一并检讨处方药物的安排?你认为方向应该是如何?
 
医务卫生局局长:这可能反映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一个病人获处方药物,特别是精神科药物,那么长的时间,超过一年的时间,确实是不理想的。一方面是药物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亦是对资源的浪费。这事件可以反映出公营医疗系统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亦反映了不单是开药制度上,同时都反映收费方面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会从各方面考虑有何可以改善的地方。
 
记者:想问现时急症室对轻症和重症病人在资源投放方面有何分别?未来想如何调整?例如你在节目中提到现时次紧急和非紧急病人占急症室求诊人数六成,要压缩到多少才是理想?就对重症病人的治疗费用封顶,水平可以如何厘定?例如每个病人每年要付40万元,政府可以帮补多少?
 
医务卫生局局长:我们在急症室投放资源的目标从来都是确保危急病人、真正的急症病人得到最适切的治疗,所以我们有分流制度。第一类病人是即时抢救,确保他们「零等待」,百分之一百这类病人都可以获即时抢救。第二类病人在15分钟内可以获得治疗,我们的目标达到95%。不过现时在第三类病人上有改善的空间,我们的目标是90%病人在半小时内得到诊治,但现时只是做到72%。毫无疑问,其中一个原因是有60%第四、五类病人,这不单是影响第一、二、三类病人的诊症时间,同时对整个急症室环境、员工压力和资源运用有很大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收费调整,亦明白不是唯一方法,但确实是其中一个方法,来引导市民改变一个习惯:有事,尤其是假期时或晚上,第一时间就想走入急症室。急症室的服务的确很好,同事用心。有病人到访,他们不可能拒绝,因为病人可能是急症,同事都会帮忙先做登记处理。但一些轻症病人,第一病人本身是否要承担一些责任,管理好自己健康呢?第二,我们有其他处理方法,包括基层医疗、普通科门诊和家庭医生。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做到的。
 
  至于目标为何,我们明白第四、五类病人有一部分都会到急症室,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我们相信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我们要考虑对第四、五类病人加价的幅度,同时减少真正危急,第一、二类病人的费用。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确是急症室的责任所在。因此我们没有订立一个比例,但知道这会是一个过程,亦不会令收费一加就令所有第四、五类病人不再出现而到私家医生或普通科门诊。我们知道这个过程随着收费调整和公众教育,希望整个社会明白轻症是要自己部分负责,亦是基层医疗要照顾的第一层服务。
   
  至于第二个关于重症病人的问题,医管局的医疗体系定位除了照顾急症,都要照顾重症病人。因为严重的疾病,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癌症,确实是对病人有很大影响;亦因为费用比较昂贵,他们需要多学科、复杂和长期治疗,公营医疗体系承担了最大的责任。我们希望在体系中为市民得到最大保障同时,可否对这些重症病人提供多些资助?甚至在某些地方「封顶」,确保费用不会超出太多?这亦是医疗保险的一个概念。医疗保险一般都是保重症,不会保轻症。一般保险公司都不会承担门诊、伤风感冒,反而会保重症。它亦会有一个共付费用,同时病人自己要承担费用时可能都会有「封顶」。虽然在公营体系中有纳税人的金钱资助,97%的公营医疗服务都是政府资助,但要用得其所、确保资源不会被浪费和误用时,我们希望在过程中运用好这些机制,从而引导市民不要浪费资源。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的英文部分。)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3时40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