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2024年拨款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总结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五月八日)上午在立法会会议就《2024年拨款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代)主席、各位议员:

  首先,我衷心感谢各位议员就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财政预算案》发表的宝贵意见。刚才七位局长已经就各位关心的一些重要政策范畴作了扼要回应。

  接下来,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环球、内地,以及香港的经济情况,然后,再就《预算案》的措施,以及议员关注的事情作一些说明。

环球经济情况

  当前的外围环境仍然复杂。一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另一方面,美国通胀放缓的情况停滞,制约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的减息步伐,令息口持续高企,金融状况继续偏紧。不过,与不少人早前的预期有所不同,今年环球经济表现较预期为佳,为香港的出口带来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基会)在四月轻微上调今年环球经济增长预测至3.2%,与去年的增幅相同。国基会指出,环球经济前景风险大致平衡,当中要注意几点:第一,是商品和食品价格因地缘政局升温而飙升。此外,核心通胀持续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亦令资产价格有下跌风险。因此,国际的金融稳定是必须要注意的事情。此外,各地政府经历新冠疫情,均出现大额赤字,并正进行财政整固,努力减低其债务水平,但这个进程仍然会令大家对经济复苏有所疑虑。

  主要经济体的表现如下──内地经济在今年首季按年增长5.3%,尽管出口表现较为波动,但投资与消费企稳,录得稳健的增长。三月份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亦会适度加力,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这有利于促进内部需求、巩固内地经济回升的态势。预期内地今年经济可继续稳健增长,全年5%的增长目标完全能够达到。

  美国方面,尽管第一季的按季(经济)增长以年率计减慢至1.6%,但其内部需求仍然稳健。当地劳工市场大致维持强韧。最近通胀回落的进程减慢。上周联储局一如市场预期维持利率不变,并表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有信心通胀会趋向2%的目标。市场普遍预期联储局最快在九月才会开始减息,有个别分析师认为可能还会再迟一些。国基会预测美国经济增长将会由去年的2.5%略为加快至今年的2.7%。

  欧元区方面,欧元区的经济在第一季录得轻微增长,按年及按季分别上升0.4%和0.3%。通胀放缓的趋势亦大致符合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在四月的会议上维持主要政策利率不变,但表示如果最新数据能增加央行对通胀将持续降至目标水平的信心,可能适宜放宽货币政策。不过,这仍有待观察。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在六月的会议开始减息。国基会预测欧元区经济今年将会轻微增长0.8%,略高于去年的0.4%。

  亚洲区方面,大部分经济体在第一季均继续扩张,内部需求保持增长,外贸表现亦有所改善。国基会预测新兴和发展中亚洲经济体今年增长5.2%,与去年的5.6%相若。

  刚才向大家介绍环球经济状况,主要是考虑到香港是一个全开放的细小经济体。我们的经济受外围环境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外围情况,让我们在推动政策措施时,能充分考虑这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本港经济方面,今年第一季我们录得温和增长。上周公布的预先估计数字显示,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在第一季按年上升2.7%,经季节性调整后大概是上升2.3%。

  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出口方面是录得增长;消费亦录得增长,不过消费的增长较慢,大概是上升1.0%;投资方面亦有增长。总的来说,第一季的经济情况是平稳。访港旅客方面,访港旅客数字去年大约是3 400万人次,今年,我们希望能够达到约5 000万人次,这相等于恢复到疫情前的七成多。「五一黄金周」期间内地旅客来港方面,来港人次大约是766 000,增长了22%。总体旅客在黄金周期间来港的有超过903 000人次,增长了25%。展望下半年,随着国际航班继续恢复,访港旅客人数有望增加,消费增长可以得到支持。

  去年我们的经济状况是不错的,今年亦估计有约2.5%至3.5%的增长。不过,资产市场方面,去年楼市下跌了约7%,交投量方面亦下跌了4.5%。股票市场去年下跌13.8%,成交额方面亦大概下跌了16%。

  今年,当我们的经济一路向好时,我们亦注意到通胀率是很低的,去年是1.7%,今年估计也是1.7%。失业率也很低,去年是2.9%,今年以来大致也相若。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和数据中,资产市场为何会有这样的表现?今年年初的两个月,物业市场继续调整,下跌了约3%;股票市场亦下跌约3%。

  我们在编制《预算案》时作出的公众谘询,以至在过去一段时间广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中,知悉由于过去资产市场下滑,再加上地缘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疑虑。所以,在制订《预算案》中,我们认为,我们的经济前景是不错,国家又非常支持香港的发展,我们不需要被这些过分悲观的情绪影响。

  我们亦明白,有一些西方媒体对我们有一些偏颇、负面的评论。所以在《预算案》中,我们认为在短期内稳住信心、稳住市场预期是比较重要。因此,就资产市场,我们采取了一些果断的措施,就楼市所谓「全面撤辣」。

  股票市场方面比较复杂,因为它与楼市有少许不同,楼市是比较面向本地,股票市场则受国际资金流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因此,在《预算案》推出措施后,楼市是平稳下来,根据数据,三、四月份的交投量是向上的,达到一个月8 000多宗。这与早前比较,当然是较大幅的增加,与中长期的平均数比较,中长期平均数通常是一个月4 000至5 000宗左右,所以有8 000多宗的交投量,确是比较畅旺。楼价则是比较平稳,上落约1-2%,但这要视乎哪个地区。

  换句话说,有关楼市的措施推出后,交投量上升,但楼价仍然相对平稳。股票市场方面,正如刚才所说,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一方面要把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做好。我们已把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提出的各项建议逐步落实。同时,中央政府对香港非常支持,一直全力支持香港,尤其是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四月时,中证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五项措施,该五项措施我不再重述,大家都很熟悉。

  该五项措施出台后,市场的反应是比较正面,不管是股票的价格或交投量都有所上升。我们会继续努力,提升股票市场的竞争力,详细情况,留待稍后向大家补充。

  自从去年到现在,在这12个月内,我们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招商引资,包括「抢企业」、「抢人才」。刚才孙玉菡局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已就人才方面向大家说明。就「抢企业」方面,我都想向大家汇报,自二○二二年十二月底开始,我们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至今年三月底,我们引进了约50家重点企业伙伴,我们称为「伙伴」,因为它们并不只是自己来,也会一并带同产业链中的其他公司来。这约50家公司将在香港投资超过400亿元,创造的职位超过13 000个。

  与此同时,投资推广署的同事亦不断努力,他们去年引进来的企业约有380间。根据他们向我们汇报的资料,这些企业在未来几年的总投资会有600亿元,创造的就业机会亦不少。这些就是我们在「抢企业」方面的进展。

  「抢人才」方面,截至四月底,我们各项人才计划共收到了29万个申请,批准了18万个,已来港的有12万人。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展望未来,在推动经济方面,国家对香港非常支持,在「一国两制」这个安排下,我们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我们不单在中国是最独特的,在全世界中,其实都一样。因为,香港同时汇聚国际优势和中国优势。怎样用好这些优势?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提出「八大中心」的定位。刚才有几位同事提到,我们在创科、金融和商务经济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在金融方面,要开拓新资金来源、新投资者来源和新上市公司来源。

  过去,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很多是内地的公司,这亦造就了我们股票市场的起飞。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除了继续鼓励内地优质企业来香港上市外,我们亦希望可以开拓更多优质的国际企业来香港上市,包括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的企业。

  「互联互通」的深化措施中,就包括让在香港上市的合资格国际公司,如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纳入「互联互通」中的「南向通」。这其实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我们去吸引外地企业来港上市时,可以对它们说,就是它来香港上市,除了可以取得国际资金外,亦可以取得内地的资金,因此其股票流动性会大大增加,这亦会对其股价有所支持。

  而这一步的重要性不单是吸引这些公司来港上市,这亦是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重要一步。未来,当内地朋友可以直接以人民币经「互联互通」购买这些国际股票时──虽然是作「闭环管理」──但这亦是助力人民币稳慎国际化,亦符合国家政策。在国家发展中,随着内地居民日益富裕,他们要为其储蓄寻找合适的投资工具,在他们的资产配置方面,如果需要配置境外的资产,香港自然是他们落脚的地方。

  就着「互联互通」,我们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具体安排方面,亦有很多事情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些是特区政府与中央有关部委继续沟通和争取他们支持的地方。

  除了金融外,在创科方面,我们拣选了四个范畴,聚焦特区政府的资源和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命健康和医疗科技、金融科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

  在过去一段时间,就刚才所说引进的重点企业到来,目前来说,大部分是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和生命健康科技方面。

  在这里亦顺带向大家报告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我们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当然,我们引进重点企业,希望它们在香港有比较大额的投资,创造多些优质的就业职位给市民,并把一些新技术投放在香港,在这里进行研发,尤其是比较前沿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企业会就在港投资及带来的技术作出一定承诺,他们同时亦会希望特区政府提供支持。

  如果我们能够用好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善用财政储备作为投资,照顾投资回报同时,也透过入股这些科技企业,为香港经济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造就这些企业有更大机会成功的同时,亦为年轻一代的朋友,尤其是修读创科、工科的同学,创造更多好的工作机会。推动创科发展,科研以外,同时要将重点企业带过来,就可以在就业职位、本地生产总值,以至构建整个生态环境方面,提供更大的助力。目前来说,我们通过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助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定位与其他国家的主权基金不一样,它不会投资一些与香港无关的项目。

  要稳住短期情况,除了稳住资产市场,其实最重要的是保住中小企,因为中小企占我们公司总数98%,占劳动市场的就业人数约45%。虽然经济逐步恢复,进程其实都有不少波动,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会继续影响金融市场的气氛,亦会影响资金流,我们要对中小企继续提供较稳定的支持。因此我们将「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八成及九成的信贷担保产品延期两年。但只提供资金流动性「养住条命」并不足够,所以要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刚才丘局长(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的发言亦有提及,我们向BUD Fund(「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注资5亿元,包括增设「电商易」,希望帮助大家开拓市场;推出数码转型计划,希望助力中小企,尤其是餐饮业、零售业的中小企,升级转型,跟上数字化发展。除了支援中小企,短期内,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要把场地「搞旺」,所以我们推动「盛事经济」,希望吸引多些人来,希望人气旺、财气旺。此外,我们亦考虑到过去这段时间,因为不同媒体的偏颇报道,境内外对香港都存在很多不同的误解。让人们亲自来看看,就能够感受香港的情况。当我们与这些来港旅客──不管他们是商务旅客或游客──交流时,大家都看到香港非常自由。香港的吸引力,大家不需要有任何怀疑,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是不需要担心人们没兴趣前来。

  中长期的发展,我们谨记要用好「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独特优势,同时亦谨记,我们「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便能够较有机会事半功倍,亦较能借助内地的庞大市场和经济动力,帮助我们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习主席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会期间,他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夏宝龙主任在上月的讲话中亦一再强调,香港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之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在行政长官的领导下,特区政府整个团队亦深刻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内外环境和挑战,亦非常明白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除了巩固和提升「八大中心」的定位,我们要把握时势和机遇,努力用新思维探索新发展路径。

  谈到发展路径,习主席在两会期间提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点出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这亦是我们未来跨范畴发展的两条大主线。绿色发展方面,香港除了一方面发展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中心外,我们亦要用好香港的特殊地位,对接好国家的绿色发展,助力国家引进境外资金,更快更好地在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发展。因为要在二○六○年前达到「双碳」目标,是要投入十万亿元计的金钱,除了政府的资源外,最重要的是利用市场资源。我们在出席国际会议时,亦明白到西方都很注重绿色和转型的投资项目,亦非常有兴趣到来投资。因此,譬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工作,就是绿色分类,即是「green taxonomy」,意义在哪里呢?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确保投进来的钱是投放在绿色或转型项目,而不是俗语所谓的「greenwashing」(「漂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上大家都知道,香港专业水平和法治环境非常好,所以可以助力内地发展这套标准,要发展这套标准,第一是标准的制定。第二是有了标准后,对于个别项目和个别企业的绿色项目的认证。第三是绿色项目的披露。这些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到、做得好,就可以让国际投资者对于香港认证的项目抱有信心,这些资金便可以过来,助力内地经济,在绿色转型方面快速发展。

  至于数字经济方面,在政府来说,我们现正跨部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亦拨出了大约3亿元建立企业版的「智方便」。香港金融管理局亦推动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第一阶段已经进入试验阶段。这个项目在国际方面,大家亦非常关注和重视,因为如果这个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能够成功推行,日后国际贸易的结算就不一定要用美元,各个国家也可以选择使用自己的货币结算,时间较快的同时,亦不需要冒汇率的风险,成本也会降低,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向大家汇报公共财政方面的情况。过去数年的疫情,我们与全世界一样,都出现财政赤字,连续数年的赤字。疫情过后,我们现正进入一个财政整固阶段,我们有决心,亦有信心,可以将特区政府的财政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恢复平衡。这并不包括发债所得的收益。我们正落实一套财政整合计划,相关的政策其实在国际上广泛实行。在过去数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各个政府均出现财政赤字,亦借了不少贷款。推行财政整合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开源节流,但侧重点在哪里呢?我们不能过分加重市民的负担,同时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要尽量巩固经济恢复的进程平稳,不希望在这个阶段,尤其是我们正在招商引资的这个阶段,对商界造成太多新负担。那么如何做,就是省钱、节流。在公共财政政策方面,我们的重点放在节流,亦可以说,未来的三数年,要恢复财政平衡,有八成左右的力度是来自节流。

  开支方面,除了严格控制开支增长外,大家知道我们有「资源效率优化计划」,在不影响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公共福利金这些计划下,二○二四/二五年至二○二六/二七年,每年削减1%的经常开支,而削减的经常开支,部分会用于让不同政策局、部门提供新的公共服务。中期预测五年内,大概削减468亿元开支。政府经营开支的增长幅度,将由过往数年平均每年的7%,压缩到五年后的2.2%,意味政府开支增幅将远低于名义经济增长5.5%的水平。增加收入方面,我们会将收入与GDP的比例,由现时大概百分之二十左右,五年后提升到百分之二十二点几,而未来三年公共财政便可以恢复平衡。再次向大家说明,我们在削减开支方面是非常谨慎,避免影响对市民的公共服务,领取综援和其他补助金的朋友亦不需要担心,有关开支不是我们要削减的目标。

  公务员的编制由二○二一/二二年开始零增长,在二○二一年三月底,虽然公共服务不断增加,但编制不单没有增长,还累计减少了2 000个职位,首长级职位占公务员总编制少于1%。

  大型基建开支方面,我们审慎检视每个主要工程项目的准备成熟程度,还有对民生的重要性等,来决定优次。未来几年,每年的工务工程开支大概是900亿元,较之前五年的平均增加17%。政府理解市民和立法会对工务工程开支上涨的关注,因此我们会继续加强成本监控和项目管理能力。发展局正检视整体建造成本的趋势,并会参考内地和国外的制度,务求找出香港建造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以制定措施降低建造成本。

  至于发债方面,之前有一些误解,甚至一些不甚公允的评论,指特区政府是否已到「发债度日」的状况。可以向大家说,我们坚守财政纪律,发债所得的收入,绝对不会用于经常开支,所得的收入都是用于投资项目、基建工程,尤其是未来几年的发债将主要用于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而我们的借贷比率,即使未来每年发债大概950至1,350亿元,我们的借贷比率与生产总值比较,大概为9%至13%,五年后大概是13%,与任何一个先进经济体相比,是一个比较低、较安全的水平。在二○二四/二五年度,我们的利息支出大概是90亿元,占生产总值约0.3%,都是一个非常稳健的水平。我们会继续审慎理财。

  主席、各位议员,香港现正处于经济复苏进程的重要节点,《预算案》一方面透过各项短期措施,希望巩固经济复苏势头,同时透过中长期措施推动香港经济朝高质量发展,为不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香港中西荟萃、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只要找准定位、抓稳方向,发挥好自身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齐心协力,一起打拼,我有信心香港必定能繁荣发展。

  我恳请各位议员支持通过《2024年拨款条例草案》,让《财政预算案》的各项措施可以早日落实。

  多谢主席。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46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