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出席香港中华联谊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科技+海联创会论坛」主旨演讲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郑翔玲会长(香港中华联谊会创会会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出席香港中华联谊会「科技+海联创会论坛」,与大家分享香港未来创新科技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我祝贺香港中华联谊会的成立,联谊会汇聚了一批爱国爱港、有心有力的社会贤达,提供贡献国家、建设香港的重要平台。相信中华联谊会一定能够汇聚全社会对香港发展创科的支持,通力合作,全力全速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创新科技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博奕的主战场。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二十大更将科技创新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
国家主席习近平上月在黑龙江调研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新型高质量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为生产力增添科技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加突显科技对于创新能力的增强、人才的进步、产业和经济实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是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回答。
香港要建设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特区政府去年推出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蓝图》)从顶层设计出发,为香港未来的创科发展订下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香港未来创科发展的重要路向。
(一)完善创科生态圈,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香港创科能否向前顺利发展,完善生态圈是非常重要的。香港过往侧重基础研究,的确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比如我们有五所大学多年来排名世界百强,这也是我们敢于提出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底气所在。近些年,随着国际科技发展新潮流的不断涌现,仅仅依靠基础研究已不能够支撑创新科技的长远发展,而且上游的基础研究越来越依靠中下游的资源和需求。丁薛祥副总理上周在深圳考察时也提出要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因此,能否将上游的成功延伸至中游的成果转化和下游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
传统上大家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地区通常要有至少一到两所名牌大学,但深圳过往没有什么名牌大学,只是最近几年才努力追上。那么深圳靠什么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创新中心呢?我以为深圳靠的就是蓬勃的产业创新与发展。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深圳毗邻香港,因而也得益于香港基础科研的优势。深圳的研发经费今时今日的投入已经超过5.8%,其中九成以上来自企业。科学研究是需要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价值,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企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对科研不断投入,华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此外,企业想要突围、谋求新发展,还会衍生新的科研需求,尤其是当今国家冀望在一些关键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是换道超车。因此,只有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科技创新才能够加速前行。
要让创科在香港稳步发展,必须要结合香港自身的优势及国家的需求。我们在去年的《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以及金融科技等领域。过去一年来,我们遵照《蓝图》,分别就巩固上游的基础研究,激活中游的成果转化和商品化,促进下游科技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创科生态圈。
上游方面,为了进一步巩固及强化我们的基础科研优势,特区政府在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提出了拨款60亿元设立生命健康研究院,推动生命健康科技的发展,以及预留30亿元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此外,我们还将加强一系列实验室的建设,比如InnoHK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最近,我们亦提出在香港建立一所国家实验室的构想,在人工智能加上生命健康两者结合的领域充分发挥香港所长。
中游方面,成果转化及商品化是香港创科过往比较薄弱的环节,以致未能有效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在昨天刚刚正式启动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将大学过往优秀的科研成果,尤其是深科技,释放出来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推动下游的产业发展。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资助数百支具有潜力的大学初创团队,每支团队透过资金配对方式可以从政府获得最多一亿元的资助。我们期望计划不只是推动大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更是埋下种子培育未来一批香港土生土长的创科企业,并期望当中能够成长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巨擎。
下游方面,我们制订清晰的产业政策,加强对策略性产业的支援和扶植。经过特区政府一年来的努力,部分的策略性产业正在建立。在生命健康科技方面,已经有不少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检测服务等行业开始在香港发展。随着特区政府锐意发展智慧城市及建设国际数据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提供创新方案,使人工智能与数据产业不断壮大。我们还提出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基建,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过往对于香港比较陌生的产业,比如新能源车、第三代半导体、甚至卫星制造产业,还有新能源科技企业也已经并且正在考虑落户香港,助力实现香港的「新型工业化」。
(二)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香港创新科技产业体系的建立
建立香港的创科产业体系是构成整个创科生态圈的重要一环,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积极在港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培育初创企业。让初创企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对于创科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今天的华为、腾讯、比亚迪都是当年深圳的初创企业。因此,我们要让香港成为初创企业的发展乐土。目前香港有接近5,000家科技初创企业。我们的两大旗舰创科平台:科技园公司与数码港,一直致力优化本地的培育初创环境,从提供资金、研发支持、商业营运到市场营销等等,全方位提供支持。两大平台至今已经培育十多家独角兽企业,包括商汤科技、思谋科技等等。过去一年来,两大平台合共进驻超过800家企业,其中超过150家来自内地和海外。在今年公布的《2023年全球初创生态系统报告》中,香港在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全球第二,亚洲第一。数码港在上周亦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而香港科技园公司亦于2017年获得此殊荣,这都反映了国家对于香港在发展初创企业的充分肯定。
第二,引进重点企业。积极引进海内外的重点企业将带动本港创科企业加速发展。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合作,已经接触超过200家企业,当中有30家已经或准备落户香港。早前首批的重点企业也与特区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当中不乏来自重要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计划在香港投资近400亿元及创造超过10,000个就业职位,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创科发展。此外,我们亦期望透过引入相关企业把创科人才与先进技术带来香港,逐渐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
第三,协助本地企业升级转型。扎根多年的本地企业一直为香港的经济贡献良多,所以我们期望通过科技赋能,协助这些企业升级转型,让他们在香港可以持续发展。上周我调研了大埔创新园的三家企业,他们均获得「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的资助设立智能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生产周期缩短和大幅提升产能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支持这些本港企业,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生产力,把企业做大做强,让「香港制造」品牌发扬光大,为香港的经济注入新动力。
(三)积极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平台。合作区在二○一七年由港深两地政府签署落实方案(《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提出由深圳园区及香港园区共同组成,位处深圳河和落马洲河套区的两侧。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尽享「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优势,对于建设国际创新科技高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着国家不久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公布,合作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提升到国家的层面,同时也成为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入口。
香港在签署合作备忘录的二○一七年十月就成立了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展开对香港园区的初步规划。港深创科园合作专班是深港两地最早成立的专班,聚焦河套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开过10次联席会议。目前,港深创科园正在进行第一期的建设,首批三栋大楼会于二○二四年底起逐步落成,之后的五栋大楼将在河套部分用地还原作创科用途后随即展开。第一期的总楼面面积预计可达一千万平方呎,规划有办公室及研发大楼、产学研大楼、适合新科技与先进制造业的高规格实验室和相关设施、人才公寓等等。除了硬件外,我们计划积极从四个方面努力建设好河套香港园区。
第一个方面,打造世界级的产学研平台。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生态和实力雄厚的基础研究,拥有多所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比如用于开拓国际合作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以及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多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展开科研合作。国家寄望香港能够善用科研与国际化优势将河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未来的港深创科园将会承担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已经在园区规划出产学研片区,善用内地与香港的创科优势、大湾区完备的产业链,在合作区的政策支持下,相信园区能够促进更多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和高水平的创新科技发展。刚才提到的筹建国家实验室,也计划落户河套香港园区。
第二个方面,将河套香港园区构建成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国家公布的《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园区将推动及支持新一代资讯科技、先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等新兴战略产业,这与香港《蓝图》提出的优势发展领域高度契合。合作区横跨港深两地,尽享香港国际化与大湾区庞大市场的优势,将成为许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实验区。我们将引进一批新兴战略产业在区内设立中试转化基地,并且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一大批初创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建设,力争把园区打造成科技创新产业的集聚地,为整个大湾区以及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个方面,汇聚天下的创新资源。香港是国家最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享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香港同时也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具备汇聚创新资源的良好条件。合作区横跨两地,是「一国两制」连结最近的地方。我们会将园区打造成为创科人才的集中区、海内外资本的集聚区、国际化专业服务的进驻区,让合作区成为全球得天独厚的创科资源汇聚区。
第四个方面,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的实验田。合作区涵盖港深两地,最集中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髓,可视为「特区中的特区」,是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最佳实验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与国家科技部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为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有效流动夯实基础。特区政府将会与内地继续深化合作沟通,理顺政策安排,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试行专属的跨境政策,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区内便捷流动。为了推动合作区成为全球领先的创科枢纽,我们将实行更多有利创科发展的试验性措施,通过实验新规则、新做法,为全球创科事业创造领跑新标准。
女士们,先生们,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期,也是谋发展的黄金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排除一切干扰,全速全力推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建设,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香港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最后,我祝愿今天的论坛圆满成功,联谊会的会务蒸蒸日上,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完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35分
香港时间19时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