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到访元朗区后会见传媒谈话全文(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九月十七日)上午到访元朗区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行政长官:大家早晨,首先很多谢各位传媒朋友今日这么辛苦来到元朗。我利用上午到元朗了解一下在元朗这个地区市民的生活。
 
  我首先去到一间「劏房」,这间「劏房」的面积大约100平方呎多一点,但有四个人在那里居住了,生活环境狭窄。女儿和儿子的读书地方都很挤逼,大家有时候要共用一个地方,有时候需要让出地方供对方使用。父母亦尽量不看电视,避免阻碍他们温习功课。我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确不太理想,特别是吃饭的地方就是他们做功课的地方,晾衣服的地方又是他们煮饭的地方,是如此的环境。我与住户大家交流过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有申请搬迁去过渡性房屋,亦希望尽快可以「上楼」。我亦向他们解释我们现行的一些公屋政策,包括我们会于五年内建30 000间「简约公屋」,加上我们已经准备会整体提供20 000多间过渡性房屋,希望尽量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
 
  緃然我们已经找到足够土地在十年内兴建足够的房屋给市民使用,但因为所有的土地供应以及建楼也需要时间,所以纵然我们有土地可以提供,例如360 000间公营房屋给市民,三分之二都是在下一个五年,即是头五年是供应少。正因如此,我们有「简约公屋」的计划,再加上各类房屋,希望可以尽量缩短等待时间。
 
  我亦告诉他们一些资讯,看看如何可以再提供一多些资讯,亦会有一些让可以他们参观的单位作为考虑,他们都有兴趣。当然,我明白每个住户都有实际的需要,第一,例如子女读书的学校与其居住地方,一定要交通方便;第二,在每日照顾子女方面,父母日常生活时间上的一些编排并非每个家庭都一样。这方面我们是明白的,但我觉得最重要是提供多些选择让不同的「劏房」户也好,正等待上公屋的住户也好,多些选择,多些资讯让他们作一个最好的决定,这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我亦都很高兴看到在「劏房」中的儿子,对打鼓很有兴趣,亦参加了一些学校活动和比赛。我们亦告诉他很多其他方面的资讯,可以让他知道可以有更多的,例如我们将来会安排的地区活动方面,他可以参加。我的感觉是,虽然他们居住环境挤逼,但家庭有温暖的感觉,我来到看到有温暖的感觉,分享后我心中也替他们开心,但是居住环境的确需要改善。
 
  跟着我到元朗新街,看看在地区治理方面,自从我们上任后成立了处理地区一些事务的统筹工作组,在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统筹和指导之下的成绩如何。我看到例如在新街的一些阻街和卫生的问题已大大改善;我亦看到有些照片是在我们行动之前和现在长期可以保持道路畅通,而且马路整洁有明显的进步,这个成绩我感到鼓舞。当地的街坊对于在不同治理方面,都支持和鼓励政府继续工作。在新街所看到的分别,市民亦都觉得无论是每日经过这条街道去购物,或店铺展示其货物不会阻塞整条街道,令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拣选自己每日要购买的东西,都有帮助。再者,一旦有事故,紧急车辆通过时也不会因此而有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我鼓励我的同事继续努力,亦要确保我们清理了问题的地方,不会故态复萌,不会回复旧状,我们会在这方面努力。
 
  我亦看到我们整体处理了已经有700多个这样的卫生黑点,包括垃圾、一些发泡胶的阻街和累积等问题。这方面我们会继续做,亦呼吁居民如果见到有些地方,因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要时间作出改变,如果再有垃圾摆放在某些地方,就要通知我们作立即处理。
 
  整体来说,市民告诉我所打击的黑点都能够保持到,没有故态复萌,这方面我会继续要求在地区方面继续工作。此外,在我们完善了地区治理体系,将来的区议会更加可以反映到市民日常生活的一些需求和关注点,收集意见将会更有效。我们亦成立一个委员会(「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以及一个专组(「地区治理专组」),在不同层次,包括在中央层面,又或地区层面都希望可以更快知道市民的需要,更加贴地,可以更快速地处理不同的问题。

  随后,我来到这间酒楼。我来这间酒楼的目的是希望看看街坊平时的生活,听听他们的意见,告诉我们政府在元朗所做有哪些令他们满意,有哪些希望政府继续做,很感谢他们告诉我。整体上他们都是鼓励我的,亦认同政府在例如处理地区的不同事务,环境清洁、阻街、秩序,以及一些交通管理,他们都觉得有成绩,给予正面评价,我很多谢他们。但我也很清晰地告诉他们,任何地区事情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什么意见可以告诉我们。
  
  在元朗我们很快会成立「关爱队」。「关爱队」可以更加了解地区,而市民对于他们也相对熟识,更加可以将本地的一些问题告诉我们,尽量反映当区问题,我们希望尽快可以处理好市民最关切的问题。多谢大家。
 
记者:你好,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是房屋问题,刚才你落区探访「劏房」户,是否代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会继续有支援「劏房」户的措施?会否继续告别「劏房」?被你探访的市民又反映了什么意见?在新一份《施政报告》,房屋是否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你提及要善用社会资源,会有什么实际措施?有没有难度?第二条问题关于夜经济,过去两天,商场都有举办活动,但市民不多,商户很多都是照旧关门,政府会否失望?是否觉得鼓励商界仍然不足?有没有需要再调整?另一方面,深圳政府都有一些新招,政府会有什么应对?谢谢。
 
行政长官:这次我到元朗,是《施政报告》谘询的一部分。在《施政报告》的谘询期间,我们举办了30多场谘询会,我亦利用不同机会到地区了解地区的意见,所以每个地方,我都希望针对当地的特色和重点问题去了解一下,聆听市民的意见。
 
  土地房屋永远是特区政府很重视的问题,在上一次的《施政报告》已经很充分告诉大家,我们对于土地房屋如此重要、跟市民息息相关的问题的重视,所以已经在第一份《施政报告》推出了很多政策。土地房屋方面,我们第一会巩固和落实已经推行的政策,但每一次谘询,特别是去到地区,市民都有一些特别关心的范畴和重点。聆听后,我会知道如何订立优次和资源应该怎样分配,但土地房屋肯定是政府长期和重点处理的问题。而我们推出的计划亦并非一些短期措施,因为正如我们所说,有足够土地在十年提供足够的例如是公营房屋让市民「上楼」,这是一个长期计划,但我都希望会做得最快,而且可以提供最多选择机会给市民。在措施方面会不断加深和做得更广,令市民更加受惠的,我们都会考虑。所以今日听到的意见,我们回去跟同事会再深入研究。在每个政策范畴,都会想想在听到意见后,如何去逐一回应,这是重点。
 
  第二,「劏房」当中都看到青年发展不同方面的需要,特别我希望探访的「劏房」户,我关心青少年在「劏房」挤逼环境下的成长,我们可以怎样尽量帮助他们,所以有不同计划推出,例如有「共创明Teen计划」,针对的是初中学生,希望将这个计划再强化。另外,青年发展方面,针对青年的成长和不同的年纪,我们有不同计划帮助他们,例如学生跟内地交流,扩阔视野方面,有很多学生到内地探访的计划,亦有青年到内地交流的实习计划等,所以青年发展,我是重视的。我们公布《青年发展蓝图》后,有差不多150多至160项的项目,我们都会一一予以落实,就如何落实,我们希望在落实过程中多听意见,可以在细节方面做得更好。
 
  至于我们启动了「香港夜缤纷」,整体希望搞活夜间不同活动方面的计划,这是长期工程,并非一次性。大家都知道,疫情三年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现实,改变三年所形成的生活习惯,的确要下工夫,亦要给予时间去达到成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刚才)也问大家,如果希望整个香港的经济活动,或整个社会都活起来、动起来,除了在日间搞好经济,是否都应该在夜间搞好活动呢?绝大部分跟我倾谈过的市民都说「是」。
 
  当然,要搞好,会有挑战、有我们需要克服的地方。我说过不只一次,我对香港人在灵活应对、创新、「谂桥」方面,这么多年来,香港市民、香港商界、香港的营运者、香港的参与者,都是有方法的。香港每个时期都有不同挑战,例如我们曾经是纺织制造中心,当时会针对这个需求,整个社会,包括业界,都会有很好的措施,令我们将整个经济、整个社会,按着形势去发展。之后因为内地开放,很多工厂搬回内地,我们在经济转型方面,香港亦是灵活应变。
 
  现时我们所推行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中有大湾区的融合,我们亦是大湾区的一部分,推展人文交往是很正常的,亦必然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在这大前提下,我们有一些事情的确要再创新、再强化,去配合整体将来发展的环境。我们必须认识这大环境,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长时间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情况,这亦是好的,因为我们两地人员的交往,我们是鼓励的,亦有一小时生活圈等,都是希望香港的发展空间不只这1100平方公里,而是希望在大湾区融合里,大家互利共赢。
 
  在疫情之后,香港人回复喜欢旅游、喜欢出外的这种生活习惯是很正常的,我们亦要很务实去面对这个趋势,所以我们要强化自己香港不同地方的吸引力。香港有很多优势,来香港的不同的外国游客也好、内地游客也好,都说香港有吸引的地方,当然我们要努力,将这些吸引的地方,大家宣传得好、整理得好,令其有富特色的吸引力,例如有很多好的环境和吸引的地方作生态旅游;例如文化历史的一些路线,亦是很吸引人的。我亦知道业界和政府在旅游发展方面的官员,正在多方面将香港特色营造出来。
 
  我会这样看,在「香港夜缤纷」整个过程中,有些是固有、很有吸引力的,我们做强、做大、做多点宣传,例如已停办多年的烟花汇演,今年再举办,已经收到很多查询,例如关于酒店安排等,都证明香港有自己的吸引力,但我们怎样去努力做好呢?在过程里,的确可能会有些变更,添加一些元素,亦可能会从中领会到某些特色在某个地区是很受欢迎的。如果我们有这些机遇,我相信业界人士投入精力、经验和智慧,再加上我们的资源和宣传,我会觉得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作为的。但我希望大家很理性地,循着大家搞好香港经济,令香港整体活起来、动起来,一起作出贡献。有意见给我们或一起参与的人去参考是好事,但多一点增值的意见,令大家将精力集中起来,比其他任何的想法都更能直接帮助事情。我相信香港人的能力,相信香港人的智慧、创新,都是很有办法的,我们会一直去做。
 
记者:特首你好。想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其实两年前提出过要告别「劏房」,《施政报告》其实会不会就这议题订立一些KPI,有没有信心在未来几年令「劏房」减少?第二,想问有民间团体用卫星地图调查了全港至少有170多间独立屋有僭建,接下来大规模巡查如红山半岛和一些相关独立屋的工作会否有时间表?会否纳入《施政报告》和订下一些绩效指标?
 
行政长官:针对「劏房」的情况,我在《施政报告》内,以及在不同场合都说过,最重要是有足够的房屋供应给现时的「劏房」户,或者一些居住环境不太理想的住户。因为我们知道,居住问题是涉及每个家庭最关切,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措施,令大家无家可归。我们去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确保第一,在居住方面巿民「有瓦遮头」。第二,在整个过程中怎样可以尽快令他们离开这些居住环境不太理想的地方。所以我们有长远措施,有中期措施,亦有短期措施。短期措施当然就是我所说的「简约公屋」和过渡性房屋。但始终供应量加起来,例如我们有30 000间「简约公屋」加上20 000间过渡性房屋,都只是50 000间,我们希望在土地房屋方面会每样都加快,令轮候时间减少。
 
  至于现时居住在一些环境不太好的地方的市民,如果我们有多些资讯,令他们可以选择我们一些可以提供给他们居住的临时性地方,例如我刚才所说我们提供的「简约公屋」,或者过渡性房屋,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尽量考虑。
 
  在「劏房」方面,我们如何令到整个问题得以解决?我们正在研究中。在不同时期,不同政府都想解决一些居住在生活环境不理想的地方的问题。当然,现在对于有一些严重违例的地方,我们会有行动去处理,而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推出有关「劏房」的一些新条例,例如在电费、水费方面,确保他们的权益受到保障,我们都会努力去做。长远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会继续研究,有哪些我们认为环境最不理想,一定要采取行动的方面,我们都会看看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加大力量。
 
  另外,有关僭建问题,大家都知道僭建问题其实是存在于社会中,是大家都认知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去处理僭建必须务实地按着实际的处理能力去处理,因为我们的私人楼宇有44 000幢,至于每一幢楼宇有否僭建,第一,我们是基于例如我们已经有投诉,或者有其他一些已收集的资料知道它有僭建,当然我们会处理。但在处理过程当中,我们都要按着一些优先次序,例如安全风险大的,我们会先处理,因为如果僭建在密集环境、有僭建物堕下,或者坍塌,这些最为危险,所以我们需要很务实地以风险角度来处理不同的僭建物。
 
  以不同方法收集有关僭建物的消息,其实政府有进行,亦有组织不停向政府提供资料。但我们整理好资料后,都必须很务实地按着我刚才所说的优次去做,因为所有资源有限,香港政府也好、外国政府也好,资源始终有限,人手我们始终有限制。我们如何处理?当然一定是希望尽快处理最需要处理的。最需要处理的,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安全有问题的就是最需要先处理的。我们会按着这个情况去做,但在真正处理时,若违反任何法律我们会依法检控——需要复原,又或者因其复原能力不符合我们的理想,而需要我们帮助的话,必然会追究这方面的民事或者费用方面的责任,这是务实处理这问题的一个政策。我们亦会听取意见,如果市民有其他意见,我们都会听取,纳入我们在执行政策时的考虑。多谢大家。 
 
2023年9月17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14时57分
即日新闻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会见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