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立法会互动交流答问会第二节「发展和幸福」互动交流答问内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五月十八日)上午出席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在以「发展和幸福」为议题的第二节的开场发言及互动交流答问内容:
 
行政长官:主席,二十大报告的其中五个章节,涵盖「发展和幸福」的内容,包括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四章,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第五章,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第八章,题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第九章,以及题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第十章。
 
  内文中指出,国家会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香港的流通开放优势显然易见,因此我们要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巩固和强化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发挥好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
 
  二十大报告又提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特区政府正积极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除发表了《创科发展蓝图》外,更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融合发展。人才方面,香港重视培育本地人才,亦积极吸引外来人才,让本地和国际人才汇聚起来,相得益彰。在教育方面,香港有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础,是亚洲唯一拥有五间百强大学的国际城市,有世界级的教授和科研力量,加上国际化的优势;我们可否利用香港高等教育制度的良好根基和优势,发展和巩固香港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区域枢纽,在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方面作出贡献?
 
  在文化方面,第八章提及,要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国际接轨,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搬上国际舞台,更可强化与内地以及国际顶级艺术文化机构的联系网络,更好展现香港的软实力。
 
  在环保和绿色发展方面,特区政府发表了《气候行动蓝图2050》,提出香港于二○五○年实现碳中和的四大策略,即零碳发电、绿色建筑、绿色运输,以及全民减废,以配合国家的「双碳」目标,并加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二十大报告第九章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让香港市民生活得更美好,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社会照顾,和更好的居住环境等。政府在这方面一直采取不同具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在房屋方面,政府以「提速、提量、提效」的措施增加供应,感谢立法会在三月通过「简约公屋」的首批拨款,让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看到希望。让政府可以推行将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六年降至四年半。为打破土地供应的长期樽颈,政府推动多项大型土地发展,包括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等,以克服香港长期以来住房不足和面积狭窄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七月一日的重要讲话中,要求香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结合起来。那么,有什么市场融资和公私营合作方案,既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
 
  二十大报告各个章节具指导意义,更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相信会激发我们的互动交流和答问。我现在听取意见并接受提问。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梁毓伟议员。
 
梁毓伟议员:多谢主席。特首,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亦在二十大报告中有提及到。在这里感谢行政长官对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的关心,而升学、学业问题亦都是青年人「四业」问题的其中一个关键。
 
  我想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如何提升专上院校,打造成高等院校的枢纽,还有青年人如何从中获益。在巩固高等教育区域性枢纽方面,第一,我们希望可以加强投放在产学研方面的支援和研究,更要令市民和国际上了解高等教育产研的成品产出。第二,要加强继续吸引非本地学生来港读书,但更要他们留港工作,作出贡献。我想特首都记得,我们在大湾区考察的时候都考察过大疆,它的创办人正正就是一位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同学。如果我们可以吸引和留住这些资源,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杠杆效应,更好宣传我们的高等教育。
 
  第二,就是我们如何支援大学继续培育更好的本地人才。我们要更好提升中学生入读大学的准备,因为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比以前的A-level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少了一年,所以如何更好提供个人化的教育,令他们能做好大学年代的准备?接着,我们要为基层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援,令他们可以无忧在大学享受大学生活。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容海恩议员。
 
容海恩议员:行政长官,二十大报告最主要的任务是治国理政的中心,将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结合起来。行政长官问我们如何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我认为市民的幸福感一定是环绕着食、衣、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保障,包括退休保障。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政府其实应该制订政策,以完善人口政策为基础,掌握香港人口的变化,正如二十大报告第九章第四节所述,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所以,我们如何坚持作为一个有生命力、有生产力的地区呢?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亦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认为政府一定需要做好我们的人口政策、加强和加快推进科技,这样才可以发展高质量这个首要任务。主席、特首,我和梁毓伟议员早前制作了一个人口政策和措施倡议书,今日提交予政务司司长,希望可以交予特首,以作参考。我们亦希望政府和特首可以考虑将人口政策推广提升至一个较高的层次,令各局、各司长也可以有参与的机会和给大家一个战略发展。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我回应一下刚才两位议员,特别是容海恩议员所提及关于整体在应对人力,以及人口政策方面。我很感谢你制作了这个报告,政务司司长和我都会研究的。我亦想趁这个机会先说一说我们目前想做的事情。目前,我们都明白香港有长远和即时要处理的事情。人口政策,我们会在这方面着墨,看看整体的部署如何。过去政府也做过人口政策报告,人口政策所分析出来的,会告诉我们整体的竞争力市场、发展市场需要的整体人力是多少。这个估算,我相信是有用的。但是,作更短期的估算以处理我们现时,例如这一至三年的人力需要是更重要的。我也听到不同意见指香港人手短缺,当然,照顾和让本地就业优先也是要重视的,因为香港是我们700万人的共同家园,每个人都希望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经济成果,因此在作任何人力方面的研究以解决人力资源缺乏问题时,要充分照顾本地就业。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几方面的人力资源是缺乏的,包括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已经指出,我们有大约14万的人力,因为不同的理由减少了──这个需要填补,所以我们推出了不同的人才计划,希望争取人才回来。但如果针对真正的个别需要,我想是要个别的做,而且我们也看到,三方面的迫切性特别大,包括院舍方面,大家在第五波疫情也看到,我们觉得有需要输入一些院舍员工;另外是在建造业方面,不同的评估显示,短期内很可能需要差不多一万个不同人手;以及我们看到在公共运输方面,人手也短缺。所以在这三方面,我觉得应该优先处理,我亦相信政府很快会提出对于这三方面的解决建议,亦会到立法会向大家解释。但其他一些针对不同方面的人力是否足够的考虑,其实上次的人口政策报告,还有一些建议是适用的,包括报告提及我们在教育方面要怎样做,以及例如──我也听到大家曾在立法会讨论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当然,我们也有一些政策是希望鼓励生育的,例如在税务方面也做了些工作。我们亦参考了外国很多例子,有很多鼓励生育的例子,但成效始终──每个政府也要面对──未必有直接的效果。所以,如果在这方面,其他地方有成功的措施,我们也很乐意参考,亦多谢容议员的报告。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何俊贤议员。
 
何俊贤议员:多谢主席。我都非常同意刚才容海恩议员所提到的——我们要带给人民幸福的话,肯定其中一个都是食物,所以我想提一提的就是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两个议题,第一个就是「大食物观」,第二个就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树立大食物观,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新时代树立和贯彻大食物观,是关键推进「三个拓展」:其中一个就是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传统农作物和禽畜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以及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供应转向需求侧的管理拓展。所以,在这部分我见到特区政府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已经做了第一部分,就是我们的耕地不足,但它做了多层农场,但我们在传统农作物和禽畜资源向其他的资源发展这方面是做得不足,禽畜农场继续作禽畜农场。而且最后一部分的食物安全单一供给侧的管理方向去到需求管理,我们现时副食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和管理仍然是非常不足,甚至在疫情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供应香港的压力是完全因为两地制度之间的不足,所以将来特区政府可能要推进「两地一检」,或者「一地两检」的食物安全,以及协助本地渔农业进行转型,减少一部分矛盾。
 
  第二部分我所讲的发展海洋经济,我们就说北部都会区,其东面有出海口,西面有出海口,但我看到发展局,或者拿出来很多内容都是做创科,这个我并非不同意,但我们看到珠海、深圳已经做好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珠海东面,最少都有六、七个海洋经济相关的码头,但香港在这方面没有作一个迎接,香港海域在我感觉上是用来填而已,或者没有用好我们的海洋公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何议员,请你停止发言。陈振英议员。
 
行政长官:我可否先回应何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何议员所提到的我觉得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食物安全,在我们第五波疫情时,特区政府曾充分经历。在我上任之后,从整体的国家安全观,我亦做了一些分析。食物安全包括来源、种类,以及我们的量需要多少?我们内部曾做评估。
 
  扼要地说,绝大部分食物的来源都是国家,这个我们在第五波疫情中充分体会到,所以在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安全方面,就是我们与国家在这方面的体系强化起来。我亦可告诉大家,在我与国家的沟通,这方面我们在不同的肯定是非常之强,即是说在食物供应方面,无论是种类、量,以及多元化是能充分照顾,但当然从其他地方来的食品,我们都会审慎考虑如何做。
 
  有关渔农业的发展,当然是重视的。所以我们有渔农业的发展基金,各注资五亿元,这个大家都知道。另外,我知道环境及生态局正在与业界沟通,准备制定渔农业界的发展蓝图。刚才所提及的不同发展纲领,其实在这个蓝图中都涉猎到,特别是我们与内地怎样优势互补,包括我们怎样帮助一些譬如是渔业朋友在内地发展渔业,变得我们可以利用两地的优势互补。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振英议员。
 
陈振英议员:多谢主席。特首,习主席在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土地供应一直是香港的痛点,无论房屋落成量或商业房产的租金水平,都直接受到土地供应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首你提过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同样重要,要一同推行。然而社会最关心的是这两个项目如果一同起动的话,估计涉及以万亿计的资金,单凭目前财政储备和税收,实在很难应对。财政司司长刚在网志说,交椅洲人工岛将会有较大部分的资金通过市场募集,包括公、私营合作和发债,这个我很认同,因为人工岛项目的收入模式主要是卖地收回成本,资金回笼的时间可确定性较高。但北部都会区的收入模式是依靠创新科技产业的长期税收和长远社会经济效益,如果只是采用公、私营合作和发债这些传统的融资方案,未必完全可以解决其缺口,可能需要发行土地债券、基建设施证券化,或用强积金这些非传统融资计划一起解决。
 
  我希望特首你考虑承诺北部都会区,甚至未来的「三铁」、「三路」这些大型基建,一样是较大部分资金通过市场募集,而不依靠政府财政单独解决,从而释除公众觉得公共财政是承受压力这个疑虑,同时亦要采取更多元、更创新的方式,向市场募集资金。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主席,我多谢陈议员刚才所给予的意见和提问。我非常重视这么多大型发展对于政府的财政负担,亦因此我非常多谢主席容许我谘询大家。其中一个是市场融资,令我们可以尽量发挥有效市场和政府政策的结合,所以态度取向我相信是清晰的,如果可以用市场融资的方法去减轻我们的财政压力,绝对会考虑,很积极地考虑。刚才说的不同方法,例如债券,以前我们经历的公、私营合作,甚至有些基建是容许有土地发展的得益去做整个推动计划。譬如以前在沙田第一城用填海和周边地方的发展,令我们很成功地有一个这么好的屋宇环境计划。我们在招才引资的时候,有一些龙头企业表示有兴趣来跟我们商讨,提及有否空间将土地交由他们自己发展,而加快整个进度。
 
  其中我觉得所有的方案都值得考虑,但我想请教刚才陈议员所提及的,就是证券化这个可能的融资计划,因为证券化在我们的探讨里,有两个因素或两个特征,希望陈议员给予一些意见。第一,第一次发证券和将来发证券的考虑是如何?因为大型发展计划可能要好几年,可能五年、10年、15年,发完第一次证券后,我们再发证券的考虑,还有其可行性是如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既然刚才陈议员提及交椅洲人工岛可能较容易计算,但北部都会区这么大、这么多元,我们用什么融资方法,市场会有较好反应?其中我曾经想过,会否将北部都会区分开不同发展要点去考虑融资,例如刚才提及,有一个创科的,我亦相信我们很可能在北部都会区有一个物流中心,而这样的产业化跟北部都会区的融资关系是如何?我很想听听意见。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振英议员。
 
陈振英议员:多谢特首你考我的金融知识。首先我谈证券化,证券化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稳定的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打包」,成为一个证券,让投资者去认购,如果第一次发行证券化,而这些基建项目是没有收入的话,是很难卖出的,所以我建议,第一次要发行证券化,必须有一些已经有稳定收入的基建项目,譬如我们现时的隧道,譬如就算包括政府持有的港铁股份,每年都有分红收益。至于将来再去做证券时,就是当这些项目已经能够产生一些稳定收入时,譬如到10年、15年后,第一次证券化的一批债券已经到期,但原来它资助这个项目,已经能够产生到稳定收入,我相信可以用回那个项目本身来做一个证券化,产生收入。例如北部都会区,可能有铁路项目,第一次的话,铁路项目未兴建,亦未有收入,但好像现在港铁到达屯门的延伸线,即西铁项目,其收入能够稳定下来,我相信到时可以用北部都会区那些基建项目自行证券化,去产生一些现金流,这是关于证券化。
 
  另外,北部都会区,我承认因为有不同的发展项目,正如我们可能兴建一个创新科技园,我相信这些创新科技园的项目,产生收入的时间是相当长,所以为什么我建议用土地债券这些类似方式来做,因为譬如土地债券,就是我们要收回一些新界原有原居民的土地、祖堂地,但如果我们要用现金来收这些地,可能对政府的财政产生一些压力。但我亦查过,爱尔兰、巴西、韩国,他们都是用发行土地债券去收地,收了地之后,债券持有人拿着这些政府土地债券,可以用作将来买政府房产,亦可以用来投地,甚至在二级市场买卖。
 
  我相信这些多元化的融资方法,可以令政府不一定只是依靠一种或两种融资方式,这个「较大部分」,我相信就可以实现。多谢主席,多谢特首。
 
行政长官:多谢陈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刘智鹏议员。
 
刘智鹏议员:多谢主席。特首你好。香港未来发展要注入动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香港是亚洲唯一拥有五间百强大学的国际城市,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香港的大学多年来奉行输入外劳政策,全球招聘助理教授以上的教席,因此网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为香港的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端人才作出重大贡献。过去多年,香港的大学招收了大量来香港修读硕士或博士的内地学生,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但是在本科层面上,政府资助的八间大学每年只能够招收不超过20%的非本地生,自资院校不能多于10%。香港的大学的学术资源因而未能物尽其用,亦无法拥有足够体量的非本地生建立国际教育区域枢纽。我建议政府放宽上述非本地生学额,特别要对焦「一带一路」区域。另外,对应大湾区的高速发展,政府可以直接拨出每年5 000个本科名额,吸引大湾区的优秀高中生来香港升学,彰显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高校城市的地位。多谢特首,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多谢刘智鹏议员的意见。我想请教,我们过往一向很小心处理本科生的学额,当然我们考虑整体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特别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会涉及财政负担,刚才我们正在讨论财政负担方面的考虑,财政司司长在此一定很细心留意这方面的发展,对政府在整体财务方面的考虑因素。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如刚才刘议员所说,既容许多些外地生来港,在财政方面又能够应付呢?会否有一些如刘议员所经历的外国经验,既可以一方面发展成为教育枢纽,包括是否需要考虑某方面的产业化,让两方面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请问刘议员。
 
刘智鹏议员:多谢特首。香港过去一直奉行政府资助和自资院校两个体系,都运作良好。我想香港不少人,在座包括本人在内,都有海外留学经验,到别人的地方,我们缴交的学费是非本地学费,所以在这方面财政上的考虑,我们可以重整一下非本地生和本地生学费收费的情况。另外产业方面,我们需要有配套,需要把整个高等教育变成如英美澳纽一样的产业,例如在招生方面就如招商引资一样,要推出海外招生计划。另外配套方面,可能很多本地生听到我的说话后会有些不满,我们现时每间大学都有30%以上的宿舍学额,因此可以再分开,例如用一半予非本地生,本地生占一半,或者再增加宿舍名额,这样就可以解决他们来港读书时的居住问题。其实在这几年大量硕士生来港就读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他们来港读书一年,在香港居住一年,大致上都相安无事,各大院校亦不觉得有压力,所以在财政方面我不觉得是一个负担,反而是创造一个产业的时机。多谢特首。
 
行政长官:多谢刘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周文港议员。
 
周文港议员:多谢主席。早晨,李Sir。我想承接刚才的话题,说说有关利用好香港的高等教育体制,增强香港发展动能。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科教兴国、人才支撑,根本的任务是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我们现时看到香港过去很多高等教育政策因为民粹主义而设下重重壁垒,包括在大学学士(学位方面),(非本地学生在)公立(教资会资助)院校(所占学额)不能多于两成,而自资院校不多于一成。我想向李Sir强调一下,这完全不涉及公帑,因为境外学生(非本地生)需要自费入学,例如20年前,当年我念书时学费是42,100元,本地生学费和现时一样,没有调整过。而境外学生(非本地生)来港的学费普遍超过140,000元至200,000元,说的是本科(课程)。对于香港能争取这些优秀人才,因为能来港的学生(其高考分数)基本都是该省或其他地方的一本线再加100多分以上,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才,很值得香港争取。香港现时有四个人口挑战,我经常强调少子化、老年化、人才外流、人口错配,尤其现时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生,10年前首届有73 000人,现时只有43 000人。李Sir,现时出生数字只有32 000人,情况严重。因此,我认为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做好,我希望向李Sir强调,这是不影响公帑的,而且有助人才配置,因此值得撤销以上限制。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请你停止发言。邓家彪议员。
 
邓家彪议员:行政长官,你好。二十大报告是我经常熟读,亦会到校园进行讲座。刚才提及的六个坚持中,系统观念,问题导向,都十分重要。有一个特别需要处理的整体情况是,第一,青年对香港发展的归属感;第二,住屋问题;第三,当然是特首带着疑问,请教陈振英议员的基建融资。我有一个很粗浅的概念:譬如在香港三大新发展区——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甚至在将军澳137发展区拨一定数量的住屋给予香港20至35岁的青年,现在就参与一个住屋计划,每月供款4,000元。为什么是4,000元?香港的收入中位数是20,000元,4,000元是20%。20%的概念是新加坡的公积金,打工仔女要供款20%。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公积金可以用作购买平价房屋。这个概念放在香港,就是应对未来这三大新增住宅发展区,给青年一个希望,亦令他们凝心聚力,举脚赞成特区政府填海、发展北部都会区及将军澳137区,因为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我希望特首想一想,会否将这些土地发展和青年留在香港发展,以及解决他们住屋、成家立室的需要紧紧结合,让发展令人受惠,亦做到人民至上的根本概念呢?希望特首可以考虑。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非常多谢主席。多谢邓议员刚才的发言,我会考虑。当然,任何一些令香港市民更加热爱香港这个家园的建议我都会考虑。刚才所提出的建议是一个创新的概念,值得我们考虑。当然,任何土地或房屋政策,我们推出新政策时,对于现有整个系统的真正影响我们亦要考虑。但我亦想趁这个机会说明,自发表《施政报告》后,其实我们的建屋量有上升。如果你看我们过去的五年建屋量与现时的五年建屋量比较,数字显示是有所上升,相关数字亦已公布。我感谢同事不断加快工作以及缩短程序,但我觉得仍要继续努力。我们要追时间及结果,在我们透过整体房屋供应解决某些问题时,我们要考虑这样做会否产生另一些问题。我感谢这个创新的概念,我们会研究一下。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黎栋国议员。
 
黎栋国议员:多谢主席。行政长官,二十大报告之中,详细论述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在香港,大家都知道有不少科研实力很强的大学,但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商业产品的能力则相对上很弱。习主席时时提醒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以走一些脱实向虚的道路,我因此非常认同和支持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提出的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方针,特别希望政府可以在改善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上多做工作。最近,我随同行政长官到大湾区访问时,见识了一间内地企业,他们广泛应用各种形式的建筑机械人。这个方法既有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加我们的工业安全。机械人日后究竟可否广泛在香港运用,现在是未知之数,但我感受深的地方,就是这间企业在早几年已经非常有眼光,跟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院,首批建筑机械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在去年签署了技术转移的协议。我当然期盼看到香港的科研应用成果在本地能够应用,但就算我们做不到这件事,我很希望政府能够大力推动香港的科研跟内地一起结合,让我们的研究不致浪费。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非常多谢黎议员刚才提及我们应多应用科技于不同领域,特别是在工业安全方面,如何利用机械人。我跟各位议员一起视察这些不同地点,在这方面我是非常认同的。我回来后检视了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其实很多部门都有使用不同的科技,包括一些监测系统;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都有使用科技,但我们应如何再去强化,因为我们提倡智慧政府,这方面多谢刚才黎议员所提出的。
 
  其中一个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的就是「产学研1+计划」,这在《施政报告》里亦有提及。我们拨出100亿元,令我们在中游,即是将一些科研产品转化成为真真正正可以「落地」、在市场生产的一些成果,我们在中游方面是大力推动的,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基础科研能力。中游做得强,内地市场化的能力亦强,所以希望在中游方面强化。我觉得现时的进度是理想的,因为我们有评审委员会,专门针对我们认为转化机会较高的100队,不只是申请这么简单,而是有评估的,希望尽量可以尽快让市民看到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事。如果有什么其他的建议,亦希望黎议员再向我们提出。多谢黎议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黄英豪议员。
 
黄英豪议员:多谢主席。行政长官,很高兴与你在这里互动交流一下如何发展香港。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强调,要支持平台经济的发展。我曾经在此提出过,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以巩固香港贸易中心地位的动议,并得到议会通过。根据我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内地今年四月份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幅达一成,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24.8%,网上消费的增长显著,市场前景广阔。但反观我们香港经济支柱之一,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正在面临很多危机,因此我有以下建议供你考虑。第一,利用跨境电商作为手段,连接内地和东盟,乃至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国家,拓展贸易新格局;第二,设立由司长统领的跨局协调组,设立一个电商助推基金,考虑给予一些中小企税务优惠,以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最后是国家商务部设有电子商务司,省的商务厅亦有电子商务处,我们特区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在相关政策局设立电子商务专员,以便可以对口,跟内地进行G-to-G(Government-to-Government)的沟通,以解决跨境电商涉及海关、卫检、商检、物流配送、外汇结算等许多问题。希望行政长官考虑,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多谢黄英豪议员。由司长协调工作,这一向在我的政策里,我们很多内部的协调工作其实已经执行,不过不是每一次都一定要公布,因为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再者,我们两位副司长,例如在地区事务及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一个积极统筹的角色,而另外一位律政司副司长,在推动法治、大湾区一些法律合作方面,都是跨部门的,其实是每日都做,所以黄议员可以放心,这方面我会很积极,如果需要协调,就会由司长或副司长去推动。
 
  另外,在电商方面,我认为很可能在两方面要做功夫。第一是基础建设方面,因为在基础建设上如何对接,这方面要关注,但在对接方面,以过去的经验,我不是太担心,例如我们还在疫情时,要对接健康码,最后都能够对接,可以转化得到。当然如果在研发时,大家在标准方面有对接就更好,所以现在我们不同的融合专班里,特别在开始设计时,大家都会讨论一下标准,例如(经出入境口岸)过关,保安局局长亦提到,我们希望在设计时已经设计到符合和方便我们执行政策,而不是在已成型后才去改,就不太好。所以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对接是我们的首位。
 
  第二就是认证方面,特别是电子签署。在商贸方面,电子的接受程度,这涉及认证的问题,亦是现时我们在大湾区融合时,都会谈及这方面,在这方面推动工作。当然我们有iAM Smart,是我们自己的app,会认证到个人身分,我们如何再推动,令它更友善化、用途更广,我们会在这方面积极工作。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现时还有20位议员等待跟你交流,你可否多留15分钟,让多三数位议员发问,好吗?
 
行政长官:好,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下一位是黄国议员。
 
黄国议员:多谢主席。非常开心能与特首有互动交流。特首提到一个问题──北部都会区、交椅洲等基建项目,有什么融资方案,既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将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按照现时的估算,交椅洲项目和北部都会区项目(支出)超过一万亿元。在此想建议,政府是否要尽快落实预算案所作的承诺,将基建的发债和优化强积金计划合并考虑,将强积金的供款作为未来基建投资的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现时的强积金总资产超过一万亿港元,每年收取的供款超过800亿元,未来如果调整了供款的上、下限后,加上政府承诺为低收入人士代供强积金,每年可能轻易地有超过1,000亿港元的供款,所以社会对于保证回报的强积金产品的需求是非常殷切。很多打工仔女都希望政府是否能够主导市场配合推出基建债券的强积金,保证有高于通胀的回报,相信可以大幅度吸纳强积金的新资金和旧资金。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基建投资可以获得稳定而又廉价的资金支持,打工仔女亦可以得到一个安全、稳健回报的强积金计划选择,这是两全其美、双赢的建议,既解决特区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烦恼,又解决打工仔女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健回报的投资基金计划的选择。特首,可否考虑这个方案?谢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黄国议员。我很多谢刚才每一位议员谈及利用市场融资方法以解决在不同发展计划的财政负担。发债当然是其中一个很明显可以考虑、亦是市场证明了有效的方法,但要怎样做呢?因为涉及太多不同因素,我们在考虑时,要按照不同阶段可能要处理的问题而考虑我们的融资计划。但我觉得任何融资计划,都要让考虑融资的人有一个选择权。我觉得如果系统性,即怎样运用某些涉及市民的资金,这方面要很小心,因为我认为投资始终是个人选择。但我亦非常希望让市民可以共同分享香港发展成功后的共同利益,因为第一,我相信所有在场人士对香港的前途都非常有信心,而外国的不同评级或分析报告,都对香港的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如果香港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可以让市民分享,我觉得是好事。当然,我会尊重每个市民的意愿。我很重视不同的融资方法,但亦会非常考虑个人选择权,所以用什么方法,我这次很感谢大家提出不同意见。最后如何考虑,当然这个亦涉及一些在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这次给予我很好的启发。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林健锋议员。
 
林健锋议员:特首,首先我代表商界多谢你过去11个月的工作,商界表示认同和支持,因为我们都觉得你肯听、肯做。但香港的问题实际上是很多的,不论是政治的问题、经济的问题、民生的问题。这一节我们是谈「发展和幸福」,发展方面,我们觉得政府是需要做得更多。首先在法例方面,我们留意到很多是过时的,有很多百多年前写下来的,到今日我们仍然要做。我知道你很紧张,亦很关注,逐点逐点去改,但我们的时间不多,是否可以有一个团队全力逐条逐条去看、尽快修改?政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官僚作风,我觉得这些亦有待改善。要令市民幸福,我们一定要做事、了解民意、贴地。刚才说到有一些金融、经济的问题,例如发债方面,我很赞成陈振英议员提出的观点,早前我亦提出了一些相同的观点。但是,例如发债,现在一些公司的发债、政府的发债,只容许机构投资者购买,我们如何可以做到发债方面平民化?可以令香港人更多参与?我觉得是会令社会更开心的。所以我希望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贴地一点,多想想可以如何做。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多谢林议员所给的意见。政府每日处理的问题相当多,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帮市民解决问题,亦因为问题在各方面都存在,所以定下优次是重要的,因为我们也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可以达到最大的结果,因此我们会定优次。在任何程序方面,要经过法例令其更有效、更适合现时的情况,这个我们不断会做;亦因为这样,例如在土地审批、造地方面,我们提交了法例予立法会,希望立法会大家在共同做事方面,看看如何令整个过程更尽善尽美。第二,当然政府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林议员对于某些我们做事方面,觉得有待改善的地方给予意见,我们会努力做,但我也非常多谢我的同事,在我上任以来,我很多谢他们在团队精神上发挥得很好,而且和我有共同理念,是希望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做事,我们永远都有再做得更好的空间,所以可以多些在这方面向我们给意见,我们是会努力的。另外,我觉得刚才提及「平民发债」这方面符合刚才我所说,香港的美好发展让所有人都得益的分享。我们要想一想,在发债方面,在这方面的机会,给他们一个选择权。我觉得应该向这个方向想想。谢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林筱鲁议员。
 
林筱鲁议员:多谢主席。行政长官,就我们「抢企业、抢人才」,希望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没有土地,所以我个人来说一定是支持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填海共同进行。其实特首都很清楚坊间相当多人关注到我们财务承担的能力。
 
  今天珠玉在前,其实很多位同事都讲到发债融资方面的情况。特首,刚才你自己也说到以往香港的经验,公私营合作的很多方式其实我们都全部做过,内地所谓的「一二级连动」,天水围、沙田第一城等刚才都讲过,所以我并不是担心在技术上或可行性上有任何问题,推动只需要政府的决心。我自己的看法是现时对财政忧虑主要都是在现金流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亦很支持通过发债的方式。
 
  我不重覆刚才几位同事的一些提议,我只想特别提多一、两点,亦很开心刚才特首说到能够给予公众去分享未来发展的成果。但始终针对北部都会区,我们将来会收很多地,我具体少许,希望特首能够考虑,就是能够给土地业权人用「以地换债」或是「以债换股」形式投入参与未来的发展,亦可以给他们多一个选择,而不是强迫。
 
  同样来说,其实针对未来一些产业来到香港,或者企业来到香港,政府拥有的土地是否一定免费给他们?我觉得亦可以考虑让政府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去推动。我相信特首是一个很好的舵手,你肯开这艘「奋进号」,很多人都会上船,我亦会是第一个上船。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多谢林筱鲁议员刚才给予的一些意见。林议员所提到的用土地换股,或是用土地换发展,这在过去都有做过,例如一些私人换地发展计划,所以今日我们是听意见,大家对于不同方向的看法。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中东看到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发展是可以把整个区拨给某一个个体或者企业,由该企业全面地、好像一个小政府地去发展,包括它某程度上可以制定一些法规,某程度制定某些款项的要求,另类的税项等。即是说批出一幅地给他们后,他们会全部做好。
 
  这样的方法,我回来后当然都会思考一下在香港是否适用,但我们都有香港的法律需要处理。当地的立法过程与我们的不相同。我想提出的是我对一些创新的概念是很开放的,特别是我们与深圳高度融合,对于北部都会区,希望大家能够融合,达至我们的人、物、资金,甚至是一些数据都能够自由流动,做到既符合香港的法律,又符合内地的法律,但我们要打破(常规),做一些创新的专案去逐步落实,这方面任何议员有意见,我都会很多谢。我们大家都是为了共建香港而努力。多谢大家。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你可以作今天答问会的总结发言。
 
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46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