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教育局局长就「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议员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今日(二月十五日)在立法会会议就「中国历史列为高中必修科目」议员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

  多谢刘智鹏议员提出议案及管浩鸣议员提出修订议案,表达对中学中国历史教育的关注和提出宝贵的意见。
 
  跟两位议员一样,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感情及国民身份认同。国民教育是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教育局不断加强国民教育,全力推动国史、国情、中华文化、国家地理、《宪法》和《基本法》,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等,让青少年更全面深入认识国家历史与最新发展,了解今昔演变和不同面貌。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华文化学习,已经是课程不会或缺的部分。我们的中、小、幼稚园课程,均包涵国家历史、地理及中华文化的学习元素及经历。例如:在幼稚园「个人与群体」学习范畴,学生会初步认识中华文化及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二○二二年的《小学教育课程指引》(试行版),已清晰标示学校要「从小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协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最新发展和国情,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欣赏中华文化及传统价值观,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二○一七年《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开宗明义指出「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是课程主要更新重点。现时无论初中或高中的中国历史科,均强调加强学生认识历代的重要史事以及社会文化面貌,提升研习历史的能力,以及个人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责任感。
   
  再者,为确保学生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科,教育局在二○一八/一九学年落实中国历史为初中独立必修科,并且于二○二○/二一学年,由中一开始逐级推行,确保全港学生均在初中有整全学习中国历史的机会,其中包括学习当代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目前,教育局正集中做好课程落实及支援工作,以促进学与教效能,让学生奠定基础,提升他们于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兴趣和能力。
   
  刘议员建议将中国历史科改名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并将科目定为高中「必修必考」,以「达标」或「不达标」作为新设学科的考评机制,局方对此有所保留。主要理由如下∶

  一、有关改动难免压缩及浅化现有高中中国历史科学习,反倒不利达到议案提出的目标。作为选修科目,高中中国历史科除「历代发展」必修部分外,更设「历史专题」,帮助学生扩阔视野,深入对中国历史不同层面的认识,掌握祖国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及相互关系。高中中国历史科在培养历史专门人才有不可或缺的角色,议案明显削弱目前高中中国历史科的功能,取消中国历史选修科变相剥夺学生选读该科的机会,更不利衔接大学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历史教育。要吸引更多学生选修中国历史,应该从教学模式和学科优化入手,而不是一刀切以「必修必考」去推进。
 
  二、要达到议案提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不能单靠中国历史一科,在高中阶段「必修必考」不一定更有效提升民族感情及国民身份认同。反之,通过不同科目和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经历和多元化活动,纵横连贯,更能提升中国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能。例如∶小学常识科的「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学习范畴,涵盖中华文化特色、中国地理位置、特征和版图、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人物和事件等;至于中国语文教育,重点让学生体认中华文化,新加入的文言经典篇章,结合中国文学、文化,培养品德情意,传承中华美德。多管齐下更有效提升文化自信,连系对民族和文化的感情。
 
  三、加设高中必修「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将导致高中课内容重叠,增加学习负担。目前,历史科也有与国家历史和地理相关的内容,例如∶初中有「黄河流域」课题,认识国家作为文明古国的特点;高中历史科涵盖了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相关的内容,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主义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初、高中地理科有不少课题涉及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例如:气候、人口流动、自然资源和工农业发展等。此外,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学习领域和体育科,广泛接触中国艺术、文化及体育,多角度了解及欣赏中华文化风俗的内涵与价值。
 
  还有,于二○二一/二二学年推行的高中必修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当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两个课题,让学生深入详细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发展及进程,以及党对国家近代发展的贡献。公民科的内地考察与专题研习,让所有高中学生亲身了解国情、城市面貌和国家的最新发展。可见,学生通过不同学科与全方位学习,从小学习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让学生多角度认识祖国今昔,比较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列为高中必修科目更为活泼生动、立体全面。
 
  四、现阶段增设第五个核心必修科目,影响高中课程结构及学生全人发展。我们鼓励学校在高中阶段,尽量提供更多元化的科目选择及学习活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发展不同的技能及发挥潜能,为升学和就业奠定稳固基础,并接纳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建议,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即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公民科以代替通识教育科,为学生创造空间及开拓多元出路,让他们按个人的志向、兴趣、能力等,考虑多读一个选修科目,以及拓宽其他学习经历。
 
  高中课程的优化措施在二○二一/二二学年起,由中四级起实施,并在二○二二/二三和二○二三/二四学年逐步推展至中五和中六级。据初步资料显示,优化之后,学生选修多一科的数目有所增加,当中更包括社会及业界普遍关注的理科、科技相关科目和应用学习科目,可见优化措施发挥积极正面作用。我们正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和数据,了解学校如何运用释出的课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培育全人发展,所以现阶段不适宜对高中整体课程结构及个别科目的考评作重大改变,以免影响优化措施的落实和成效。
   
  事实上,通过整全和生活化的学习经历,结合课堂内外,更有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民族自豪感和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局一直以「有机结合、自然连系、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课堂内外、全校参与」的方式,系统增加学生在国家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学习经历。而且,上述学习元素和经历,贯通和渗透于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及全方位学习活动之中,并不限于课堂或学科学习。
   
  教育局与学校、学界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协作举办各类型学生活动和比赛,包括:「《宪法》和《基本法》全港校际问答比赛」、「《宪法》和《基本法》学生校园大使培训计划」、「华萃薪传—全港小学中国历史文化常识问答比赛」、「中华经典名句推广活动」等。又善用资讯科技,发展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与教资源和活动,如「中华经典名句网上自学平台」、「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云上嘉年华」等,让学生延伸课堂学习,随时随地接触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另外,整合了「国民教育──活动规划年历」,建议学校结合校园生活与历史大事,连系今昔,有系统地规划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能。
   
  另外,教育局推行的「学生内地交流计划」、「姊妹学校计划」,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经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交流互动,多角度认识国家不同方面的发展。随着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教育局将于今年四月起,陆续安排高中学生参加公民科内地考察,并且逐步有序恢复中小学生内地交流,届时全港中小学生都会到内地现场学习,亲身见证国家近年的蓬勃发展和非凡成就,更深入认识国家的发展过程。

  ​主席,高中中国历史科一直是高中选修科目之一,所有学生都可以按兴趣及能力选读。而且,高中必修的中国语文科、公民科等,都包涵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元素。现有机制,学校可因应校情和学生能力,善用校本空间,加强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元素。一刀切在高中课程增加「必修必考」科目,不单影响整体高中课程结构,令核心科目总课时比以往更多,更会收窄学生增加选科、参与「其他学习经历」和全方位学习活动,以及发掘其他个人兴趣的空间,与创造空间培育学生多元才华的优化建议背道而驰。对于短时间内再增加高中必修科目,以中国历史地理及文化科取代高中中国历史科,业界意见纷纭,师生及家长亦未必支持,仓卒推行,配套不足,或出现负面效果。 

  总之,中国历史学习一直是中小学的「核心学习经历」,加强高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的认识是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标,教育局会持续优化课程及活动,不断改进。目前,考虑学校课程架构、学与教安排、学生选科及出路、学习压力、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教学配套开发等,我们对在香港中学文凭试增设「必修必考」科目的建议有所保留。
   
  教育局现正逐步落实优化高中课程的措施,未来会继续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检视和持续改进课程,并按课程发展议会的课程发展机制,由专业领航深入讨论,持续改进。同时,积极推动国史和国情教育,增润学生的「核心学习经历」,让他们更全面深入认识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为国家和社会培育爱国爱家的新一代。
   
  我谨此陈辞。多谢主席。
 
2023年2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44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