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国家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简布会谈话全文(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今日(十月二日)联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和政府新闻处处长陈伟伟就国家宣布首次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会见传媒。以下是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财政司副司长:各位香港市民、各位传媒朋友,大家晚上好。今日我联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孙东局长、麦德伟常任秘书长和政府新闻处陈伟伟处长,向大家传达一个很开心、亦令人很振奋的好消息。国家刚刚宣布会展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并且首次在香港选拔当中的载荷专家,让香港市民有机会亲身在太空进行科研工作,同时为国家的载人航天工程作出贡献。
 
  今年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开创先河,在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相信,国家每一次太空探索和升空活动的成功,都加强了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自豪感,而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香港市民的关爱、对香港科技界的重视,以及对特区政府的支持。特区政府感到无比荣幸。我谨代表香港各界,由衷地感谢国家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之际,为香港市民带来这份厚礼。特区政府一定会全力配合有关选拔工作。
 
  事实上,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近年发展相当不错,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备受国家以至国际社会的肯定。香港的大学过去亦为国家航天任务提供了不少支持,部分年轻人对航天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兴趣亦非常浓厚。今次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正好让我们的年轻人看到是可以实现梦想,亦可以有贡献国家的机会。去年九月,香港的科研人士和学生获邀与当时正在天宫太空站驻留的三位国家航天员进行实时通话,社会当时反应非常热烈,活动亦启发了很多香港学生对航天的兴趣。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继续努力,在不久将来实现自己、实现大家的航天梦。
 
  接下来,我邀请孙东局长发言。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首先,感谢副司长刚才与各位市民分享这个好消息。过去,香港的年轻一代一直都有个「航天梦」。在香港社会,有不少民间的团体也为香港青少年提供航天教育,因此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比如说香港航天领袖总会、香港航天学会等等。今天,对香港市民而言,航天不再只是梦想,还是香港再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近年,我们看到香港航天的发展大步迈进。香港航天科技集团在香港创立,香港成为国际宇航联(国际宇航联合会)成员,与全球以及国内不同航天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本地大学的研究团队也积极参与国家的多项航天任务,比如为国家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提供支持。二○二一年,香港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金紫荆一号01星及02星。
 
  为了支持香港航天科技的发展,特区政府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支持各科技范畴的研究及发展,包括很多领域比如说电子学、材料科学等等都与航天科技产业息息相关;并提供研究经费,鼓励本港大学的学者进行高质素的科学研究,支持香港在航天技术方面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另外,香港还有多间大学近年来都推出了航天或者相关的专业课程,培育新一代的专才。
 
  对香港而言,航天科技最终需要落地转化成为我们的航天经济产业。我相信,香港的航天科技未来将助力香港科技和经济发展,让香港成为引领大湾区以至世界的国际创科中心。
 
  现在我请麦秘书长简介载荷专家选拔的具体安排。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谢谢局长,各位传媒朋友好。让我说说载荷专家在香港选拔的具体安排。载荷专家一般来说背景是科学家或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当中,他们是主要负责开展太空实验或试验研究、操作和使用太空实验设备,以及配合飞行乘组其他航天员开展站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特区政府将安排是次载荷专家的初选工作,招募期由今年的十月六日开始至到十月二十七日,至于进一步的选拔则由内地相关方面进行。
 
  初选主要透过以下机构进行招募 ︰
 
(i)   11间本地大学;
 
(ii)  政府五所研究中心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iii)  数码港和香港科学园园区内的科研机构或科研企业;及
 
(iv)  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局。
 
  如果有经上述以外的机构或企业报名,特区政府亦可予以考虑。
 
  候选对象须符合一些基本的要求,包括年龄和体格方面的要求,以及他们要在相关的专业领域拥有博士学位及他们的专业经验不少于三年,相关详情会刊载于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专题网页上。我们鼓励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并有志于载人航天事业的人士踊跃参加。
 
  藉着是次难得的机会,特区政府将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以加深市民认识国家航天科技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了解香港专家对国家航天工程的参与和贡献。当然,我们亦希望培养市民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天文学和太空科技的兴趣。
 
  现在我想邀请新闻处处长再作出简介,谢谢。
 
政府新闻处处长:多谢常秘(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正如常秘所说,特区政府很希望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联同不同团体聚焦举办一系列的航天科普活动,加深市民大众对航天科技的认识和兴趣,亦特别鼓励中小学同学努力装备自己,希望他们日后都有机会在航天或其他科技领域为香港、为国家作出贡献。
 
  按我们的初步计划,香港电台会制作一些特备节目,介绍香港科研人员过去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经过,港台也会搜罗及播放其他与航天相关的节目。太空馆和科学馆会举办一些专题讲座系列,介绍航天科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且会邀请一些航天专家、曾参与「少年太空人体验营」的学员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教育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会鼓励学校、青年和地区团体,举办和参与这些活动。
 
  在国家科技部和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团结香港基金会将于十二月举办第四届「创科博览」,展示国家在航天及其他领域下的一些创新成就,当中会有不少航天展品。
 
  此外,我们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大家协助举办以航天科技为主题的其他活动,大家一起营造一个航天的氛围。多谢各位。
 
记者:想问申请人是否只需要持有香港身份证就可以,即是符合你们刚刚所讲的要求,即11间本地大学或者博士资历、工作资历有三年等,还是需要香港人才能申请?另外亦想问,受训会在香港还是在内地培训?培训过程中有否报酬?预计完成培训后甚么时候会开始执行任务?
 
财政司副司长:或者我简单讲讲。申请人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当然,如刚才麦德伟秘书长所说,对申请人的体格、资历和学历都有相当的要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明白,因为能成为国家的载荷专家是一件很难得、很难得的事,要求当然严谨。
 
  至于透过机构(招募)方面,就如刚才麦德伟秘书长所提到的十多个机构,但如果有在其他机构服务而有兴趣的人士,我们亦会按个别个案处理。在受训过程当中不需要担心生活的,我们会有适当的津贴让其生活,绝对会有一个合理的生活环境。我相信训练不会在香港进行,应该是由国家提供。
 
记者:刚才提及一些年龄、体格的要求,可否藉着这个机会说明究竟年龄的要求、体格的要求是怎样?以及现时有没有估计香港其实大概有多少人真的符合这些条件可以去参加呢?另外,刚才提到的培训和选拔时间,其实整个过程是否都要大约一年半左右?刚才亦提及过会有一些津贴,津贴方面会否与内地的航天员看齐?还是会较他们好一点?
 
财政司副司长:或许我先回答你最后那条问题。我很盼望有香港人被选拔作载荷专家,津贴的情况,我们会做适当的安排。至于你问及具体一点的,譬如是身高等种种要求,如果麦秘书长现在有相关资料,可以提供。请麦秘书长。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谢谢副司长。载荷专家的一些基本要求有几方面。例如在年龄方面,是30至45岁,至于体格方面,例如高度亦有要求,男性的身高是162至175厘米,女性的身高是160至175厘米。当然,载荷专家是上太空,其体格要非常好,所以有所要求,需要身体健康、非过敏体质,以及没有影响飞行服务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这一方面,我们会安排医管局协助他们进行体格检测。
 
记者:曾经确诊新冠病毒病可以吗?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传染病是其中一个会调查的方向。至于哪一类传染病,是否会影响飞行服务,会由专家再作决定。
 
记者:你好。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这次其实亦开放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几个职位,但是为甚么这次只得载荷专家这个职位是向港澳地区开放?是否因为一些国家安全的问题?第二,我们看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官方网站,航天员全部都是共产党员,想了解一下,如果香港人只是可以申请成为载荷员,这是否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另外,这次内地在港澳招募载荷专家这件事上,政府如何与内地商讨?将来香港人是否都会开放参军或其他选项?还是内地暂时对香港的信心不足?
 
财政司副司长:刚才有些假设,我不会作这些假设。其实譬如航天飞行员,驾驶太空舱的,外国一般都是由空军去做,香港本身没有香港的空军,飞行服务队不算是的。另外,航天工程方面,本身香港在这刻来说,航天工程方面的人才绝对不多,但如果是载荷专家,孙东局长都说,其实物理、化学、对科学有研究,或对航天科技本身有研究,这方面我们过往投放大量资源,我们有一定的人才,所以国家今次的安排有其本身的逻辑,我觉得是非常合理的。
 
记者:……要是共产党员?
 
财政司副司长:以我的了解,没有这个要求。
 
记者:想问一下孙东局长,这一次是首次在港募集航天员载荷专家,我们想知道为甚么是载荷专家这一个工种要在港募集?香港在科研方面是不是更加具有竞争力和优势?除此之外,也想问像是航天员其实需要很艰苦的体格训练,香港是否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储备人才?在之后的培养上是不是也会形成一个体系和规模?谢谢。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关于为甚么只在香港选择载荷专家,刚才司长已经说了,主要是根据现在香港的人才情况,因为我们有很多从事科学的科研人员,这样我们就有条件推荐一些合适的科研人员加入国家的航空航天计划。至于其他选项包括宇航员、航天工程师,我相信随着今后香港的条件如果成熟的话,也会有开放的可能。至于你刚才说体格的问题,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对航天员也好、对载荷专家也好,基本的体能要求是必须的,我相信香港一定能够推荐出合适的人才,尽量满足专业的要求,以能达到体格方面的要求。这次是第一次,我们希望今后香港有更多的机会推荐更多人才参与国家的航天任务当中,谢谢。
 
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孙东局长,香港在航天这方面日常的投入是多少?接下来有没有加大的计划?另外我想问一下,今天的布景主题是「实现梦想 贡献国家」,香港在科技方面、对于航空方面,还有哪些可以对国家作出贡献的地方?谢谢。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谢谢你的问题。实际上,香港政府过去多年来,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了相当多的科研团队从事航天工程或有关的科研项目。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吴波教授领导的团队过去也都得到香港政府和理工大学的资助。同时过去多年来,我们也资助了很多项目,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应用到今后航空航天工程的项目当中。
 
  除了科学研究以外,香港过去多年来也在航天科技产业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展,比如现在的科学园就已经有从事卫星发射以及相关航天设备制造的公司。今后特区政府也有计划,针对航空航天产业进一步扶植,利用香港的优势服务国家所需。我们也相信未来的航空科技产业也会成为香港「再工业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香港早日建成国际创科中心贡献力量,谢谢。
 
 
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23时16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右二)联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左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麦德伟(左一)和政府新闻处处长陈伟伟(右一)今日(十月二日)就中央政府宣布首次开放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会见传媒。

网上广播

财政司副司长会见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