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出席「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高峰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今日(九月八日)出席「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的致辞全文:
 
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陈锦强)、张执行董事(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怡嘉)、唐主席(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非常高兴获《明报》的邀请,出席今日的高峰论坛,与大家分享特区政府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工作。
   
  去年三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订明香港特区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包括八大中心的定位。其中首次提出将香港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成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统整了政府在文化和创意产业、体育及旅游范畴的工作,更聚焦地制订政策,推动这几方面的发展和结合,并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为本局的一个重点工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一个时代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国家锐意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而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应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扬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有助国家整体文化发展。
   
  要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除了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工作,我们更需要业界的广泛及积极的互动参与。过去两个月,我与不少文化艺术界别的朋友会面,深深感受到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界对参与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期盼、积极和热诚。我深感鼓舞,亦为新成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工作注入很大的动力和信心。
   
  「以结果为目标」是今届政府的信念。今日我与大家分享「特区政府如何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议题时,会首先与大家构想一下作为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应该为何,然后再讨论我们各项文化艺术政策措施的现况,最后希望以前瞻的角度谈谈在未来的日子政府及业界的工作应何去何从。
   
  香港本身多元及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是让我们成为一个具影响力、代表性及领导性的文化艺术之都的必要条件。要成为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需要汇集大型文化艺术盛事、国际性展览、文化表演等,亦透过丰富的节目吸引中外人士来港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及交流。我们的文化艺术内容,例如演艺的多元性、种类,以及不同演艺模式的协作亦要走在发展大潮的前方。我们需要做到每当大家想起文化艺术的时候便想起香港。一个地方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及氛围,才能有条件称得上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香港文化一直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同时深受西方的影响,形成我们中西文化荟萃、百川汇流的文化生态。回归后,香港受惠于「一国两制」的优势,继续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习近平主席七月一日在香港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亦特别提到「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我们要发挥独特的优势即是能汇集中外文化、推动中外协作和有机结合,以及令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元素均能在香港绽放光芒,突显香港文化艺术的包容性、优越性和独特性。
   
  第三,发展文化艺术需要充足及合适的硬件配合,不容置疑。要成功做到「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们一方面需要世界级、地标性及高水平的设施,包括博物馆及表演场地;同时场地的数量及设备亦需要配合刚才提到的不同文化内容的需要。西九文化区是回归后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为香港的文化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条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是让香港发挥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角色的一个好例子,以香港的独特方式展示国寳文物,吸引中外人士参观。
   
  第四,文化艺术人才及团体汇集亦是要成功推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包括策展、制作、表演、艺术管理等不同范畴的人才,担当香港文化艺术界的重要岗位,更需要不同类型及规模的艺团策划高水准的展览及表演项目等。全面的人才培训及扶植艺团的发展以传承文化工作,也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要目标。香港一直是人才汇聚的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在香港生活,受香港独特的氛围所吸引,以香港为家,并贡献香港的多元文化发展。
   
  第五,我们需透过有效的文化艺术平台促进合作,并让文化艺术业界产业化及「走出去」。文化艺术交流除了包括互相欣赏及学习外,当中互相协作及互动亦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必须提供一个平台予中外文化团体配合、配对,达至互惠双赢,同时协助文化艺术界为他们的作品寻找市场,建立产业链;亦能协助艺团连系内地,并与世界接轨,推动跨地域的文化艺术协作。
   
  政府过去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推行不同的政策措施提升香港的文化艺术水平,为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奠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下一步必须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推动交流活动,增加硬件及培育人才。
   
  在节目内容方面,政府致力支持本地艺团丰富内容及提升节目质素。除了透过不同的拨款机制支持创新及跨界别的合作外,我们近年特别鼓励它们善用科技,提升艺文界自身的容量和能力,在创作上有更大的发挥。各相关政策局辖下不同的基金或计划合共预留了一亿港元,供有意推动艺术科技的人士申请。政府已另外拨款7,000万元,用以提升康文署辖下演艺场地的设备,工程已陆续展开,为揉合科技与表演艺术提供重要基建。
   
  另外,我们一直积极筹办大型国际性会议和论坛。正如行政长官刚才提及,国际演艺协会年中会议已于今年五月下旬以线上形式举行。今年十二月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及博物馆高峰论坛将在香港举行,为国际层面的文化艺术交流提供平台。
   
  除了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外,创意产业也是香港独特文化的一部分。香港电影、电视剧及广东歌曾经风靡一时,现时仍然吸引不少周边地区的观众和乐迷。近年,除了电影及音乐外,我们也资助香港设计中心举办多项年度旗舰项目;当中,「设计营商周」已成为亚洲区规模最大的设计盛事。今年的「设计营商周」峰会暂定于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以线上及线下形式举行,预计将吸引超过80万人次参与及进行交流。我们往后亦会继续透过政策措施及支援,吸引更多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在香港举行。
   
  在推动交流方面,我们也善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及我们独特的歴史背景及地位,深化香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特色,发扬中华文化,说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令中外更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内涵,为中外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
   
  在未来的日子,除了利用驻内地的经济贸易办事处协助推动文化交流外,我们会加强在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利用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表演场地的协作去营造新品牌,为本地艺团提供更多演出机会,扩阔香港艺术文化节目观众层。
   
  在文化艺术硬件方面,随着西九文化区内的戏曲中心、M+博物馆,以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设施陆续启用,为香港文化艺术基建带来一个世界级的新景象。现正兴建的西九文化区演艺综合剧场将在日后提供另一个顶级舞蹈和戏剧表演场地;东九文化中心可望于二○二三年起分阶段启用,届时将成为艺术科技重镇及培训摇篮。
   
  另外,特区政府亦计划在粉岭兴建新界东文化中心及于天水围兴建文物修复资源中心。除此以外,我们充分了解业界对文化艺术设施,特别是表演场地的需求,我们会继续策划新场地的工作。
   
  政府一直联同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香港演艺学院、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艺术中心深化人才培训的工作,特别在艺术行政、艺术科技和文物修复等范畴。香港演艺学院现时培训约1 000名相当于全日制的学生,每年的毕业人数约250名,他们成为香港表演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特别就艺术科技人才而言,我们将在东九文化中心立名为「创馆」(The Lab) 的试验场,并成立「东九文化中心艺术科技学院」,提供有系统的培训及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科技节目。在天水围兴建的文物修复资源中心,将成为文物修复人才培训和交流的一个基地和平台。政府在二○二二至二三年度,向「粤剧发展基金」注资一亿元,加强支持从业员的专业提升和持续培训。我们往后会继续着重文化艺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从许多不同渠道引入人才为年青毕业生及新晋艺团的发展提供多些机遇。
   
  文化艺术事业的生态及产业链亦非常重要。香港健全的法制及知识产权保障框架令香港成为创造知识产权的热门地点,亦汇聚各类知识产权贸易及版权转授。在这个稳妥的知识产权框架上,我们具备良好的条件构建平台策动不同艺团及界别的合作,发展香港文化艺术的产业链,令业界透过商业化的合作,注入更新更多内容、新主题及新的演绎方式,令业界更蓬勃发展,连接内地,连通国际。
   
  香港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在新冠疫情下面对许多挑战,然而凭借业界的坚毅,近日很多展览及表演均广受大众欢迎,可见香港文化艺术界的质素及水平是非常高的。香港能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历史发展的延续,更反映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我们必须继续以中华文化作为根基,发挥我们的独特地位及优势,配合国家文化发展大局。
   
  我和我的团队希望与业界继续紧密合作,聆听大家的意见,期望能在今年十月的《施政报告》中推出适切及到位的措施,一同向实现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方向迈进。多谢大家。
 
2022年9月8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2时1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