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出席「创新科技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出路吗?」周年公开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姚沛康主席(香港管理事业协会工商管理研究社主席)、查毅超博士(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会主席及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周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及卓敏经济学教授)、各位嘉宾、各位社友、各位现场和线上朋友∶
大家早晨!我非常高兴出席工商管理研究社和中文大学商学院,以及《信报财经月刊》合办的周年论坛,并就创新科技与香港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而更加重要的是,来到这里与各位业界的专家、学者、各位翘楚交流,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
今日的主题是「创新科技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出路吗?」也许大家会觉得「这还要问吗?」也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的确是,但该怎样做?」在心底有疑问,再工业化、数字化经济这些发展方向都很好,内地也做得不错,但到底香港应该要怎样做呢?好像有点谈何容易。
我可以向大家很有信心地说,创新科技是环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香港经济发展的方向。创新的源头或动力又是什么呢?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是,创新一定要有「谂头」,但除了「谂头」外,痛点都要多!因为其实创新都源于有痛点、有困难,所以要想办法解决。从这个角度看,经历过去两年的挑战,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们是有很大的优势去创新的。
创新科技的快速演变,除了要够痛点,更需要有应用场景让大家去「快速测试」。无论是产品或服务,应用场景可以让创业者和消费者在很短的时段内,「啱得快」也可能「错得快」,而「错得快」不要紧,「改得快」便可以,整个过程可以加速创新科技的发展。从这角度来看,香港也很有优势。以前我们的市场只有700万人口,但现在计及粤港澳大湾区,连同我们自己已经有8 000多万人口,更何况如果我们与内地合作的话,市场会更加庞大。再加上我们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务中心,我们面向国际的层面,也让我们有一个很宽广,而且很有深度的应用场景。
再者,困难天天有、日日新,新的困难过去未曾见过,意味着解决方案亦要「谂新桥」。换个角度看,过去经验即使没有这么丰富、发展未必在最前,但也反而可能因此没有包袱,可以放手一搏,用新思维创造出路。大家记得内地有段时间,开银行户口不太方便,申请信用卡也不太方便,正因如此他们的电子钱包发展是一日千里,非常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有经验抑或无经验,在创科的角度,有时分别不是这么大。
只要困难的模式变得够快、够新,我们反而有机会得益。因为只要肯拼搏、肯想、肯试、敢试;只要「错得快」兼「改得快」,创科就必定可以为我们找到出路。我们有信心应用创新和科技,以此作为一个把手,解决我们的痛点,因此过去这几年,特区政府在这方面大力投资。
当然,除了刚才一些生活化的观察外,我们发展创新科技,也有从经济层面作深入的思考。创新科技本身是一个产业,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手段,让其他产业能借助创科,提升效益甚至升级转型。情况就似赛跑,有些行业跑得快、也有些跑得较慢,但如果我们一齐在自动行人输送带上跑,便可以大家都跑快些。
虽然因为疫情关系,我们比较少出门,但大家也还记得香港国际机场。其实在过去这段时间,航空业在创新科技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机场的发展方向。而香港国际机场亦朝着智能机场这个方向发展。我和大家分享一些他们应用的例子: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首个机场应用无人驾驶电动拖车运送行李,运作上较人脑更快作出反应,出现碰撞的机会更低。机场飞行区透过安装在车上的自动检查系统去检查跑道,利用高速、高解像度镜头监察飞行区地面灯号状况,令每条跑道的一般检查所需时间由六小时减至半小时。客运大楼亦透过系统预测旅客从抵达到离开机场的整个流程,以及结合未来48小时内航班到达、出发的资料,预先预警整个服务的瓶颈情况,以便提早作出调动,以提升旅客经验。这些简单的例子就说明应用创新科技,可提升营运效率,同时令整个操作更加畅顺。
由此可见,创新科技作为产业本身虽然重要,但服务其他的行业、产业同样重要,有利我们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组合。由于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在我们经历社会经济的不同周期时,有些产业较弱、有些产业较强,多元化的产业组合就可以发挥支撑作用。这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增长动力、增长质量,为什么我会用增长的质量来形容呢?就是希望透过创科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昨日宣布的最新失业率,降至百分之5.1。我们经济好的时候,失业率是很低,但作为特区政府的官员,我们当时也绝对不敢沾沾自喜,为什么呢?在那个时候虽然社会上失业率很低,很多人都有工作做,但去访问市民的时候,会发现有不少人不开心,虽然有工作,但是觉得收入不太好,前景一般。换句话说,从就业的角度,我们希望除了尽可能做到全民就业外,可以提供多些优质的就业机会。不是只针对年青人,其他人也一样,希望大家可以在工作上有更好收入,有更好的满足感。
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有关创科在机场的应用,可以从旁证明其实创科可以带动其他连带的服务,例如市场推广、会计、财务、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因此创科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整个经济增长和升级转型是非常之重要。
这便解释了为何在过去几年特区政府大力投资在创科。创新科技局在二○一五年十一月成立,不经不觉至今已经差不多六年。在发展创科方面,我们已经投入和承诺投入的资金超过1,500亿元。虽然距离成功尚远,但已逐渐见到一些成效。跟大家分享几个数字,例如在二○一四年时,我们的初创企业大约有1 000间,现在大约有4 000间,其间出现了10多间独角兽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由当时大约12亿元,增加到现在超过400亿元;而且自我们在二○一八年更改上市规则后,香港现时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香港的创科发展广受国际肯定,例如在《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当中「科技」方面的表现更被评为世界第一。
为了继续努力推动这方面的发展,特区政府在二○二一年《施政报告》及今年《财政预算案》公布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透过推动研发、支援初创企业、培育和汇聚创科人才、优化基建设施的配套,以建立更蓬勃、更完整的创科生态系统,推动创科发展。同时在过去几年,我们亦着力推动再工业化、发展智慧城市,最近也提出发展数字经济。与此同时,我们很着意、也着力,与邻近在创科方面有优势的的兄弟城市一起合作,希望以一个Cluster的形式,令到不但是香港,而是整个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在座朋友们可能会问,为什么香港有优势发展创新科技呢?略为解说一下,香港拥有五所全球100强的大学,在大学里有不少顶尖学者和专家,就他们领域的研究具颠覆性及前瞻性。所以在创科发展中,可以这样说,香港有「从零到一」的突破能力,这个突破能力备受国家以至国际肯定。特区政府正持续增加这方面的资源,并积极回应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瞄准生命健康这前沿科技的研究,全面发挥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因此,我们已预留100亿元长远发展在生命健康科研方面的容量及能力,包括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设立「InnoLife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16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实验室和八间相关的国家在香港的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希望藉此汇聚全球顶尖科研团队,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发及环球科研合作。
同时,我们亦已加倍对香港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六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每年拨款的资助,希望它们有更多资源进行科研,并且可以藉此培育并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内外创科人才,以及促进与内地机构进行更多科研合作。另外,我们也成立一些专项基金资助本地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既可增加本地大学科研能够接触和参加的项目,也可贡献国家在这方面的研发工作。
为更好发挥大湾区内不同城市的优势互补,政府正积极推动创新要素与内地有效跨境流动,以推动区内的创科合作。以资金为例,至今内地已批出超过7.6亿港元予本地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同时,政府与中央及不同省市亦有联合资助计划予香港的科研人员申请。至于研究的资源方面,现在有四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设立的分支机构获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的试点单位,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港进行科研。这些资料都是比较敏感的资源,以13、14亿的人口来说,市场是非常庞大,能支持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
去年「十四五」规划内地宣讲团来港,提出利用香港独特优势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公布多项惠港措施,包括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现已开放予香港的指定科研机构参与。
至于支援这些初创企业方面,我们认为,既然是创新,就是要放低固有思维,敢于不让「过去的成功」成为「未来成功的障碍」;敢于在可控的风险下,尝试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在这方面,初创企业有一个独特的角色、关键的优势,也是我们创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自二○一四年起在大学里推出「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资助本地大学科研团队成立初创企业,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我们会倍增在此计划下向每所大学的每年的资助额,希望除了可让更多大学初创企业受惠之外,亦可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持续的支持,协助它们进一步把研发成果落地。科技园公司亦于今年七月在其深圳分园推出「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为两地的创科人才提供资源中心、培训枢纽以及交流平台,以这三个功能全面服务这些初创企业;同时成立「大湾区创科快线」,为香港及内地创科企业提供业务发展和谘询的支援,发挥好香港「引进来、走出去」的角色。科技园公司亦会与在大湾区设有分校的几间本港大学合作,建立孵化中心网络,协助本地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一直透过不同投资基金为初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科技园公司的「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和数码港的「数码港投资创业基金」,以配对方式与天使投资者或创业投资基金等共同投资于这两个园区的初创公司。此外,「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创科创投基金」旨在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本地创科企业。上述基金有助带动私营机构对本地初创企业作更多投资,为香港缔造一个更活泼的创科生态。这些私营机构愿意把资金投进初创企业,就是对这些初创企业投下信心的一票,对它们是一支强心针。
我们在这两年的预算案中亦做了一些工夫,一是我们从「未来基金」中拨了200亿出来成立「香港增长组合」,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一些对香港长远竞争力有帮助的产业和公司,我们今年在「香港增长组合」中,再增加50亿元,指明用于创科方面的投资,包括支持在两个园区中的初创企业,以至一些较成熟、有机会发展成为独角兽的公司。同时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吸引境外一些创科公司来港,不论内地也好、国际也好,把一些好的创科公司和人才吸引过来。
在推动再工业化方面,我们近年一直推动和吸引一些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不需用地太多的制造业来香港投资。我们是从基建配套、人才、资金和研发几个方面,为再工业化创造条件。科技园公司将其辖下三个工业邨重新定位为「创新园」,以实现「进一步创新制造」的目标,同时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科技园公司的首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大楼建筑工程已完成,并正进行招租。鉴于业界对先进制造业的楼面需求非常大,科技园公司正构思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我们正在发展中的微电子中心,预期可于二○二四年开始启用,为智能生产及高端制造业提供支持。我很高兴已有好几家企业表示有兴趣进驻。
接着想跟大家谈谈智慧城市及数字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发展与我们社会和整体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我们正透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基建配套来大力促进。
其实从市民、企业、市场到政府,我们拥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数据,数量可以说是海量,如果处理得好肯定是极其珍贵的资源,也有助业界和学术界的开发应用以及研究。自二○一九年起,我们在「资料一线通」网站免费发放更多政府数据,让市民和业界免费下载使用。我们亦在过去两三年陆续完成构建不同智慧基建设施,包括「智方便」一站式个人化数码服务平台、新一代政府云端基础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智方便」提供快捷可靠的身份证资料核实功能,让市民能简单地使用超过200项政府和商业网上服务、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作出具法律效力的数码签证。
随着政府云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于二○二○年九月推出后,大大促进了政府部门之间的系统与数据互联互通,促进部门推行更多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工具,提升公共服务质素。我们现正构建共用区块链平台,预期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全方位推动政府各部门应用先进科技。
除了这些基建设施外,我们亦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创新及科技基金」辖下的「公营机构试用计划」及「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等,一方面藉此促进政府数码转型,同时为本地初创及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创科机会。我们也通过「科技券」计划支援本地企业和机构,希望他们多用科技服务和方案,以提高生产力和将业务流程升级转型。
另外,除受法律或操作因素局限外,市民可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通过电子方式提交所有政府牌照申请,以及约900项涉及申请和批核的政府服务。我也在预算案中预留六亿元,在未来三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电子政府审计,检视各部门利用创科的进度,并通过创新科技方案,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
为加快数字化经济发展进程,推动各行各业数码转型,我已宣布成立「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目的是汇集业界专家和专家学者各方的智慧,为这个重要的发展定出蓝图,作为日后加快聚焦发展的导航。这个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包括确定关键发展的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以及为成功关键因素下定义,并在这基础上制订具体方向、策略及关键积效指标,加强我们与主要持份者的合作及推动数据服务行业的发展。我希望通过这个委员会的数码化推动,就香港未来经济的持续升级转型,打下重要的基础。
最后,在基建设施方面,我们对科研和先进工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所以二○二一年《施政报告》预留了近250公顷用地作创科发展之用。其一是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科园,将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整合为新田科技城,联动深圳科创园区组成占地约540公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推动整个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港深两地政府已于去年签订合作区发展的备忘录,亦准备推出联合政策包。
至于最近谈得比较多的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我们建议把新界西北的洪水桥╱厦村扩大范围至流浮山,成为一个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并与一湾之隔的前海建立成为规模媲美数码港的地标性设施。此外,科学园的第二期亦准备扩建。而数码港第五期的工程亦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最快于二○二五年完成。此外,我们会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填海得来的土地加上把沙田污水处理厂迁至女婆山岩洞共可提供88公顷用地,全部是用作创科发展。
展望未来,香港除了要继续把握好国家政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外,我们也要继续发挥国际化和市场化优势,要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配合国家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推动创科是重要的战略,亦是长期的政策,需要各界继续全力支持,以收成效。我们会继续与业界、学术界及研发机构紧密合作,以更好落实各项推动创科的工作,从而带动经济多元发展,让市民能够更好分享发展的成果。
最后,我祝愿今日研讨会圆满成功,在座各位身体健康、事业宏达。谢谢大家。
完
2022年6月18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7时51分
香港时间17时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