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出席明报「香港新机会--十三五规划的挑战」高峰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出席明报「香港新机会--十三五规划的挑战」高峰论坛的致辞全文:

张晓卿社长、钟天祥总编辑、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在《明报》举办的「香港新机会--十三五规划的挑战」高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我对香港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以及在「十三五」规划下的机遇的看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用是国家刚出炉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於首位,突出了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重点是把发展基础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

  创新及科技带动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是全球大趋势,甚至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指标。放眼世界,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例如Google、苹果、阿里巴巴,业务都是与创科有关。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要在未来五年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发展创科是不可缺的一环。在这个大环境下,我深信在香港推动创科发展是有前景的,可以令到经济发展更多元化,令青年人有更开阔的出路。这是特区政府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的首要目的。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倡创新发展为新经济动力,鼓励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创新、智慧生产、高端产业和资讯技术等,并推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政策。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涉及港澳部分的《港澳专章》,明确表示要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港澳专章》同时提出支持香港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及支持内地与香港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支持香港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人在内地发展创业。

  香港是国家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应当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机遇,以香港现有的优势,加强与内地合作,积极抓紧内地市场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香港凭自由市场和国际化的优势,更可以作为内地业界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同时将国家的发展潜力变作自身的经济动力。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始之年,香港在创科方面的工作要全速进行。特区政府会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为策略取向,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家「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我们会营造有利环境,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科生态系统,鼓励创新创业;我们要把握「再工业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推动智能生产,发展香港的高增值产业;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科研和技术转移的支持,加快科研成果应用和商品化,培育更多创科生力军;我们要推动科技应用於民生,解决社会问题之余,也可创造商机。

  香港在社会、经济及人才各方面都具备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优势。根据《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的科技基础设施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一。而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15年全球资讯科技报告》显示,香港现时的流动网络覆盖率高踞榜首。另一项国际研究也显示香港初创企业生态环境的增长去年是全球第五。

  香港创新环境日益蓬勃,现时初创企业数目约有1 600家,比二○一四年增加五成。数码港和科学园培育的初创企业亦渐见佳绩。福布斯(Forbes)在亚洲科技、金融、艺术等10个领域,各评选30位30岁以下的领袖(30 under 30 Asia),当中有3名是来自香港数码港的培育计划。在科学园成长的本地初创企业,上个月在巴塞隆拿举办的2016世界移动通讯大会上,以自行研发侦测使用者心跳和吸氧量等资料的耳机,击败了国际科技企业巨头,赢得了「最佳穿戴式流动技术大奖」。由此可见,香港人的创新创意能力是不可置疑的。

  有利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必须要有足够的项目流量和再生能力,初创企业才得以茁壮成长。现时香港处於「成长期」的初创企业,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在「种子」或「天使」阶段,缺乏进一步的资金扩大业务。因此,政府将会成立$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以填补此缺口,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共同投资香港本地的创科初创企业,出资比例大约一比二。要建立创科的生态圈,除了资金,还需要业界的专业知识及市场网络配合。因此,我们会公开邀请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创投基金,引进Smart Money,同时也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专业知识和商业网络。

  我们也会加强推动香港与内地创新创业的合作。本月初,我陪同行政长官到北京时与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会面,我们商讨如何建立一个平台,令香港的青年创业家可以有更多机会,参与内地创新创业交流,并加深两地创科企业在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这是一个好机会,令我们有志创业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下带来的资源与机会。创科局会与国家科技部及相关部委积极跟进。

  发展成熟的经济体不能以低成本与竞争对手比拼。德国的「工业4.0」确认了高端制造业的全球新趋势,并提出制造业转型的策略。「中国制造2025」的策略也应运而生,强调有效利用创新及先进科技,引导智慧及环保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此外,中央政府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流动互联网、云端运算、大数据及物联网融入了现代制造业。

  香港绝对有能力迎合这个新趋势,把握「再工业化」及「互联网+」的发展机会,推动智能生产。在香港推动「再工业化」,必须要在现有的优势产业上,以创新及科技开拓新领域,同时培养新的高增值企业。

  事实上,香港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我们的工业家在珠三角地区及东南亚拥有世界级的工厂,以及顶尖的全球采购及销售网络;第二,我们拥有完善的资讯科技建设及强大的服务业,为发展网上服务平台与售后服务提供竞争优势;第三,我们邻近庞大的内地市场;第四,「香港制造」仍然是安全可靠的认可品牌。这些优势与创新及科技结合,将可为香港创造非凡的制造业形势。

  至於土地方面,现时科学园的出租率超逾85%,工业恏也超过90%。为推动「再工业化」智能生产,我们已调整进驻工业恏的条件,优先吸纳创新及科技产业。我们计划在将军澳工业恏兴建两座高效能多层大厦,特点是楼底高,通风、排水、环保和承重要求都较一般工厦更高。大厦的设计会针对需要使用大数据或机械人技术作智能生产的业务。落成后可以提供约150万平方总面积。首座高效能大厦最快可在二○二○年落成。

  我认为可以在机械人技术、智慧城市和健康老龄化三个重点领域发展,为什么呢?首先,香港是一个极速老龄化的社会,无论在需求方面,以及解决劳动力下降的角度,机械人技术和再生医药的研发特别有发展潜力。而香港的城市管理系统是世界一流的,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打好坚固的基础。举例来说,随物联网、云端运算和大数据分析渐渐普及,结合有关健康遥感检测技术、可穿戴设备等装置,有利衍生为趋向老龄化的人口制造家居护理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各大小企业。

  为配合智慧城市发展,我们会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用和开发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特区政府在去年推出公共资料入门网站data.gov.hk,提供超过5 000个资料集。这些公共资料是大数据分析和流动应用程式开发等新兴行业的原材料,社会大众能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创新的应用程式及解决方案,为市民带来方便之余,也能开拓商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会探讨制定有关政府跨部门数据标准和分享指引,也会审视各部门以数码格式开放资料的进度。

  研发人才对於创科发展最为重要。本港大学不缺乏世界级的人才,但目前大学都集中进行基础研究。因此我们将推出新的「院校中游研发计划」,积极鼓励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高等院校从事中下游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集中在个别主题,例如智慧城市、健康老龄化等,充分发挥大学优势,令更多研发成果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会提升创新及科技基金之下的「实习研究员计划」的津贴额,并将适用范围扩展至科学园和数码港的培育公司及中小企租户,以及由「创科创投基金」注资的初创企业,以鼓励更多青年人投入创科行列。

  此外,我们会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向22所在香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提供每年每所500万港元的资助,以巩固他们在科研领域的工作及地位。香港分中心与主中心的合作,可以充分善用两地资源及优势,合力提升双方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为国家和香港的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令中小企将更多资源投放於研发,我们会提高「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的回赠金额,由现时的百分之三十增至百分之四十。相对来说,百分之四十的现金回赠等於提供百分之三百的扣税,但是无论公司交税与否,都可以受惠。另外,我们会将「公营机构试用计划」扩展至科学园和数码港的培育公司,资助原型和样板制作,并将研发成果在公营机构试用。

  为进一步协助业界提升竞争力及开拓商机,特区政府会推出新的「科技券先导计划」和「创科生活基金」,推动科技应用於民生。为期3年的「科技券先导计划」资助本地中小企利用本地指定科研机构或服务提供者的科技服务和方案,是以二比一的配对模式,为每家合资格中小企提供最多20万港元资助,利用科技协助中小企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同时可推动使用香港的科技服务和方案,达致多赢。「创科生活基金」将会邀请非政府组织、公共服务机构或企业,提出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计划和项目。我们也计划利用新的基金鼓励市场应用创新及科技推行数码共融项目,以支援长者及弱势社群。

  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就是要为香港经济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们致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及生态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私营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扭转目前本港以公营机构参与研发为主的局面。创科不能靠政府独力支撑,企业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均缺一不可。我相信「官产学研」力量的结合,会开创一个香港科研及创新创业的新时代。

  最后,我恭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4时09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