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今日(一月十五日)下午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公务员事务局局长邓国威、保安局局长黎栋国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举行《施政报告》人口政策记者会。以下是记者会的答问全文:
记者:政府一直都很强调要给一些本地青年看到有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回看现时政府的一些政策,譬如吸引外地人才,或者延长退休年龄,其实某程度上会阻止一些青年人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件事会否与政府一直说的鼓励青年的一些事情是相矛盾呢?另外,想问黎局长人才清单方面,其实现时有没有一些工种已经包含在内?制订时会用些什么衡量准则?是香港真正缺乏的人才?还是行业的专业性?会否有些香港已经有很多专业人才的工种都可能在该清单上呢?
政务司司长:或者我简单讲讲第一个问题。你会看到我们在设计这些具体措施时,我们都尽量取得平衡,譬如在公务员延长退休年纪,尽管有一些公务员团体,特别是一些工会,都希望这种延长退休的年龄能够适用於现职的公务员,但我们经过详细考虑后,亦决定只会适用於新聘用的公务员。对於现职的公务员,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们才延长他们的工作年期。这个正正就是考虑到都不要阻碍一些比较年青的公务员可以继续有一个晋升的机会。
但处理这个人口政策的问题,我们都不能够单单从某一个组群人士来考虑,要从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好像我刚才给大家看的数据,如果去到二○一八年我们的劳动人口下降,对於整体的经济增长是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延长现有的劳动人口的工作年期,以及释放一些有一定潜力可以加入职场但现时因为某一种原因没有投入职场的人士,第三方面,亦透过适当地吸纳人才来增加我们各方面的劳动力。
尤其是如果我们引入的是一些专才和一些企业家,一些初创的企业者,他们对於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都有一个正面的作用。这些新开创出来的就业机会,对於香港的青年人亦是一个很大的契机。我现在请黎局长讲讲第二条问题。
保安局局长:多谢司长。关於人才清单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局现在正进行研究,由於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搜集大量数据,再作出客观分析,然后才可以看到我们缺乏什么(人才),或者将来发展方面需要些什么(人才),而在本地是预计供应有限。因此回答你这个问题的其中一部分,你说会不会现在於某一个行业已经有很多人,清单会否包括?当然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本地欠缺的,或者将来我们发展时,发现本地所培训出来的相关人才,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人力去发展那一个行业时,这些才是我们的目标对象。这一个计划在外国好几个国家,譬如在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英国,都是实行这一项类似的计划,加上它们本身既有的移民计划,相辅相成的进行。
记者:我想问黎Sir有关清单,刚才你说有一个复杂的研究工作,但可否披露一下过往入境处审批优才或其他人才计划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香港缺乏的人才,检讨完需要引入,可否提供一些具体例子?这些清单会否影响其他输入人才计划的一个指标,可能是优才方面,万一申请时,工作经验是在清单里有,是否会加分?想问一下终止投资移民计划,昨天有很大的回响,中港两地都哗然突然刹停,想问这个计划会不会预备永远取消,完成历史任务不再生存,或再研究会如何优化,再吸纳多些资金,可否具体说一下?谢谢。
保安局局长:首先说一下人才清单,现在计分的输入优才计划之中,我们没有以职业作为一个衡量,我们以他的年龄、学历、语言水平能力,和在香港有没有一些近亲,这几个方面来计分。刚才我也有提过,就算基本上不说人才清单,我们在计分制会有所变更,包括如果申请人在一些国际著名的大学毕业,我们会加分给他;他有一些国际工作的经验,我们都会加分给他。在这个计分计划,因为我们主要是看申请人的质素,所以不是说特别去指定在某个行业。正因如此,我们现在看到外国有很多国家,他们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去看哪一个行业缺人才,因此我们就这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如果假设有一个清单,日后他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如果他符合清单,他便可以加分和优先。当然,话说回来,即使他不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他从一般就业计划来,如果我们公布一个清单时,那类人会知道香港缺这些人,他很可能会去留意一下本地的招聘,看看是否有这些工作机会,所以是几方面连在一起。属於清单的人,他不一定要选择行甲或乙的路,哪一条路行得通他也可以去行。说到资本投资计划,现在我们还有12 500多份申请需要处理,因为过去一两年申请数量相当多,我们现在每年能够处理到的工作量大概是4 000,所以我们预计在往后的两年至三年的时间,我们会处理这些申请。现时计划分开两部分,绝大部分,超过百分之九十,他们都是申请证明有我们需要的资金,我们做完后,认为他合符所有的要求,我们会发一个原则许可给他,然后他们才正正式式去投资。换句话说,将来12 500多个申请做完之后,他们绝大部分都应该走这个程序。当中只有少部分,几个百分比,他们预先已经做了投资才申请。刚才开宗明义已说过,二○○三年时,我们提出这个计划和今天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现在我们想吸纳的是一些投资者,因此我们反过来说,一般就业计划的投资政策,我们会制订更明确的要求,让想有机会,想有意思来香港投资的投资者,他们可以通过这个计划去做。举例,过去三年,通过一般就业政策的投资部分来的人,我们发了大概1 000个签证,我们想将这方面大力做工夫,因为我们需要是有条件的申请人来香港创业,创造就业机会给香港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循这个方向去做。由於我们手头上仍有相当多的申请要去做,所以我们在可见的将来都需要首先处理完这些申请才可以进一步去考虑日后如何处理,而一般就业政策的投资部分,我们会尽力去开展去推行,我们都需要看看各方面。顺带一提,给些资料大家,直至到去年年底止,整个计划二○○三到现在大概收了41 000至42 000个申请,而批了25 000(申请),在这25 000之中,有大概23 000是属於中国籍而拿到外国永久居留权的人士,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三个非洲的国家,这三个非洲国家,他们不需要去那里住才拿到永久性居民的资格。
记者:司长,想问一下在《施政报告》提到《学苑》这篇文章,说一定要警惕。想问一下作为《施政报告》,其实有什么要警惕呢?是否未来接有什么策略要做呢?具体策略要做?另外,想问你自己个人是否认同这个讲法呢?你觉得一般学生的刊物需不需要有些什么要警惕呢?尤其你是大师姐。
政务司司长新闻秘书:刚才我已经提醒过,今日主要都是围绕人口政策范畴去问问题,或者你有没有一些关於人口政策的问题需要提出?
记者:但这个都和《施政报告》有关,都可以问司长。司长或者想答,对不对?
政务司司长:我简单说一说,这个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是属於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所以他除了在各个政策范畴会列举我们的政策措施,未来有什么优先的次序,我觉得亦是很正常行政长官会利用这个一年一度《施政报告》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施政理念,他对於香港近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所以在今次的《施政报告》,特别在引言或者总结的部分,我都会归类为属於这一种,他想和社会分享一下他的看法,亦在他今次的标题说得很清楚,香港面对一定的机遇,但是社会亦要作一些抉择,所以有一些地方他觉得要提出来让大众来关注或者所谓警惕的作用,我个人尊重行政长官利用《施政报告》作出这些表述。
记者:司长,你好!我都想问,因为你刚才人口政策就提到重点会是培养青少年是未来重要政策。但是综观现在目前的青少年其实对社会,或者对政府有极度不满,特别在政治问题上。其实你自己本身会不会有什么构思可以收窄这个鸿沟?以及都想问关於《学苑》一事,其实你自己在之前见到这些文章时会否都曾经提点过CY,或者作出一些劝喻,叫他不要说得太尽呢?谢谢司长。
政务司司长:我不再回答关於(《学苑》)这个问题了。就关於青少年政策,其实稍后,应该是今日,也有另外一个记者招待会,安排教育局局长和民政事务局局长和大家交代,介绍今年在《施政报告》有关教育、民政,也涉及青少年的工作。因为青少年的工作,大体而言,一方面就是在正统的教育内进行;另一方面也在社区那方面的青少年培育,所以今年的《施政报告》,我们在两个范畴都有特别墨,希望能够让我们的青年人,能够扩阔他们的视野,能够让他们更加可以了解国家的情况,亦希望透过刚才吴(克俭)局长介绍的职业教育或者其他正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加多的机会。
至於青年人对於香港政制发展的关心,我个人是赞赏亦欣赏,所以有机会我也希望可以和青少年有沟通,但是我们也有责任,因为现在面对政制发展的抉择,正如行政长官所说,一是原地踏步,一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落实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所以对於青年人有诉求,但如果他的诉求必须透过推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令到我们无法落实二○一七年普选行政长官,我就觉得我们必须有责任,向青年人说清楚,这也是过去几个月,我自己也有和学联的代表有谈过政改,我们也是重点希望他们明白推进香港的民主发展,必须要有根有据,而这个根据,就是在《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解释和决定里。
记者: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於,你们现计划请外国企业家来港创业,暂时手头上有没有心水的企业家或企业?你们预计能请多少个企业来港?以及他们创造到的职位数目以及经济total可赚多少?第二,我见你们亦强调有一个优化措施去优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包括一个「成就计分制」,我想请问例如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先生,请问他是否合资格去申请此「成就计分制」?如果申请时,政府看到他的resume时,你们会批,还是不批?
保安局局长: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一般就业计划里的投资,正如我刚才所说,投资的范畴长期都有,它主要的要求是,申请人来香港开业,他能够为香港经济作出一个重大的贡献。根据我们的经验去看,有很多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譬如规模、聘请人数、计划、资金等,因此,我们会在这方面更明确地说出来,让有意申请的人知道。至於吸引海外的企业来(港),这是一个很广阔的课题,我们的InvestHK每年都做了很多工作,亦吸引很多外国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来港设立办事处等,每年他们都吸引很多(企业)。除此之外,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个安排,向海外更进一步地推广香港,希望他们来香港创业。我刚才亦说过,特别有一些创业者,他们很可能在创业初期、初阶,他们的资金、人力各方面是相对少的,所以今次这计划中的改动之一,就是如果有一些创业的人才,他们提出的一个计划是受到一些政府机构或半官方机构的支持,虽然他们初期的投资额是比较小,但当他们的计划受到这些机构的支持时,我们觉得他们是有一个发展的潜质,所以我刚才提到数个计划,第一个是「SmartmeupHK创业计划」,这是投资推广署的;第二个是香港科技园的「网动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生物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另外,数码港亦有一个「数码港培育计划」,诸如此类,甚至香港设计中心有一个「设计创业培育计划」。这些机构如果举办一些比赛、一些计划的得奖者或入选者,他们又想真真正正在香港创一番事业的话,我们就会作为一个考虑的申请。这就是你第一个问题(的回覆)。
「成就计分制」是指某人在某行业的工作中有一些专长。每一个申请,我们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委员会去处理,入境(事务处)处长会考虑委员会的建议,所以我不会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奖项,去说他一定可以或一定不可以(获批),因为该建议的架构是委员会方面的。过去我们亦有一些知名人士获得(批准),譬如有一些演唱家等,所以需要视乎具体哪一个申请才能够去给意见的。如果你只是这样随便提及一个人或某件事,我不能够在此直接作一个评论。多谢。
记者:想先问张局长。讲到二○四一年,人口老化将很严重,会否要考虑退休保障?政府昨日说拿500亿元出来预留,以展示决心。到底500亿元有什么实质事情能做到?如何展示决心?现在只有一个谘询。
然后想问一问司长,司长说过单程证将是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想问是否担心太多单程证的人来到会令社会上有分歧、文化上有差异,会否担心令人觉得政策制订是向新移民倾斜?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首先回应退休保障。政府的决定,是预留500亿元,这是充分突显本届政府的决心、我们的承担和诚意,这点是重要的。至於你问这笔钱怎么使用?一定要等待扶贫委员会在未来这几个月有大量工作要做。第一,它要定下公众谘询的框架,也要定下内容,究竟谘询有何具体方案?坊间说不要再作原则上的谘询,我们也同意,不应该再讲原则,而应讲具体的方案,让坊间可作清清晰晰的讨论或作抉择,从而让我们得出一个清晰的路向,前路该怎么走。
对香港来说,我们一定要符合这几个原则:第一是财政持续性,这点是很重要的;第二,是否负担得到?第三,对受惠人士是否足够?以及最重要的,就是配合我们一般的原则,公共资源要用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按这一连串的基本原则,我们一直很小心地厘定谘询的内容。所以这500亿元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承诺,亦显示现届政府有决心,锐意真的去处理退休保障的问题。
政务司司长:就单程证来港定居的人士,好像刚才我提供的数字,自回归以来就已经超过80万的人士以这个制度来香港定居,而他们98%都是香港人的配偶或子女,而他们来的过程亦是很有秩序地来,所以,我觉得香港人都是包容,亦是理性的。所以,他们一向与内地来香港定居的人士都是和睦相处,反之,在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提供方面,我们多年来都很重怎样帮助这些新来港的人士早日融入社会,成为香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所以,我觉得基於过去这么多年,我们都是有这种内地人士透过单程证计划来香港定居,与其家人团聚,我并不担心会出现你刚才说的文化差异或有很大矛盾的状况。
记者:司长,有关人口老化,退保的问题,大家看完施政报告都感觉政府已否定了全民退保。可否说清楚未来的谘询是否不会有全民退保的原则?你是否想在你任内可以见到退保出炉?另外,第二个问题想问有关福利措施,大家也见到是小修小补,不是实际增加很多安老院舍或托儿的名额,纯粹是增加服务时间,可否说是因为今年政府不是有很多资源,亦觉得关爱基金做了很多扶贫,未来是否都是重点靠关爱基金去推行呢?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扩大输入外劳,今日有些分析说扩大输入外劳会增加建造商的毛利,但劳工界一直都批评会令工人的人工降低或是就业机会变差,如何化解劳工界的反对声音?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司长很客气,请我先答第二及第三条。第二条是有关福利,容许我说,「小修小补」是完全不正确的!为何呢?你要看看这届政府,我们上半场完全是以扶贫、安老、助弱、培幼,作为重点的工作。正如特首说,我们一开局,已经推出长者生活津贴,现时已经有42万名长者──占香港长者人数四成,正领取每月2,285元,这数目在二月一日开始──我们将来都会追溯,会加多105元,至2,390元;第二,我们也有低津(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明天会去财委会,我希望低津可以通过。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会惠及71万名基层市民,204 000个家庭,其中173 000名是小孩子,这是每年30亿元的承担,是经常性开支,只是这在立法会已足足拖延了七、八个月,这个大家也不想见到,我殷切期望明日下午可以通过,让我们可以全面展开工作,真的能惠及在职贫穷人士,这是香港一个旗舰的福利措施。近年,将长者生活津贴及低津加起来,是两个很重要的举措,我要强调,是这届政府在福利方面很重大的里程碑,因为受惠人数的确是多,并有扶贫效应,例如,长者生活津贴已令贫穷人口明显下降,特别是长者,少了相当多。另外,低津如果於明日通过,亦会纾缓贫穷情况,会大幅降低贫穷率。至於你说施政报告似乎没有提及,但其实很多事我们已经做了,亦陆续会加大力度去做。刚才说,例如在释放妇女劳动力方面,说的是有5 000个六岁以下的照顾名额会提供,另外也不要忘记,我们有个大型计划,即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有62个项目,42个社福机构,我们没有与公屋争地,我们是很静默地处理了土地不足的问题。这些处所在未来五至十年会陆续出现,可以大幅改善轮候时间,包括院舍方面、日间照顾方面、康复方面,当中共会有9 000个长者服务名额,其中7 000个是住宿,2 000个是日间护理;在复康方面,则会有8 000个名额,2 000个是住宿,6 000个是日间的培训、康复名额。去年年初,政府就此注资了100亿元,由公帑注入奖券基金,这也是一个很清晰的承诺。还有一连串的事我们在推动。在福利方面,包括残疾人士等一连串的工作,我们很多也已常规化:将关爱基金中,例如资助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租用氧气樽、购买消耗品等的援助项目,我们全都已常规化。所以如果全面地看,其实我们是一脉相承,今次的《施政报告》完全反映出我们其实有阶段性的成果。所以你说是「小修小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公道的评价。
第二,外劳方面,你用到「扩大」这字眼,其实有一点误解。我们所说的是(就「补充劳工计划」)增加灵活性。为什么会有这个优化计划?是因为发展局与业界商讨了很久,就商讨后反映出来的意见,发展局提议可否作进一步优化,因为现在)的优化计划是针对送交劳顾会(劳工顾问委员会)前的准备工夫,即在把未申请(外劳)进来之前的时间压缩──以前一般需时七个月、八个月也有,现在压缩后希望不多於六个月。最近批出的时间是四个半月,但这只是前期的时间掌握。外劳来港以后,因为建造业的特性,是一环扣一环的,例如若天气不好而不能开工或是物料未送到等等,也可以开不到工的,是环环相扣。所以他们提出可否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盘──说的全都是公营地盘,不是私人地盘,全是与基建有关,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关的──如果承建商亦同时提早申请,在A、B、C的工程计划,在清清楚楚经过四个星期的公开招聘(而确实未能在本港聘得所需人手),可容许他们灵活调配。这在人数上并无增加,所以大家要明白,并非扩大计划,而纯粹是灵活地优化,以有效、充分地利用劳动力。多谢。
政务司司长:就关於退休保障的提问。我可以讲,今年的《施政报告》一共有六段谈退休保障,草拟这六段的文字是非常小心,亦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社会上有很不相同的意见,是全民退休保障,抑或一个只是帮助有需要长者的退休保障。
我可以与大家分享在这六段里面,其实我们想带出几个信息。第一,就是政府认为探讨退休保障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一些长者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而事实上,民间的讨论,包括周永新教授团队的报告,不少的出发点都是以贫穷长者的情况为基础。我们自己最新的二○一三年香港贫穷情况的分析,都是告诉我们尽管政府有不少的现金政策的介入,但这些政策介入后,长者的贫穷率仍然是30.5%,涉及的总人数是285 000多人。换句话说,我们真的还有一个长者退休生活未能够足够保障的问题,是要由政府来处理。所以,今次第一个信息,就是特区政府、这一届政府尽管做了长者生活津贴,做了其他安老的服务,我们仍然有这个承担,仍然有这个诚意,希望再为未有足够生活保障的长者做多些事。
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尤其是这一届政府已经去到中期,我自己都颇强调,如果我们有一些政策的理念,我们必须讲清楚。我们不能够给人的感觉,就是政府没有看法的,政府完全由得它开放。所以,起码有两个政策的理念令到我们对於一个全民的退休保障有一些疑问和有一些保留。
这两个重要政策理念,一个就是福利政策的理念。行政长官差不多由二○一三年的《施政报告》开始,每一年都重复这个福利政策的理念,就是我们协助和鼓励青壮人士自力更生,我们的福利制度应该是用於一些有需要的人身上。这个就是第一个政策的理念。
第二个就是我们公共财政的理念。香港的成功是靠我们有一个自由经济,我们有一个低税率的社会,我们时常都希望把公营部门的规模不要让它随意扩大。所以,公帑的运用亦要非常小心,尤其是经过财政司司长委托的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去年发出一份报告,告诉我们,随人口的老化,即使在现在的福利制度或医疗制度不作任何改善,单单因为人口老龄化和通胀,我们的公共财政可能在十多年后都会出现一个结构性的财赤。
所以,这两个理念加起来,就令到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候如果要探讨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我们是否应该走全民(保障)那条路,抑或沿用我们的政策理念,把我们的公共资源投放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这个是第二个信息。
但第三个信息,就是尽管我刚才说了,我们有政策的理念,我们亦应该以长者,为长者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为出发点。但我们明白社会是希望看到有一个讨论,尤其是行政长官委托了扶贫委员会去进行稍后的公众谘询,虽然我和张局长分别是扶贫委员会的正、副主席,但我们都很尊重扶贫委员会的其他委员,而其他委员亦有不少长期都是争取全民退休保障。所以,我估计在今年下半年,我们进行公众谘询时,都是一个可以给市民就不同的方案去谘询。
但是,我们如果不是走全民(保障)这条路,有什么其他的具体方案,譬如我这两日都听到周永新教授都说,他说,如果真的不是走全民,都要告诉市民,究竟资产或者入息上限如何?哪些人会合资格,能够取得加强了的长者支援?所以,我相信在下半年的公众谘询,仍然是可以给市民讨论,是否真的大家会接受一个全民的退休保障?抑或按政府或扶贫委员会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其他方案去进行这个讨论。
我当然希望看到这个公众谘询并不是只聚焦在一是全民,一是没有,这种局面。因为,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争取到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更好的支援。为令到上述信息能够给予市民有更大的信心,所以今次行政长官请财政司司长预留这500亿元,让我们将来在经过公众谘询后出来的方案亦有一个财政上的承担。所以,目前来说,我们的做法,就是我们没有完全抹杀有全民退休保障,但是政府的确对於全民退休保障是有一个颇大的保留。
(请同时参阅记者会答问全文的英文部分。)
完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1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