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教育局副局长就「制订政策时需以『港人优先』为依归」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局副局长杨润雄今日(十二月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制订政策时需以『港人优先』为依归」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再次多谢各位议员就这议案和四项修正案所作的发言。

  正如我在上星期开场发言时指出,政府明白两地居民频繁交往所带来的影响。两地本是同根,多交往是自然不过,更为两地带来不少经济及其他好处,但两地居民都需要作出适应,以减低对大家生活的一些影响。

  在教育方面,有议员关注「双非婴儿」近年对学位的需求。在港出生的20万第二类儿童本身是香港人,虽然目前确实为本港的教育服务带来了一些短暂性的问题,但我们已采取具弹性的应对措施。我们明白部分本地家长的忧虑和关注,并继续会与学界保持联系,应对挑战。

  香港现时幼稚园教育由私人机构提供,特色是灵活多元,适应力强,能迅速回应家长的需求。在收生安排上,我们必须尊重家长按需要所作的选择,这一点钟树根议员上星期已提及,而幼稚园取录学生方面则属校本决定。我们知悉幼稚园普遍以「就近入学」的原则收生,尽量避免幼童上学时须舟车劳顿。教育局已落实改善措施,协助幼稚园完善收生程序,大家亦应该见到今年的排队情况已有所改善。

  小学方面,我们预期小一跨境学童对学位的需求将於二○一六/一七至二○一八/一九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一个稳定水平,故有关的小一学位需求情况属过渡性。

  我们在二○一五年度会继续执行为跨境学童提供的统一派位修订安排,「分流」跨境学童,纾缓跨境学童对个别校网的影响。

  不少议员讨论到专上院校招收非本地学生的政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必须广纳四方人才,确保我们的工作人口具备全球视野以及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优势。根据现行政策,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副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而言,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为核准教资会资助学生人数的20%。事实上,15,000个资助学士学位差不多完全收录了本地生。非本地学生主要是透过核准学额以外的超收机制获得取录,并未与本地学生直接竞争资助学位,他们也需付出较高的学费,以承担因为取录他们的额外开支,所以我不明白范国威议员为何会怀疑香港大部分的教育资源不是用於香港人身上。

  至於教资会资助研究院研教课程方面,我们正正希望提升本地研究工作的质素,所以才希望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现时教资会资助院校录取研究生的原则是以学业成绩和研究能力为基础,择优而取,而不会考虑学生的原居地。此举有助吸纳来自所有地区的顶尖人才来提升本港的研究水平,以及为院校的教学和知识传承作出贡献,从而确保有效运用公帑。事实上,现行的机制已提供了足够而平等的机会给予本地有能力及有兴趣的学生修读研究院研教课程,我们亦鼓励本地学生因应自己的兴趣去修读这些课程。

  部分议员亦对「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普教中」)提出了意见。事实上,学者们对於推行「普教中」的成效未有共识。研究显示,影响「普教中」成效的因素包括:教师流畅地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学校的语言环境,以及学生的社交圈子。故此,虽然在香港以外的大部分的华人社会已经是以普通话教授中文,我们的中、小学仍然可因应校本情况,采用粤语及/或普通话教学。而不论学校以普通话或粤语教授中国语文科,教育局都向学校提供相关的专业支援及培训,以强化中国语文科的教学成效。议员关心香港学生的福祉,所以在不同场合,包括在议会内,都就不同课程提出不同的意见,无论是「普教中」,抑或「通识科」,我在此重申,我们必定会从专业角度考虑各位议员的意见,并只会以学生的长远利益为依归。

  在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社会关注持续增长的旅客人数对民生影响。就此,特区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亦正积极增加香港的接待能力。行政长官在今年四月表示,特区政府正研究调控旅客人数增长和旅客结构的办法,并会在与中央政府和内地相关部门磋商后尽快公布结果。特区政府亦於六月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进行的工作会议中,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社会就「个人游」议题的各方面意见。在开征陆路旅客入境税方面,正如我们早前已多次表明,有关建议并不可行。旅游业界亦普遍反对有关建议,认为会打击旅游、零售及饮食等行业,影响深远。

  最后,少数族裔方面,教育局致力帮助非华语学生尽早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和学好中文。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教育局为中、小学提供「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照顾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第二语言」的需要,帮助他们衔接主流中文课堂。政府亦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大幅增加学校的额外拨款至每年约二亿元,协助学校推行「学习架构」和建构共融校园。民政事务总署(民政署)亦透过各区民政事务处的地区网络,以及非牟利机构和地区团体,为少数族裔提供支援服务。民政署已於今年下半年推出了四项措施,包括:(一)在葵青区设立一间新的少数族裔支援服务中心;(二)在所有少数族裔支援服务中心和分中心设立青少年专责小组,提供切合他们兴趣和需要的专设计划;(三)推行少数族裔青少年大使计划,藉此与他们接触,了解其需要和困难,并在有需要时安排转介;以及(四)民政署增聘熟悉少数族裔文化和语言的员工,以加强服务。

  主席,两地频密的交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势,更加对香港的经济及社会长远健康发展,发挥正面作用。我希望在交流的过程中,两地市民可以理解两地生活文化的差异,以积极、慎重及互谅互让的态度处理两地的事情,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特区政府会继续关注有关事项,并以香港社会和市民大众的整体利益为依归,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平衡对不同人士的影响,释除本地市民可能产生的疑虑。

  多谢主席。



2014年12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