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食物及生局局长高永文今日(八月二十日)到访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传染病中心后,在玛嘉烈医院与新闻界的谈话内容:
食物及生局局长:就香港防控伊波拉病毒病的安排,我们非常关注及担心。虽然今早有部分媒体报道,指西非的疫情好像有缓解迹象,但我相信这结论可能下得太早,因为一直以来,我们观察西非的伊波拉病毒病报告的数字,其实一直上升。在香港,我们认为任何防御伊波拉病毒病威胁的措施,也是不可以松懈的。今天早上,我有机会与保安局局长黎栋国到访香港国际机场,我们首先视察第一线的防御工作,去过入境事务处及香港海关的柜位,亦参观了港口生的设施,了解旅客入境的流程。现时,首先每位旅客入境时,我们仍然使用的一直没有停止使用的全身体温探测。任何旅客下机后,在到达中央通道但未到达入境柜前,一定会经过全身体温探测。相比十年前,这些全身体温探测仪器已更新。另外,亦有同事会使用手持体温探测机,尤其是针对戴帽旅客、小朋友,以及其他种类的旅客,他们对全身体温探测仪器的敏感度较低,我们会加强使用手持体温探测机,再探测一次。任何同事若发现一些旅客身体不适,首先会安排他们到港口生设施中进行评估。之后,旅客会到达入境柜。在柜,由於现时已采用电子化,所有的旅行证件或护照,我们已预设由西非四个受影响地区来港的旅客,会有警示,让在入境柜的同事知道该名旅客持有受影响地区的旅行证件。这类的旅客会立即被指示前往另一个入境处的柜,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估,然后向他们派发单张。该单张除了提示他们有关伊波拉病毒病的情况及病征外,后面亦有两个很重要的指示,通知他们若现在出现病征,会立即获安排到港口生设施,让港口生人员进行评估。若现时暂未出现病征,但到港后出现病征,应该立即前往医管局任何一个急症室,并且要把旅游史及接触史告知医护人员。在单张的语言方面,我们稍后会作出改善,因为我们知道西非国家的语言与这里不同,可能有些地方的语言是法文,我们正加紧进行一些翻译工作,稍后会向这些旅客提供有法文翻译的单张。
旅客经过入境处柜位及取回行李后,还需要经过海关。海关的同事受过训练,会留意任何旅客有否特殊的情况,若留意到任何特殊的情况,除海关恒常的其他执法范围外,如果认为可能是健康问题,亦会进行刚才我所描述的另一轮评估。总而言之,若有任何怀疑,最终有关旅客亦会被指示及安排到港口生人员那里接受评估。我们亦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同事均获提供适当的保护衣物,而生防护中心已经与各有关部门协调,进行了必须的训练工作,让执勤人员知道如何应用防护衣物。我们刚到访玛嘉烈医院的传染病中心,并前往急症室。因为玛嘉烈医院及其他医管局的急症室其实很可能成为接触疑似(伊波拉病毒病)病例的首站,所以我们视察了分流站,并於急症室视察了较早时我们所描述的一个安排,即如果有救护人员於救护过程中,已怀疑那是属於疑似伊波拉病毒病的病例,可能在救护车上已及早通知了相关急症室,而相关急症室的同事已做好准备,穿防护衣物的医护人员会前往指定的救护车停泊地点,上车进行初步评估。若有关病例评估为可能属於疑似伊波拉病毒病,便会马上转送到玛嘉烈医院。就这个安排,我刚才已於玛嘉烈医院的急症室视察了有关流程。我们最后亦为玛嘉烈医院的同事,特别是前线的同事,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过,我强调,医管局稍后会陆续为各医院联网的同事安排一些类似的、较为详细的座谈会,听取同事所担心的事宜。在现阶段,同事所担心的主要有几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手支援的问题,第二方面是防护装备的问题,第三方面是我早前提过的轮班安排。当然同事担心的还有其他方面,但起码就这三个范围,医管局也会就这数个很重要的、同事较为担心的问题,在中央及联网制订出比较详细的指引,例如同事担心人力资源的问题,我相信现阶段来说,整体医管局人手可说是紧张的,但面对一个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医管局已准备好在有需要时,在各联网间,或在某间医院内不同部门间,作适当的人手调配和补充。
在防护衣物方面,我们亦已向同事解释,医管局的总办事处传染病控制委员会会继续更深入地讨论各种防护衣物。大家也知道,每天从媒体中,可能看到其他地方有报道提到不同的防护衣物,我们的系统不容许,每天见到有不同的防护衣物出现,见到一种才考虑一种。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预先就如何使用不同种类的防护衣物,和在不同医护环境下,例如救护情况、急症室分流,甚至是传染病房,或深切治疗部等情况,防护衣物的标准为何,现在应该已经有标准和指引。若有需要再细致讨论有关指引,例如我早前曾提及的一些全身无缝防护衣物,肯定在现阶段,我们不认为那是一个在所有情况下均须应用的标准,但究竟有否一些情况是需要应用的,这点传染病控制委员会的专家会更深入讨论,务求让同事清楚知道,不用每当於媒体上看见某种衣物或新装置,(便怀疑)是否有需要,应该在医管局的层次一早已说好,让同事明白,大家看到(报道)时,也不用担心大家没有有关防护衣物,是否应该购买。
最后,同事亦担心编更的安排,医管局也会制订更详细的指引,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原则亦可能会不同。我们刚才讨论到,若疫情只是影响香港一段短时间,有关的策略可能是调派一些专门照顾传染病、受过高度训练的同事,集中处理所有个案,并作出适当安排,减轻他们担任其他方面的职务,以便集中处理传染病,其他同事受影响的机会可能不大。若疫情将持续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则便会完全不同,即使日常并非主力照顾传染病病人的同事,好像「沙士」的情况,其他专科的同事早晚也可能需要当值,需要接受安排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这些指引适宜预先准备妥当,与同事沟通,让大家有心理准备,届时需面对哪种情况。
生防护中心辖下的科学委员会昨日召开会议,提及一些新药物的问题,相信大家也非常关注。我觉得同一道理,我们不应每次听到有新药物,便立即关心究竟新药物成效如何。实际上,我们的专家应该会继续讨论。其实,现时在国际及文献上已报道,任何可能对预防及治疗伊波拉病毒病有效的药物,我们也应预先讨论相关的原则。有些原则,例如是属於预防性(的药物)或疫苗,我相信专家的看法可能是,若用作预防性质的药物或疫苗,全部也是未经过人类的临床测试,究竟应否使用,这是存疑的。至於有些药物,例如世界生组织(世)在较早前提及的ZMapp,是应用於确诊病例,特别是严重的确诊病例,若没有药物治疗,死亡率会较高。在这些情况下使用,世清楚指出,在医学道德伦理方面,应该没有大问题。至於余下的部分,我们的专家应制订较详细的指引,例如到哪个临床阶段才适合使用、如何与病人沟通,以及如何确保病人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等。
记者:(有关何时可完成制订指引)
食物及生局局长:在时间方面,我们也是争分夺秒,趁现在香港未有真正的确诊病例,我们应有足够时间制订这些指引,并与同事进行充分沟通,让大家也明白指引的内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我刚才也有提及,就是确保医管局不同的医院联网,也是使用相同一套的标准处理,这样同事便会较放心,不同医院或联网的做法不会不同。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