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就「优化新界西北铁路服务」议案的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今日(十二月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优化新界西北铁路服务」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刚才的辩论中,包括梁志祥议员,总共有二十三名议员发言,很多谢他们提出很多方面的意见。

  正如我在开场发言所述,政府十分重视铁路和其他公共交通与社区上不同地区发展的配合,贯彻以铁路作为客运系统骨干的政策,优化各区以至全港的交通网络。发展铁路运输,不但可以疏导大量人流,纾缓道路挤塞,减低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还可以释放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带动地区的发展和经济活动。当然,在这发展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想只是「益了」所谓的财团,我们应该从整个社会的效益来看。如果能够把铁路规划和土地发展妥善结合,更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为市民开拓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并促进香港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从刚才几位议员的发言当中,我听到几个信息。第一,香港不同的区域应该有全面而均衡的公共交通发展,不应只偏重市区,亦要重视新界各区的发展需要,尤其是随新发展区的推展,以及大型房屋项目的推行,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长。第二,大家都大抵上认同以铁路作为骨干的交通运输政策,但认为不应因为这样便漠视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亦不应「为建铁路而建铁路」,应该要重投资效益。第三,发展铁路不应「先发展,后铁路」,或者另一位议员所说的「先人口,后交通」。事实上目前政府的政策取向是同步规划,做好协同效应。第四点意见是,在以铁路作为骨干的布局下,港铁公司的营运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举足轻重,因此它的服务质素、票价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社会民生,有议员主张应该加强长途月票和转乘优惠。

  主席,自二○○○年公布《铁路发展策略2000》以来,我们积极扩展香港的铁路网络,先后完成了八个铁路项目。另外,我们亦正推展五个新铁路项目,预计在明年至二○二○年分期落成通车。但是,正如我在开场发言所强调,以铁路为骨干,不等於铁路垄断,我们也重视专营巴士的运输功能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辅助作用,力求达到一个具效率、平衡而有多元选择的公共交通系统。

  我们相信,发展铁路需要具备前瞻性的目光,并应吸纳社会各界及社区上的意见,集思广益。有见及此,我们去年展开了《铁路发展策略2000》检讨及修订的顾问研究,并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公众谘询,以作为制订二○二○年后长远铁路发展蓝图的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顾问公司仔细审视最新的规划数据和资料,因应香港各区的发展潜力和需要,以及人口增长的情况,分析本地长远的客运需求。

  铁路发展项目是以百亿元计,所以我们当然亦应该要考虑具体项目的社会经济和财务效益。政府的目标是於明年向社会人士交代铁路项目的未来路向,当中会包括梁志祥议员在原议案中提及的若干铁路方案,今天我是不会评论个别的项目,这个在明年我们会交代的。至於个别项目的技术细节,包括走线及融资模式,我们仍需在详细设计的阶段作进一步研究,届时有需要再次谘询社会。

  刚才陈婉娴议员的发言亦提醒我们,铁路发展项目是殊不简单,这不单是说在概念上决定要建一条铁路,具体的执行、走线所涉及对社区上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影响,我们都要很小心地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有时是会用超过我们预计的时间,所以很多时我们发展铁路项目,正如发展所有其他大型项目一样,都需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推动。

  另一方面有议员关注未来整体运输的发展方向,以至轻铁的作用。政府会在完成《铁路发展策略2000》检讨及修订研究后,因应各项大型交通基建的规划和落实情况,开展有关整体公共交通长远发展和布局的研究,当中会包括轻铁系统的检讨,以拟定未来的公共运输策略。

  在铁路服务方面,因应本会议员和社会上过去的意见,港铁公司自去年三月开始推出「用心听.用心做」计划,并已投放了10亿元推行一系列服务提升措施,以方便乘客。港铁公司於制定各路线的列车服务安排时,会尽量考虑不同区域的乘客,以及不同车站(乘客)的乘车模式及乘客量,务求令列车服务能切合乘客需要。港铁公司注意到,在繁忙时间,乘客在个别较繁忙的车站或需轮候超过一班车才能登上列车,所以会不时进行检讨及善用列车的资源,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以纾缓车厢内可能存在的挤塞情况。而运输署也会继续监察西铁线及轻铁的服务水平。长远而言,政府会继续研究是否需要发展新的铁路项目,以纾缓现时或潜在的樽颈路段,持续提升整个铁路网络的效益。

  主席,我再次感谢各位议员的议案、修正案和发言。他们就如何完善香港的铁路网络和提升港铁服务提供了很多很宝贵、不同角度的意见。政府会注视最新的社会发展,亦会经常提点港铁公司注意服务水平,因应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适时作出配套。

  多谢主席。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11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