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佽妞掔紞瀣偋閿燂拷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人口政策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答问全文
*****************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林郑月娥今日(十月二十四日)下午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保安局局长黎栋国、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和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专员(特别职务)聂德权举行人口政策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以下是记者会的答问全文:

记者:司长,想问其实刚才谘询文件都有提到,现时的生育率低,可能是关於市民担心负担重,其实亦有一个说法,有一些市民说会担心现时这么多「双非儿童」来港抢奶粉、抢学位等,你怎样去释除本港市民这些忧虑呢?即是怎样再做得会更足一点,即是政府有什么措施可以确保,不会等到很多人来排队抢奶粉、抢学位时才做事呢?另一方面,想问输入外劳方面,其实现时说补充劳工计划的数字比较低,这是否在这方面的补充劳工计划方面,输入外劳是有一个规范性,会不会将来要绕过劳顾会去输入外劳呢?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我答第一个问题,请张局长讲讲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首先为什么我选择在今日已经开宗明义讲三个课题。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不认为那些「双非」的儿童是我们解决香港人口的一个可行方案,所以我们不会再鼓励在香港两个父母都是内地人的内地孕妇在香港产子,所以行政长官都是非常决断地在他上任前,好像是之前,他已经讲了这个「零配额」的政策。所以实在亦看到二○一三年,截至现在,我们都只得,我想是几百个这样的个案,与过去几年看到的以万或是数万计,相差很远。所以,向本地的父母,我的说法,就是我们会严控「双非婴儿」的状况,让我们能够可以更准确地去规划香港自己的儿童或者学生需要的服务都是足够的。

  但第二个问题,你说的抢奶粉的问题,那个并不是一个直接与人口有关的,这个是我们在旅游方面,由於现时两地通关容易,很多人现时都有「一签多行」或是透过其他方法来,而他们由於香港的信誉好,亦希望可以在香港可以买货物,当然亦有某一程度上的所谓「走水货」的问题,这要靠我们在法律方面的执法打击;另一方面,亦是透过我们加强我们的接待能力。所以在土地开拓方面,尽管暂时大家好像聚焦都在房屋土地,其实不单是房屋土地,所有满足到香港的接待能力,提升到我们经济发展的土地,我们都会不停地开拓。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我想回应关於补充劳工计划的问题。我们在探讨那空间去考虑一个更加灵活有效的输入机制的过程中,出发点第一就是要强调确保本地工人的利益不受任何的损耗,这是最重要的第一点。第二,就是不会妨碍本地工人就业的机会,这亦很重要。但究竟路如何走,我们在这阶段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我们没有既定的立场。但出发点就是现在劳顾会(劳工顾问委员会)和劳工处亦有一个行了很长时间的机制,称为补充劳工计划。事实上,我们的出发点亦应该由那里作开始,我们没有意思一开始便绕过机制。是否可以优化?是否可以将机制更加灵活去回应诉求?这是我们现在的出发点。

记者:司长你好。有一条问题想问,你提到单程证方面,因为我们要根据《基本法》去办事,没办法收回审批权。但正正你提到有些超龄子女来香港,其实在计分制方面,我们其实是否有主导权?因为当中亦提到,亦要配合香港的需要,在计分制方面,是否可以加入一些譬如学历高,或符合香港劳动市场需求方面,当中的分数又可以调整一下,令到配合香港人口短缺或劳动力短缺方面的问题呢?即这方面的主动权其实我们是否都存在?即不是收回审批权,但我们的主动性当中是可以有多少?

  另外一个问题,在不适宜设人口上限部分,提到土地是否足够,当中提到一比较敏感的数字,就是谈到郊野公园的面积。其实是否这当中亦会探讨究竟除24%已发展土地之外,另外41.9%的郊野公园用地,是否可以会探讨一下,推算日后如果人口增长要用这些地时,都可能会染指到郊野公园?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我稍后请保安局局长详细谈谈第一个问题。但我的看法,就是单程证的问题,不是说一个我们是否收回的问题,因为,正如你都掌握,在《基本法》中已规定了。而事实上,即使审批权在我们,我觉得我们都是会大致上从一个家庭团聚的角度来做。因为其性质本身就是家庭团聚,它的性质不是用来补充劳工。不过,由於现时来家庭团聚的,很多都是劳动人口,而教育水平又高,我们认为如果掌握得好,能够在融入社会方面的协助提供得好,或许可以纾缓我们现时劳工的紧张。但实际上的运作,是我们有些什么意见可以反映去给内地政府知道,稍后黎局长可以谈谈。

  至於在土地方面,其实告诉你那幅图,我们未必需要打郊野公园主意。我们只发展24%,即还有76%。在76%当中,有41.9%是郊野公园,换句话说,还有30%是林林总总各类的地。所以,我觉得政府都没理由先难后易,当然是先易后难。应该先处理在新界的农地,或一些棕地,或是一些我们已经可以重建地域那方面,来满足我们香港土地的需求。

保安局局长:多谢司长,单程证的主要目的是家庭团聚,所以从来没有涉及考虑到需要来香港与家人团聚的申请人的教育背景。这跟其他地区的人士来香港作家庭团聚的那把尺根本是一样的,是没有分别的。譬如说,在甲国家的太太申请来港和先生团聚时,我们不会看她的教育程度,因为顾名思义是家庭团聚,两者之间我们不会拉上关系。这与输入专才或优才不同,那些是关於人才,人才方面自然是视乎他的工作经验,专门技能等等。家庭团聚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单程证,刚才司长也介绍过,有百分之四十九是夫妻团聚,而「打分制度」正正主要针对夫妻团聚,因为香港每年两地居民结婚的数目有百分之三十六,人数是不少的。究竟哪些人可以先来,哪些人可以迟来,这是我们过往需要面对和考虑的一个问题。当年内地相关的主管部门,引进这「打分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所有申请人都能够排队等候,大家就可知道夫妻分隔多久后,他的申请便获批准。这点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夫妻分隔的日子作为一个基础,每分隔一天就有0.1分,每年会公布一条分数线。这分数线是适用於内地各省市,是统一的。起初有两条分数线,因为起初广东省居民的申请人数很多,其他各省各地少一些,所以有两条分数线。当这制度上轨道后,就变成一条统一的分数线。现在的分数线是146.1分,即是说内地的申请人只需要得到这个分数,他当年的申请,经过核实双方关系等等的手续后,那一年就能够获批。这亦并不表示满了那个分数后,今年一定要申请,并不是这样。因为到明年你想申请时,已经超过了那个分数,所以仍然可以申请得到。这个「打分(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排出先后次序。现时来说,夫妻团聚的等候时间是四年,分隔四年就可以得到超过146.1分,四年后就可以拿到单程证来香港。

  第二大类别是与父母团聚,即港人在内地所生未满18岁的子女。正如刚才所说,如果以单程证的安排,与(港人)在其他国家及地区所生(未满)18岁希望来港作家庭团聚的子女比较,亦是同一要求。而且不单香港,其他外国国家所实施的家庭团聚政策,亦是以年龄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基本上(未满)18岁的子女,而父母均在港定居,他们亦可以获得足够的分数。

  有时候,小朋友亦不会这么快来港。因为我刚才指出,夫妻团聚需等候四年。当然,小朋友可以早些来港,但亦有一些家庭决定(小朋友)等待(妈妈)一起来港。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小朋友一直跟妈妈在内地,如果小朋友先来港,爸爸在香港会很辛苦。反之,如小朋友等待与妈妈一同来港,对家庭生活造成的打扰或转变会少很多。我们亦很想他们一起。这两组数字已占百分之九十八点几,剩下的数字是老少无依,譬如超过六十岁的内地居民,他在内地没有子女供养,而在香港有子女的话,他是可以申请。但是这类数字极少。所以,总括而言,我们看不到在单程证家庭来港团聚的整体大目标下,我们需要与内地相讨要求引入其他考虑因素。因为引入后,第一,会背离这目标;第二,这会使处理申请的程序变得繁复。譬如说,要计算学历,那又如何评估呢?这会变成一个繁复的东西,越繁复的制度可能会产生其他相应的东西。

  最后我想顺带一提,现时内地对於单程证审批的结果是很透明的。绝大部分的省市,申请人可以在网上看到申请的轮候情况。有些地方(省市)的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大堂,将原则上已批准了的申请人资料都全部放上大型的萤光幕,让所有市民可以监察,以达到他们审批和轮候(的程序)是公开的,透明的,是大家都可以知道的。他们已经采取很多措施,让所有申请人都清楚轮候时间或预计到轮候时间。当申请人自己计算到已有足够分数而未获批时,可以立即提出询问,了解申请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司长,有两个问题。想跟进「双非」方面,尽管很多香港人对「双非」这群小朋友都有一点恐惧,但他们已经是香港人,他们每一天面对的问题,就是他们要跨境上学,又或是与他们的父母分离,对他们的生理成长,心理各样都影响,但在这份报告书内看不到有一个很进取的方法去帮助这一群小朋友怎样融入香港,即是成为香港更优质的人口。我想问,早前委员会中有讨论过,说会不会可以有一个scheme吸引到他们内地的父母,如果他们的教育背景是好的话,可以吸引他们下来,又或者鼓励香港的办学机构去内地办学,让小朋友不用与父母分隔。想问这两个会不会都是一个你们会开放去讨论的proposal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想问在data collection方面,政府对於这一群「双非儿童」何时会来、何时会走、留多久、何时回来读书或是做些什么,都不是很掌握,以及在入境方面,即是那些专才来了香港后,有多少会真正留下,有多少已经走了,在早前问过都不太清楚,在data collection方面,政府会不会再加强?会怎样做呢?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我或者概括地讲讲,在今次做人口政策的工作,因为在督导委员会内都有一些人口的专家,所以他亦向我们提出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即是在数据方面的整理、掌握的情况如何。所以下一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是很乐意去探讨,在这方面如何能够让我们掌握更精准的数字。譬如现在你也知道我们有做人力资源的推算,manpower projections,但它未够精细,它只是以教育的水平来分野,但并不能够告诉我们,究竟在哪些经济的活动中需要哪一类的人才,所以我们自己都是主动提出,在这一方面是有改善的空间。

  在「双非」问题上,我们没有在委员会内认真讨论过你刚才讲的scheme,是没有讨论过的。但亦有个别委员提出,但很快我们都觉得这个是不适宜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如果说「双非婴儿」可不可以使到有一个特别的安排给他们的父母可以早日来香港,这恐怕又引来另一次的婴儿潮。更多人会选择冲关,或是冲急症室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来争取在香港诞下一个婴儿,所以这个我们觉得是有反效果,是不适宜做的。但是已经在香港出生的20万「双非婴儿」,他们是拥有香港的居留权,所以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所以目前你看到,在教育方面,稍后吴局长或者讲讲,亦是做了大量工夫。但困难就是这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如果你说今日估计「双非婴儿」入学,而我们去建学校,可能我们建好的时候,问题都已经过去了。所以怎样能够在这一段过渡期可以更好地处理「双非婴儿」的教育问题,而不影响香港居住的学生,他们上学的权利、上学的方便等,这是我们要作出很审慎的预早的规划,或者稍后教育局局长可以讲讲。

教育局局长:就刚才提到的三个问题,我逐一作出回应。第一,我们有没有帮助他们有一个融合的过程。我们经常和第一组和第二组别儿童的父母沟通,亦有很多研究提出,若每日往来有超过多少时间在交通方面,无论对健康和学能都有相当影响,这是我们经常和他们沟通的,所以他们在作出决定是否要跨境时,这是第一个考虑。第二个考虑是当他们决定要来港上学时,我们现在和学界,无论是幼稚园、小学或中学,都有很多安排。譬如在开学前两星期已经有特别班,亦有特别语言班,亦鼓励家校委员会合作,提供义务工作,亦有所谓师长和师姐的安排,希望尽快协助他们融合。很多义务工作机构亦有特别的计划,希望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在广东话掌握等方面达到能力提升。

  第二部分,在内地办学,我们现时的试验计划进行了几年,深圳两间港人子弟学校和四个港人子弟班正不断进行,我们仍在观察它们的优化和效能。虽然加起来有几百位(学生)正在上课,有六百多位,但回看过去几年,就算最近一年,回来香港参与中一派位的人数只是双位数,我们仍想了解他们的取向如何。

  第三部分,在资料搜集方面是困难的,我们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包括在几个调查中、在不同的医疗单位和其他单位内,甚至尽量直接接触第二类儿童的父母等,我们都有查询有关的资料,但他们实际提供和我们得到的,相对於我们原本的样本数是相差很远的。譬如我们找了一千个,可能只有一百个提供资料,所以我们要很小心处理有关的资料。既然在搜集资料方面是不理想的话,我们亦要尝试以不同形式去做,其中一个形式是看看过去一年实际来了多少,在那方面下功夫,基於事实情况而作出比较稳当的估算,以作处理,亦看到人数等安排,属过渡性时段,所以我们采用刚才司长所说严谨的处理方法。

保安局局长:刚才那位传媒朋友问到一些数字的问题,让我作两方面的补充。根据一般就业政策,即是除了内地以外其他国家的专才来港,这是一般就业政策,以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这主要是开发给内地居民来港的专才。今年八月底,从入境处数字看到,约有八万五千人在香港工作。其中三万二千人已在香港工作或居住了三年或以上。我们如何取得这些数字呢?因为他们初来到香港,我们不是让他们长期居留的。他们须要办理延期手续,所以我们有这方面的统计。当这些人通常连续在香港居住满七年后,他们依据法律可以申请成为永久性居民。举二○一二年为例,入境处收到三千一百个已核实的申请。如果他住满七年,拿到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后,我们便再没有其他数字,因为他们不需再申请延期。

  当然,所有外地或内地专才来香港,正如刚才司长所讲,我们都是面对三大问题:国际学校子女教育问题、空气问题和房屋问题。我们当然很希望既然这些专才来香港工作,就在香港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因为他们适应了本地的时候,不单是我们的一分子,亦为香港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想提及的第二组数字是非本地学生在本地大学毕业后,我们是有一个计划容许他们留在香港。截至今年八月,共有二万八千名这些毕业生,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或回港就业计划在香港工作,其中绝大部分,约百分之九十五,是内地的毕业生。同样,我给大家一个数字,在二○一二年,约有九百八十名毕业生,因为已在香港连续居住满七年而取得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即是说,我们从某方面可以看得到,有多少人取得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当然,你会说二万八千多个中只有九百多个数字很少,但大家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因为他们须要在香港住满七年,那个数字一定是大的。其后他们决定留低、住满后,当计划一路开展的时候,后面的数字起初看会是少的,那往后会是上升到什么阶段,当然我们要一直监察数字才能知道。

记者:司长你好。想问生育率的问题。其实可否讲多些,看看其他外国国家经验,提供直接的现金津贴方面,有没有数字说range可以由多少钱至多少钱?以及讲到税务优惠,即是税务方面,是否都是退税?抑或增加子女免税额?以及司长如何看现金资助去鼓励一些父母生育小朋友?估计成效有多大?因为香港养一个小朋友都很昂贵。你自己如何看?谢谢司长。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正如我刚才介绍时说,我们是采取开放态度。所以,我们说在外国采用过的措施,如果市民要提出来讨论,我们是可以一齐讨论。但同时间,亦在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基本上是两类的经验:一类就是它本身是一个较高税率、高福利的国家,例如北欧的国家,他们有很多的措施,措施或许不一定是鼓励生育,总之他们有很多福利的措施,是协助妇女生儿育女,譬如侍产假很长,譬如每一年会有假期给他们照顾子女或甚至与子女一起旅行,譬如在税务方面的优惠,或者在照顾小朋友方面的津贴等。但这都要沿本身的国家对於其整体公共财政,以及其福利的理念。

  去到另一类的经验,就当然最近就是我们时常都是比较新加坡,都是与我们有很接近的情况。你们会看到,它近年都有很多政策出台,无论在编配房屋,或在税务优惠,或给予直接津贴方面,我看过一下这方面数字,因为我最近都曾到新加坡考察,亦见过他们负责人口政策的高级同事,是相当优惠的。并不是把一些照顾幼儿津贴只给予一些基层,是去到中产或中上他们都可以取得这些津贴,但如果你记得有一张图表告诉我们,其实他们的出生率与我们没什么分别,所以我们要问,尤其在一个低税率的社会,一个要比较审慎理财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有效性。如果用了公帑出来都是无效的,我们就要反问自己,这是否一个最值得投放资源的地方。但有些可能是政策上的,譬如在政府自己内部的工作,或在私营机构方面聘用员工的策略,会否有一些更加可以支持到妇女就业呢?有一些譬如可以有兼职的成份,我觉得从这些政策方面,透过公营机构和私营机构共同探讨,可能比实在给予现金的津贴更加有效。因为无论我们怎样优厚,或许都不能够给予现金是可以满足到去供养一名子女的水平。

记者:司长,有没有评估过香港承受人口上限的能力?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所以我说,暂时我们根本还未去到这个阶段,因为我们的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这么低,现时其实要处理一个人口极速老化,要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来希望可以减慢人口老化和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去满足香港的需求。如果你看我们的人口的推算,我们都是相当保守的,因为实际过往一段很长的时间亦不能给我们有一些数据,认为香港的人口会突然间增加得很快。所以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不需要设上限,亦不需要说我们只能够人口方面增长到什么水平就应付不到。

(请同时参阅答问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2时59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