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政务司司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三节)辩论致辞(只有中文)
******************************

  以下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今日(二月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三节:扶贫、福利、人口政策、教育及人力事务)辩论的致辞全文∶

主席、各位议员:

  早晨。很多谢昨日在这一节发言的超过三十位议员,大家对扶贫、福利、人口政策、教育及人力事务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当然少不免也有些批评。稍后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和教育局局长会作一些具体回应,我们会好好总结,以便加强施政成效。

  《施政报告》的第四章是「关怀社会 家是香港」。香港的社会整体是富裕的,但我和各位一样,都是深深明白生活有困难的人仍然不少。正如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指出,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模式,我们不能够采用高税率来支持福利政策,但我们会坚持要关怀社会的政策理念,会用公共资源照顾不能自助的人士,并致力为社会上有能力工作的弱势社群提供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的机会,以彰显社会公义,履行政府应有责任。扶贫不单是社会福利的议题,亦是一个社会公义的议题,梁耀忠议员亦解读了行政长官认为扶贫也是一个政治的议题。对我来说,由於公众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我认为扶贫的工作亦是本届政府一个有效管治的议题。

  我想趁今日辩论的机会,向大家简单汇报,在建设好香港这个家的两个范畴,亦即推行扶贫的工作和制定本港的人口政策。

  大家都知道,扶贫工作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亦由於行政长官认为扶贫工作是刻不容缓,所以在本届政府成立之初,行政长官便抱应民为需、急民所急的施政作风,要求我们将扶贫的工作尽快开展,例如我们在七月中已经公布会推出「长者生活津贴」,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每月2,200元的补贴,我很高兴这计划已经到位,昨天社会福利署署长已经公布了「长者生活津贴」的申请细节,在四月份就能够将津贴交到有需要的老人家手上。大家可以留意得到,「长者生活津贴」是一个重大的扶贫措施,它不是好像潘兆平议员认为我们不应该做太多的小恩小惠,应该从政策入手。这个「长者生活津贴」的措施,政府将会动用超过60亿元的经常性开支。另一个扶贫的措施亦在上任之初已经推行了,就是优化「就业交通交通津贴」。所以有了这些扶贫工作在前,对於汤家骅议员认为在这份《施政报告》对扶贫工作并不重视,甚至出现他形容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批评,似乎有欠公允。但我们明白社会的期望,是希望我们更加有效、亦较为彻底去推动扶贫的工作,为此,我们已在月前重设扶贫委员会,全面检视贫穷的成因,及制定和推行有关政策和措施,改善民生。我很高兴重设扶贫委员会的举措受到本会各位议员所欢迎。

  扶贫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制定扶贫政策,所以事实上制定政策需要深思熟虑,亦需要时间。但我们同时明白需要推展相关的支援项目,我们现时的工作首先要检讨现行扶贫政策的成效和制定新政策,力求达致防贫、扶贫、预防和减少社会孤立情况,及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各专责小组的工作将全方位协助扶贫。关爱基金和社会创新及企业发展基金小组具备财政能力,可按需要即时推出支援项目或有助扶贫工作的先导计划,以实践引证某类政府介入是否到位和有效,为日后政策的改变提供更充分的理据。特别需要社群专责小组会集中研究个别社群,如残疾人士、少数族裔、单亲父母和新来港人士等的需要;教育、就业和培训专责小组将致力加强年轻一代的工作能力,藉此提升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一点张华峰关注年青人的在职贫穷,我是深表认同的;而社会参与专责小组将推动官商民跨界合作,以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扶贫委员会和六个专责小组在上星期六举行了集思会,有近60位成员,包括几位本会兼任扶贫委员会成员的立法会议员亦有出席,商讨未来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扶贫措施。我相信结合大家的力量,配合行政长官承诺把公共资助用在不能自助人士身上,我们一定能为扶贫这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做出成绩。

  扶贫委员会其中一项具突破性的工作,就是要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订立「贫穷线」。这一点亦得到各位发言的议员的支持。

  专责处理「贫穷线」问题的社会保障及退休保障专责小组已在今个星期一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专责小组成员包括多位专家学者、立法会议员及曾经做过「贫穷线」研究的乐施会和社会服务联会。政府会以高透明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制订 「贫穷线」,所以何俊仁议员担忧我们会在整理数字时刻意压低贫穷的人口,这一点的担忧是过虑的。

  专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采纳相对贫穷概念制订「贫穷线」,并倾向以家庭入息中位数的一半制订一条贫穷主线。当然,以此方法简单划线,有它的局限,例如纯以住户收入为标准,未能计入资产;又例如统计上将永远有一部分人士被界定为贫穷等等。而正因为这些局限,专责小组成员亦普遍认同, 「贫穷线」不能与设有资产审查的各种社会福利计划的申请资格直接挂恥。换句话说,「贫穷线」的订立并不表示当局应该为所有收入低於「贫穷线」的个人或家庭自动提供补贴;反过来说,某些组群即使住户收入稍高於「贫穷线」亦会因他们的特别需要而获得政府提供的补助。

  作了上述解释后,我有责任说明特区政府在制订「贫穷线」究竟有什么意义和用途呢?这个只计算收入的「贫穷线」胜在简单易明,既合乎国际主流做法,亦是有力的工具,去量度贫穷人口,识别、锁定不同的群组,进行持续监察。它不单能让公众进一步了解香港的贫穷情况,更重要的是,有了「贫穷线」,我们便能比较各扶贫政策推行前后的贫穷数据,具体分析政策成效,有助回顾、检讨及制定政策。政府才能更到位去帮助「贫穷线」下有需要的人士,而有限的公共资源亦可以用得其所。这亦是我们把订定「贫穷线」放在扶贫委员会须优先处理的工作的原因。

  下一步,政府部门会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贫穷线」下的住户的社会、经济、住屋等特征,让我们更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措施。以目前的工作进度,只要各委员同心同德,求同存异,我们应该可以在今年内制订「贫穷线」。我们亦会尽快展开去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希望这一点能够早日可以有政策出台。

  我刚才说了,由於制定政策需时,我们必需有能力去推出一些即时的纾缓项目,关爱基金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关爱基金自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18个援助项目。随支援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租用辅助呼吸医疗仪器这项目在昨天实施外,所有18个项目已落实推行,并成功识别和接触未能完全受惠於现有社会安全网或政府短期纾困措施的群组,包括儿童、长者、残疾人士、病人、新来港人士和少数族裔等,以提供即时支援,至今已有10多万人/住户受惠。过去基金持续就项目进行检讨和评估工作,显示各个项目的成效不一,正正发挥其先导作用,让政府汲取实证经验和搜集数据,以修订或延续推行个别项目,或将已确定为切实到位的措施纳入恒常资助内。

  基金自年初纳入扶贫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会继续谘询社会意见,并为此举行两场公开谘询活动,继续设计援助项目和试验计划,在政府完善和完成制定政策措施之前,发挥先导作用,补漏拾遗,为弱势社群及基层家庭提供即时的援助。如基金透过「为居住环境恶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贴」项目的识别机制,有效接触到俗称的「N无人士」,有助我们日后作出更全面的扶贫安排。项目申请期至四月初完结,至今已接到17 000多份申请。有见及此,我们已经调升了项目的预算,由原本9,100多万元增至1亿7,000多万元。基金亦陆续向合资格的申请者按住孅人数发放3,000至8,000元的一次过津贴,目前我们已经向超过10 200个合资格的申请(接近24 000人)发放津贴。

  人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所以人口政策对香港至为重要。在《施政报告》里面是墨不多,但讲到的地方是属於《施政报告》一个愿景的层次。行政长官表明我们有需要提升人口的质素和竞争力,惟有这样才能将香港发展成一个知识型的社会。要建设未来,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究竟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从挑战中寻找机遇。

  未来三十年,居住在香港65岁及以上的长者将由二○一一年的94万人,上升至二○四一年的256万人。何秀兰议员和梁耀忠议员可能对於我们的人口推算工作未必完全掌握,事实上,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这些推算的工作,以当时最新的数据和情况做出这些推算的工作。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已是不争事实。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估算,本地出生率维持在极低水平,现在每七名香港人平均有一位长者;到二○四一年,每三人就有一位长者。香港整体劳动人口参与率将持续下降,劳动人口预计在二○一八年后开始下跌,这趋势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这个人口结构现象的转变,将会为香港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劳动人口的下降意味更少人会被纳入税网中,现时只有140万打工仔须缴纳薪俸税,这税基会进一步收窄,税收会减少。但另一方面人口老化会增加整体社会对福利、医疗等服务的支出,这将为公共财政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在未来五年至为关键。

  我们的人口政策理念,是要优先发展香港本地人的潜能和需要,人尽其才,让更多青年、妇女和较年长的市民能投入劳动市场,以增加本地的劳动力,并接纳外来人口以补充劳动力和专才不足。对新来港工作或定居人士,不论族群,必须协助他们融入社会,共同建设香港这大家庭。

  由我担任主席的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已重组,邀请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加入出谋献策。我们在一月十八日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开始厘定日后的工作计划。总括而言,新的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将从多个范畴深入探讨,共谋对策和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在适当时候会征询公众意见,并贯彻执行。

  在这节讨论中,各位议员发表了有关人口政策的意见,亦给我们非常好的参考。主席,我相信具有远见和计划周详的人口政策和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不断完善和与时并进的政策及措施推进下,一定能为市民大众提供有质素的生活环境。而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大众的各个阶层紧密合作,在促进社群共融的大前提下,动员和凝聚建设社会的力量,应民所需,推动社会发展。

  主席,我谨此陈辞,请议员支持行政长官二○一三年《施政报告》。



2013年2月1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3时1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