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今日(十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促请政府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及要求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先生下台」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就各位议员的发言,我在此作一些重点回应。
绝非漠视民意
有议员认为政府在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时,漠视民意,在此我不敢苟同。事实上,在整个「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草拟和颁布后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积极聆听社会各界及教育界各方面的意见。指引谘询期从二○一一年五月开始,在整个四个月听取了很多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科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推行时间、学习评估、支援配套等方面的意见。在4个月的谘询期,专责委员会取得的意见,来自8场课程谘询会,超过1 500人次出席,并从不同渠道,包括焦点小组会议、全港学校问卷、其他机构主办的谘询活动、电邮、传真、信函等,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谘询稿的意见,共接获约1 000份意见书。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也召开特别会议,就拟稿的课程指引举行了两天的特别的公听会,超过60位人士与团体出席了公听会。而专责委员会经过9次会议的反覆仔细讨论,亦对草拟指引作了大幅度的修订,在此我想举一个例子,刚才议员提到,有一些学校的研究,发现百分之四十、五十的学校都反对在二○一一/一二年推行这科,就是如此,当时意见讨论的内涵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不应在一年后立即推行。因此,在草拟书的最后定稿要求三年推展期,由於中学要面对新高中的挑战,所以中学延迟一年才开展,原本的背景是这样的。
我在七月上任后,亦多次与办学团体、校长、学生、家长和其他持分者会面,尽量尝试主动了解他们对此科的意见和忧虑。事实上,就学生方面,我记得的话,由七月一日至十五日的两个星期,我与学生团体共有5次接触,包括一次在电台上的公开讨论,我都有做到,这是重要的。从去年五月至今年十月八日,政府已在不同时段,就此科作出多方面的调整。
大家记得在七月一日后,报章显示一本坊间的手册,引起了很大动荡,政府在七月二十九日决定成立一个特别的委员会,希望尽量主动搜集不同人士的意见,在八月八日至十月八日两个月内采用了很多新的谘询途径,而在九月八日了解到情况,所以九月八日整个团队决定政府宣布作出重大的修订。以胡红玉为主席的委员会经过6次的会议,在三十多日内作出很多讨论,接纳在九月八日各方面的修订,而政府亦即时接纳有关的建议。
是否撤科
有议员建议政府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政府认为,在办学团体和学校专业自决的原则下,政府既不再规定办学团体和学校何时开设或如何开设和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而政府和社会人士亦不应、不会和不必禁止或阻碍办学团体和学校自决开科。事实上,这是根据很多团体和学校的反映,不撤科亦是主流意见。因此,「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无需撤回。
落实经修订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政策
有些议员仍担心政府会用种种方法,强行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及二○一二年四月颁布的指引。请议员和社会人士放心,教育局会尽心尽力落实於二○一二年九月八日修改的政策,和「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有关正式搁置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的建议。换句话说,我们会在尊重办学团体及学校的专业自主权和空间下,让办学团体及学校依据其办学理念和方针、学校准备情况及专业判断,自行决定如何处理有关德育及国民教育的事宜。至於被搁置的指引和课程,教育局不会要求学校使用该课程指引,亦不会以该指引作为视学的依据,同时,政府不会进一步检讨或修订该指引。学校可自由采纳其在专业判断下认为合适的教学指引和相关教材,政府不再作规定,也不再就这方面作出任何规定性或官方的指引。
香港学校的历史教育
刚才提到很多关於历史教育这方面,我想再强调,历史教育是香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广阔而均衡的学校课程提供,让所有学生培养历史观、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有证有据,让学生鉴古知今,传承香港中、西文化的特色,帮助学生建构国民与世界公民的身分,培养价值观如民主、自由等,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回归后,历史教育得以加强,而不是倒退。现时450间中学的初中学生,皆有修读中国历史,课程涵盖近代史,学习的课时方面,是超过其他国家的平均值。高中方面,两门历史科仍属选修科,地位没有转变。
在推行历史教育方面,学校大体上已经提供全面历史教育,仍以中史、世界史分科为主流。一些学校按校本情况,发展出多元的课程模式,例如将两科历史的课题,按时间先后次序连系起来,以同一科目施教,不再划分两科历史;或按不同主题组织和贯串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题,用综合课程模式施教。新高中课程的实施,亦打破了文、理分流,两史的选择,并不限於文科生。我们会继续推动两科历史在教学上的改进,按需要检讨和更新两科历史的课程,使学生能藉全面的历史教育,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历史观、建构国民与世界公民的身分。
公民教育
在公民教育方面,我想指出,在现有的香港学校课程,已包含公民教育的学习元素。普世价值及刚才提到核心价值的认识及厘清,包括:和平、仁爱、公义、自由、民主、人权、责任感、尊重他人等都已包含在学校课程。正如我在开场发言所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思考,懂得作出理性的决策,都是香港推行公民教育及国民教育的共同目标,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帮助学生懂得从多角度思考,并能作出合情、合理、独立、客观的分析及判断。这些价值观、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的培养,无论国民教育或公民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刚才亦有提及评估这方面的问题,我再作一些补充,我知大家都很熟悉。大家谈及其中一个工具,英文是APASO,是国际教育研究合作机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经谘询香港教育学院一位很资深的教授而采用的一个工具、一个国际的研究。其中有部分内容由学校自行参考选用,但教育局的立场并不鼓励学校记名,亦不鼓励学校强迫性推行,只是作为学习、反思的部分,由学校老师决定是否采用,所以是不会存在评估、测试而有后果这个大前提。我想再指出,在整个课程,人们都担心有强迫性,在谘询过程我们亦都了解,所以这一科不设考试,这是另一个因为有谘询而作出的决定。
在新修订的政策下,学校可继续因应学校与学生的需要,推行公民教育,培育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无论学校以任何方式推展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学校仍然可以灵活运用教育局於二○一二年八月向学校发放的「德育及国民教育支援津贴」(即53万元)。刚才提及这53万元如何运用,很多办学团体都会重新检视用途,但教育局在九月二十七日已发出通函给所有学校,就委员会的决定提示这53万元仍然可以用於德育、国民及公民教育或相关教育,而最后用完后,会有学校审核的程序,在教育局来说是公帑审核程序的要求,其他的并不需要做。
反思
最后,议员对我个人在处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上的种种意见和批评,我很感激大家,我会虚心聆听。对议员的批评、支持和谅解,我真的衷心感谢。我与教育局的同事会反思这几个月来各方面的发展,并会汲取经验,将来在处理敏感或具争议性的议题时,我们会尽早把沟通面更广泛地扩阔至教育和非教育界别的平台。无论我们认为建议的政策有多好,都不可以「我全知晓」的态度来处理。政府的施政和管治,应建基於广听民意,能适切地制定合乎当时时空的政策。有些事在未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推行,真的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平息争拗和继续让争拗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两个抉择之间,政府选择了前者。对我个人而言,亦需要深切反省今次这方面的工作。
总结
正如「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所言,德育、国民和公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全人发展应包括对国家的认识、国民身分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多元包容的核心价值的认知。因此,学生接受德育、国民和公民教育是理所当然的。我呼吁社会各界尊重办学团体和学校的专业决定,亦对老师的专业有信心,让它们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全人发展。我也特别借此机会对胡红玉女士及「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的成员表示衷心谢意。
我再一次感谢各位发言的议员,为德育及国民教育提出宝贵的意见。由於原议案和各修正案均有与事实未必全部相符的指控,我希望议员予以反对。
多谢主席。
完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2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