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五题:香港中医药业发展
**************

  以下为今日(三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何钟泰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徖生局局长周一岳的答覆:

问题:

  有业界人士指出,近年市民对中医诊治服务的需求殷切。政府也表示要推动中医中药业的发展,促使香港成为中医中药业走向国际化的平台。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除了将会在南区、九龙城区、油尖旺区及离岛区增设公营中医诊所外,有关当局会否考虑进一步增加公营中医诊所的数目,以及将服务扩展到其他地区;

(二)是否知悉现时设有中医部的本港公立医院的名称;有关当局会否在本港设立中医医院,为中医课程提供临床培训机会;及

(三)除在二○一○至二○一一年《施政报告》第80段提及与中成药有关的内容外,政府在推动中医中药业的发展上,是否有更具体的计划?

答覆:

主席:

(一)政府承诺开设共18间公营中医诊所,与非政府机构和本地三间大学的中医药学院合作,促进以「循证医学」为本的中医药发展,以及为本地中医药学位课程的毕业生提供培训机会。我们计划在每区设立一间中医诊所,至今共开设了14间,分别位於中西区、湾仔区、东区、观塘区、黄大仙区、深水桋区、荃湾区、大埔区、西贡区、元朗区、屯门区、葵青区、北区及沙田区。此外,我们亦已在南区及九龙城区落实选址,并计划在本年内完成及启用该两区公营中医诊所,为市民提供服务。至於余下的油尖旺区及离岛区,我们会继续在区内物色合适的选址,务求落实在18区开设公营中医诊所的计划。

(二)我们希望透过加强中、西医的沟通,综合两个医疗体系对特定病种的治疗优势,并以循证中医学为基础,於公营医疗系统开展中西医结合项目。虽然本港公营医院目前并没有设有中医部,但已有20多间公营医院提供三种模式中西医结合服务,涵盖痛症、中风/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癌症、纾缓治疗,糖尿病、情绪病及妇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疾病等。试行模式包括「中西医相互转介服务」、「协订医疗方案服务」及「个案管理服务」。此外,广华医院亦研究在重建计划中建立中医大楼,提供更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服务。

  在临床培训方面,目前三所本地大学,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均设有中医诊所,为学生提供培训。三所大学亦会安排学生到内地汲取相关经验。另外,医院管理局除为毕业生安排三年培训外,辖下的中医教研中心及医院亦为学生及毕业生提供临床见习或实习,增加临床培训机会。

  政府现时暂无计划设立公营中医院。至於有兴趣设立私营中医院的团体,政府欢迎他们向政府提出详细建议以供考虑。

(三)为保障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确保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水平,以推动香港中医药业发展,政府在一九九九年订定《中医药条例》并获得立法会通过。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以实施条例各项规管条文,并以「循证医学」概念发展中医药业,帮助香港中医药业迈向国际化。除了二○一○至二○一一年施政报告所提及的内容外,政府会继续透过落实法例条文、制订中医药标准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为中医药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落实法例条文对增加市民对中医药的信心,促进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尤为重要。其中,有赖业界的普遍支持及配合,有关中成药必须注册的法例条文已於二○一○年十二月三日实施。另外,中成药必须附有符合订明规定的标签及说明书亦会於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起实施。届时,整个中医药规管法例将会更全面及巩固,进一步保障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

  而在制订中医药标准方面,订立中药材安全及品质参考标准有助改进中成药的原料,加强公众对中药的信心;同时亦可深化中药研究的基础,与国际规定的要求接轨,从而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并促进中药材的贸易。徖生署在二○○二年开展了「香港中药材标准」(简称「港标」)的研究计划,目的是为一些常用中药材制订安全性及品质方面的标准。「港标」的科研工作得到了本地六间大学支持,首阶段的60种中药材标准已经公布,而整个计划将涵盖约200种中药材,预计於二○一二年完成。「港标」并设有国际专家委员会,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认同和接受,使香港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平台。

  除此以外,政府亦积极为世界徖生组织(世徖)就有关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援,包括传统医药国际分类及制定未来十年传统医药策略。此外,徖生署将於今年三月再与世徖协办另一次传统医药国际分类会议。透过世徖,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网络,与其他地区建立中医药事故通报机制,深化了信息交流及草药规管合作。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