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署理政务司司长孙明扬今日(四月二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破除财阀垄断、促进社会和谐」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我衷心感谢各位议员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下我会就这项议案和修正案的具体内容作出回应。关於香港现时面临的挑战,我会从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方面去分析,并且解释特区政府应对的政策和一系列应对措施。在展开论述之前,我希望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这一个简单的说法去概括形容特区政府的施政方针。
发展经济
我首先要讲发展经济。简单来说,香港必须走高增值知识型经济之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即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旅游──支撑了本地生产总值的60%。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和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我们一定要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去强化四大产业的竞争力,协助业界提升附加值,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在巩固四大传统产业之余,我们也认识到,这些产业正逐步进入成熟期,对它们过度依赖将会令香港经济过於集中,令抵御风险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因此,必须开拓新的增长点,去充分发挥香港的发展潜力,令经济更加多元化,藉此减轻和对冲外围不利因素对本地经济的冲击。过去两年,我们倡议积极推动教育、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创新科技、文化创意六项优势产业。目前,在土地供应、人才培训、制订标准、政府采购、?加资源调配等方面,我们正陆续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和协助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协同四大传统产业的经济动力,以符合策略和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香港的长远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内地市场这个强大后盾。我们大力推动粤港合作,积极争取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就是要继续发挥香港对国家发展的独特作用,为香港企业的货物和服务开拓更广阔的腹地。就此,行政长官於本月初和广东省省长华华在北京签订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为粤港合作创造新的空间。我期望各界能够好好把握这个重要契机,为香港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支持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利於它们发展的营商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对不少困难。为协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我们率先在2008年11月加强常设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包括提高运用信贷保证额的弹性及延长信贷保证期等措施。同年12月,我们再推出1,000亿元的「特别信贷保证计划」。现时,该计划为合资格企业提供八成的信贷担保,已批出的申请超过3万宗,涉及的贷款超过740亿元,受惠企业雇用人数超过30万。政府刚宣布最后一次延长「特别信贷保证计划」的申请期六个月至今年十二月底,我们的目标是协助业界在经济复苏的初期能整固业务。这些措施成功协助企业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维护自由竞争是香港经济赖以成功的基石。政府一直致力推动市场的竞争及确保优良营商手法,让企业进行公平及健康的竞争,以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自由贸易,令自由市场的力量可以充分发挥。
政府将引入跨行业竞争法,透过打击各行各业可能出现的反竞争行为,确保市场力量自由运作,创造公平和具竞争力的营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选择。
我们正积极草拟有关的法例,尽力在本立法年度内向立法会提交草案。
改善民生
主席,发展经济是手段,改善民生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香港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可以为有实力、肯努力的人士提供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就可以更充分创造条件,扶助弱势社群。
香港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业相对集中,职位的知识含量、技术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因而产生的收入差距自然比较大。此外,香港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人口持续高龄化和小家庭化,亦会导致收入较低的家庭数目上升。
随本港持续向知识型经济转型,对高学历、高技术的专业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创造了很多高薪职位,因而进一步拉阔了不同阶层劳工收入的差距。这是迈向高增值知识型经济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国际上许多主要经济体系也面对同样的趋势。
香港一直奉行低税率、低公共开支的政策,社会上普遍不赞成作出根本的改变。要仿效西方已发展经济体系进一步以更高税收、更高福利的方式进行财富再分配,恐怕短期内难以取得广泛共识。所以,政府多年来均透过税务政策,以及在教育、医疗及房屋等范畴提供大幅资助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利益转移,减低收入差距。
我们会继续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贫穷问题,通过多管齐下的政策和支援服务,协助基层人士。
政府透过综援计划,以及我刚才提到,在教育、医疗及房屋等范畴提供大幅资助的服务,确保弱势社群和低收入人士能够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2010-11财政年度,政府在社会福利(包括综援及公共福利金)、教育、医疗生、房屋四个主要政策组别的经常公共开支预计高达1,392亿元,占总经常公共开支57.2%。
事实上,香港的贫穷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前持续改善。如果以入息定义贫穷,收入低於平均综援金额的人数及清贫长者的数目,由2003年约103万,逐渐下降至2008年的715,000人。而这些贫穷人士当中,不少已是综援受助人,或享用政府提供的资助房屋、教育和医疗服务。
统计处的数据亦显示,经济持续增长,本地低收入人士的收入亦有所改善。全职雇员的就业收入中最低三个「十等份」组别的平均就业收入,於2004年至2009年五年间,纵使经历了2009年的经济衰退,以实质计算仍分别录得9.7%、5.1%和1.7%的增幅。
因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自2008年起先后推出一系列推动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纾困措施,再加上今次财政预算案的一次性纾缓措施,我们已动用了接近1,100亿元。这些措施对纾解民困和协助有需要人士,具有一定成效。
促进社会流动
我们通过多项计划,提供更多培训及再培训的机会,以提升?动人口的竞争?和技能。政府亦大力投资教育和儿童发展,促进社会?动,减少跨代贫穷。其中,以教育去提升人力资源质素是治本之策。特别是香港要发展知识型经济,要促进社会流动,就必须以充实知识、发挥创意和勤奋拼搏作为基础。
政府自2000年年初开始,在小学及初中推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及抱持正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全人发展及终身学习的理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由去年9月开始,推行新高中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而均衡的课程,帮助发掘同学的不同潜力,令青少年可以因应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拣选往后要走的道路。此外,我们透过各项支援计划,令低收入家庭子女也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及保障他们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失去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我们透过优化教育,让年青人可以把握知识型经济所提供的机遇,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向上流动。
推进民主
现在我想谈谈推进民主。特区政府和市民同坐一条船,我们希望,也会尽最大的努力,达致普及、平等的两个普选。
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作出《决定》订下普选时间表,香港可於2017及2020年普选行政长官及立法会,这是合宪合法,亦是一个庄严、明确和实在的决定,为香港的民主发展奠下稳固的基础,亦被香港社会广泛接受。
现届特区政府的目标,就是要在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框架下,提升2012年两个选举办法的民主成分,以踏实的步伐,为落实最终普选铺路。
经过三个月的公众谘询期,特区政府在充分考虑了市民、社会各界及立法会在谘询期间提出的意见后,制订了一套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建议方案。
这套建议方案,能够为2012年两个选举办法注入新的民主元素:
(1)我们建议只由民选区议员参与选举委员会及立法会区议会议席的互选,以回应在2005年部分立法会议员否决方案时所提出的诉求,并进一步提升选举的民主成分。
(2)我们恪守不增加「传统」功能界别的原则。2012年立法会将有41个,即接近六成议席由直接或间接地区选举产生。
(3)我们建议民选区议员以「比例代表制」互选产生六个区议会功能界别议席,议席分配会较为公平,大小党派和独立候选人都有机会获选。
此外,特区政府承诺将在立法会通过2012年两个产生办法建议方案后,尽早在本地立法层面就取消区议会委任制度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供市民和立法会考虑。
在人大常委会《决定》的框架下,我们已争取最大的空间提升2012年两个选举的民主成分,为落实普选铺路。我们相信,这个建议方案是最有机会得到多数市民、立法会、行政长官和中央接受,令2012年香港政制能向前发展,不再原地踏步。我们会继续本开放和求同存异的态度,继续与不同党派和社会各界沟通,积极争取市民和立法会支持这套建议方案。
有关刘慧卿议员提出的修订,促请政府落实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真普选,我再一次强调,人大常委会2007年《决定》所订明的普选时间表是严肃、有宪制和法律效力的。
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两星期前公开表明,普选时间表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是无庸置疑。普选的绿灯已开,只要香港内部能就普选模式达成共识,走完「五部曲」便能落实普选。
而特区政府亦清楚表明了将来实行的普选模式,必须符合《基本法》普及和平等的原则。
事实上,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已表明,2017年实行普选时,行政长官应由全部合资格选民,即一人一票选出。而在2017年之前的适当时间,特区政府所提出的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将包括:按《基本法》参照「选举委员会」组成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照民主程序提名产生若干名行政长官候选人,并由香港全体合资格选民普选产生行政长官。
关於立法会功能界别的问题。自从1985年立法局举行首次选举以来,功能界别一直是香港选举制度的一部分。现时28个功能界别之中,除了工商界外,亦有专业、劳工界别,以及地区组织等。他们一方面代表社会不同界别的意见,符合均衡参与的原则;另一方面,这些界别的代表亦凭他们的专业知识,为立法会的工作作出贡献,使讨论更多元化、更全面。
环顾议事堂内,由不同功能界别选出的议员,当中有很多都是有能力、有干劲、有承担,他们的工作也受到公众的肯定和赞赏。
在过去多届立法会选举,也有不少议员原本在功能界别参选,其后成为直选议员。他们以不同的途径晋身议会,以同样负责任的精神服务市民,因此,我们不应完全抹煞功能界别议员多年来对议会工作的贡献。
对於立法会普选时如何处理功能界别的问题,社会不同界别和立法会不同党派对这问题仍然分歧很大,有意见认为应取消功能界别议席,亦有意见认为应扩阔功能界别选民基础。这确实是香港社会需要寻求共识的问题,需要时间让我们作深入讨论以凝聚共识。
由於现届特区政府只获人大常委会授权处理2012年两个选举的有关安排,为此,我们已将社会上近日提出的不同方案记录在案,并建议下届特区政府积极跟进,认真研究相关建议。
至於日后如何处理功能界别,社会应继续讨论如何在2012及2016年把立法会选举逐步民主化,并在2020年按《基本法》达致符合普及、平等原则的普选。
总结
主席,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然会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诉求。基於不同的角度和考虑因素,社会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或会不时出现矛盾。任何解决矛盾的方案,都难以做到皆大欢喜。越是深层次矛盾,越需要各方面都作出妥协的可能性就越大,谋求共识的难度亦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尽量以理据作支持,多做解释游说的工作,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共识,减少推行政策时的阻力和冲突。
解决矛盾,建构和谐社会,政府固然责无旁贷,但是包括立法会在内的各界的支持,社会的共同努力,也不可或缺。推动社会和谐需要各方面多作沟通,理性讨论,谋求妥协以达成共识。我相信这也是绝大部分市民认同的做法。
主席,我谨此陈辞。
完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2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