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务司司长出席「第三届珠江论坛」暨「世界级珠三角都会」高峰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今日(四月二十二日)在澳门旅游塔会展娱乐中心出席「第三届珠江论坛」暨「世界级珠三角都会-现况与前瞻」高峰会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谭伯源司长、尊敬的雷于蓝副省长、胡定旭主席、谢志伟博士(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岳先生(粤港澳合作促进会会长):

  首先,请允许我对谭司长和澳门特区政府的盛情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我非常高兴出席「第三届珠江论坛」暨「世界级珠三角都会-现况与前瞻」高峰会。

  每次来到澳门,都会感受到一番新气象。我相信,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加上澳门市民的共同努力,澳门的发展必将更上一层楼。

  今天的论坛暨高峰会举办得相当及时,因为在两个星期前,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虽然框架协议主要是粤港两地之间的合作事宜,但具体内容其实有不少同样适用於粤港澳三地的合作。

  按照大会的要求,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珠三角创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探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尝试从珠三角升级转型的战略意义,创新对於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香港的角色和作用等几个方面作论述。

  首先是转型升级的意义。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珠三角要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并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会圈之一。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是出於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回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超过三十年,珠三角一直扮演先锋角色,通过从海外特别是香港引进资金、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借助香港的海外市场网络和成熟的服务业,结合内地相对廉宜的土地和劳动成本,珠三角以加工贸易为龙头,释放出巨大的制造业潜能,以质优价廉的货品,赢得世界工厂的美誉。

  但是,珠三角要保住这个桂冠并继续创造佳绩,面临不少挑战,包括:
-部分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难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经济结构的外贸依存度高,容易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配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邻近区域工业基础雄厚,并且有后发优势;
-沿海地区土地和劳动成本逐步上升,不利於粗放型的产业。部分生产工序正逐步流往成本较低的内陆或海外地区;
-部分产业属於高耗能、高排放,不利於珠三角建构优质生活圈。

  对於这些问题,规划纲要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在制造业方面,要做好三点: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做到这几点,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模式由「制造」提升到「创造」,以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以创新去全面提升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接下来我想谈谈香港在这个发展趋势下扮演的角色。

  香港是外向型经济,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香港经济要持续增长,就必须立足於与珠三角共同发展这个宗旨。我认为,对於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香港可以在服务业合作、推动港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内销市场、协助珠三角培训人才、推动珠三角自主创新几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服务业合作。香港服务业发达,服务业占生产总值超过90%,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业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珠三角的明确目标是,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要超过60%。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捷径就是像改革开放初期引入香港制造业一样,促进香港现代服务业进入珠三角,加快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举几个服务行业做例子。

  金融服务业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逐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满足企业以人民币作贸易和融资工具的需要。同时,让香港的银行、证及期货、保险和基金管理等金融机构进入广东市场,并鼓励珠三角企业在香港上市,借此确保这些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扩充业务,并为企业的资金管理、投资和营运需要提供全方位、高效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先行先试。

  在物流与会展方面,通过加强机场、港口的协调合作,通过支持物流企业和会展行业的交流合作,协助企业进一步降低流转环节的成本,加强企业开发市场的力度。

  另外,香港的会计、法律、管理谘询、市场推广等服务都与国际接轨,而经过多年来服务於内地市场,亦对内地的情况和需求有深入的认识,可以协助珠三角企业提升管治质素和营运效率;对於越来越多走向世界的珠三角企业,更可以提供国际经验,充当搭桥牵线的角色。

  以上的一些例子,一方面为珠三角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后援,另一方面,对於香港服务业而言,也是第二次创业的良机。首先,珠三角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开拓市场之余,还可以采取以往制造业的做法,将部分功能转移往珠三角,在香港集中发展高端服务业,形成两地服务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优势。

  第二方面是推动珠三角的港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港资企业是珠三角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用了近1,000万名员工。

  顺应新的形势需要,港资企业需要从过往劳动密集型、甚至部分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模式,逐步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加大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通过创建自主品牌,通过增加科技和创意含量,走高增值的路。

  为了协助港资企业升级转型,最近一段时间粤港两地政府联手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包括简化转型搬迁、外发加工和内销的手续,允许「不停产转型、不作价结转」和「内销集中办理征税」,并通过港府的各项资助计划,以及贸易发展局和生产力促进局的支援,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支援服务。

  我们相信,港资企业成功升级转型,将为珠三角提升整体制造业竞争力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三方面是开拓内销市场。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传统欧美消费市场遭受巨大冲击。依赖出口的珠三角地区更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这也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港商在建立品牌形象、质量保证、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而「香港品牌、广东制造」一向在内地市场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和信赖。框架协议中就提到,支持港商建立在内地营销和物流网络,形成内销品牌。我们希望,将开拓内销市场作为两地推动企业升级转型的一项重点工作,共同为两地企业开发更加广阔的发展腹地。

  第四是人才培训。对於高端制造业,知识技能是产生最大附加值的根本所在。珠三角产业要升级转型,必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香港有国际一流的高校,在技能培训方面也积累了多年经验,师资和考核都达到国际水平,在协助广东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框架协议针对培养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才,明确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借助香港的知名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合作,让香港国际教育机构在广东开展职业培训服务等等。

  此外,我们也鼓励两地技能人才职业资格和标准的交流,并研究凭一个考试取得国际、内地、香港三个资格认证的可行性。这对促进人才流动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方面,我想重点谈谈香港在创新领域的角色。框架协议在这方面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方向:一是要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联手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三是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

  珠三角具备雄厚的条件成为创新中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的调查,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六名当中,香港、深圳和广州稳占三席;在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前十名当中,深圳、香港、广州同样占有三席。这个优势是全国其他经济区域所不具备的。

  香港本身具备了发展创新科技的条件,包括具竞争力的研发能力、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人员、在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商品化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广阔的国际网络等。

  近年来,香港日益重视科技创新,2004年到2008年,本地研发开支平均年增长率达7%。

  香港拥有世界级的科技基础设施。香港科学园为以科技为本的企业提供有利的环境,进行研究发展工作,培育世界级的企业群体。

  在科研人才方面,香港的大学拥有国际级的科研能力,其中积极从事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大学,在国际学术界排名靠前,并处於亚洲最前列。香港的五所大学科学和科技相关学科都在世界前100名。近年来,香港高校的研发开支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5至2008年,研发开支年均上升9%,占香港研发开支总额的54%。

  香港也擅长於引进和应用科技,并在短时间内将创新科技融入生活当中。例如八达通在短短几年内,已由交通工具的储值票变成香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不少希望推广电子货币的国家都来香港取经。又例如电子过关系统「e-道」已广为市民使用。我很高兴香港和澳门的「e-道」已经通行,令到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透过「e-道」互访。

  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香港和珠三角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而在联手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方面,也初见成效。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杜邦公司在香港科学园设立太阳能相关的全球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并且在深圳设立生产基地。粤港双方日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各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科技的发展,不能独立地看,它还需要完善的跨境基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生活圈等各个方面的有机配合,环环紧扣。这也是粤港澳三地落实规划纲要,共同编制专项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三方有共同的愿景,有坚定的决心,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够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最后,我祝愿本届论坛暨高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多谢各位。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21分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