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二读辩论《2010年拨款条例草案》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今日(四月二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二读辩论《2010年拨款条例草案》的发言全文:

主席:

  我感谢多位议员在财政预算案辩论发言中,就劳工事务、人力发展和福利服务三个范畴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财政预算案公布后,我曾在不同场合向议员和公众阐述政府在增加安老和残疾人士院舍宿位的供应,以及加强对长者和残疾人士及其照顾者社区支援方面提出的崭新策略。在保障低收入在职人士方面,不少工作亦正在进行中。我理解议员对就业措施和扶贫的关注,我会在这里作重点回应。

  2010-11年度,政府在福利和妇女权益方面的经常开支为397亿元,占整体政府经常开支百分之十七点三,仅次于教育;较上个财政年度增加17亿,增幅是百分之四点六。政府单是投放在综援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即高龄津贴及伤残津贴)预计开支是275亿元,即每日超过7,500万元,占政府经常开支百分之十二,目的是支援110万名长者;体弱、残疾、低收入和失业的人士及其家庭。

  社会服务方面,预算案在长者和残疾人士服务提出多项前瞻性措施,务求在院舍宿位供应和社区支援两个范畴相互配合,让有需要人士得到更整全完善的照顾。

支援长者
----

  我们明白长者对资助安老宿位需求十分殷切。预算案公布投放额外资源,陆续增加共1,087个资助宿位,其中包括818个护养院宿位,占目前同类宿位总数百分之三十七。我要强调,这个增幅显示我们的工作绝非杯水车薪,蜻蜓点水,而是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纾缓体弱长者轮候院舍的情况,亦同时展现政府的诚意和承担。

  要让正在轮候护养院宿位的长者安心居家安老,先决条件当然是改善家居照顾。因此,我们会继续投放资源增加长者日间照顾服务名额,并推出「家居照顾服务试验计划」,加强家居照顾服务,增添更多复康训练、个人护理等新元素。计划为期三年,预计有510名居住在九龙区的长者受惠。这项计划为完善「居家安老」的配套迈出重要的一步。视乎计划的成效,我们会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长者受惠。

  多位议员在辩论发言中表达对高龄津贴(生果金)离港宽限的关注,我已承诺在今年年中完成有关检讨,并会尽快公布结果。

残疾人士康复服务
--------

  议员对残疾人士的需要同时表示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亦是劳工及福利局新一年度的工作重点。未来两年,我们会增加939个资助宿位,相比过去三年额外增加的517个资助残疾人士宿位,增幅达百分之八十二。其中由前马头围女童院和前南葵涌赛马会分区诊所改建的两所综合康复服务中心合共提供的490个住宿名额,今年第三季就会投入服务。我们充分理解轮候严重残疾人士宿位时间现时较长,对他们和家人及照顾者的支援特别迫切,因此在这近千个新增宿位中,有近半数,即460个是为严重残疾人士而设的。

  我们亦理解立法会及康复界,包括残疾人士及其家人对提升私营残疾人士院舍质素的关注。立法工作方面,我们计划在七月前向立法会提交《残疾人士院舍条例草案》,实施发牌制度以规管残疾人士院舍的运作,及确保其服务质素。

  为配合有关立法建议,我们亦同时推行「残疾人士院舍买位先导计划」,鼓励私营院舍提高服务质素以配合发牌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并协助市场发展不同形式的住宿照顾服务,为残疾人士提供多一个服务选择,同时为增加整体宿位供应开辟新路向。

  我们深切体会严重肢体残障和严重智障人士,以及家人在轮候资助宿位期间往返地区中心的舟车劳顿之苦。为了让他们安心在社区轮候,我们特别在轮候人数较多的观塘和屯门区试行「家居为本」的照顾及护理服务,由专职的照顾员、治疗师、护士等到户提供个人护理、照顾、治疗及康复训练。三年的试验计划将为540名严重残疾人士提供适切的到户照顾服务,减轻他们和照顾者的压力。

妇女事务
----

  有议员对推广「性别观点主流化」的工作特别关注,我也在这里简单回应。至今,超过三十个与妇女息息相关的政策或工作范畴已采用了检视清单。妇女事务委员会在去年修订了清单,社会福利署(社署)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支援计划」将率先应用新清单。社署会资助非政府机构营办这项新计划,为虐偶及虐儿个案的受害人,尤其是正在进行司法程序的受害人,提供情绪支援,以及司法程序和社会支援服务的有关资讯。

劳工事务
----

  随着经济逐渐复苏,本港整体就业情况自去年中持续得到改善,失业率回落至昨天发表的最新季度(即2010年1月至3月)数字──百分之四点四,是自2008年第四季以来最低的。上月,劳工处刊登了约66,000个私人机构空缺,较二月份多出百分之六十五,比去年同期约50,000万个亦上升百分之三十一。以今年首季来说,劳工处收到私人企业机构的空缺较去年同期上升约百分之十七,即增加22,000多个空缺,可见本港的劳动市场已逐步重拾活力。

  职位空缺多了,但部分工种却仍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条件稍逊的求职者往往一职难求;而另一方面,有些职位却无人问津。为了回应这个错配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本港的劳动力,劳工处将推出为期两年、每年11,000个名额的「就业导航试验计划」,提供诱因,释放隐藏的劳动力。每位接受劳工处深入就业辅导及职位选配服务后觅得月薪不多于6,500元的全职工作,并持续工作满三个月的人士,都可获发放5,000元作为鼓励。有些议员认为计划忽略了自行在公开市场找到工作的人士,也有议员担心计划被滥用。我想指出,「就业导航试验计划」的目的是协助有就业困难的人培养工作习惯及持续工作。在制订计划时,劳工处已参考现时推行的「中年就业计划」及「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亦设有防止滥用的机制。该两个现行计划显示高达七成以上的参与者在任职三个月后仍选择在留在本来的岗位。同时,劳工处的深入就业辅导有助求职者认清自己的需要,更加愿意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我相信各位议员都会同意人力资源至为宝贵,多一个人脱离失业网,对个人自尊、社会和谐,以至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均有帮助,因此这项计划绝对是有价值的。

  青少年就业方面,现行的「展翅·青见」计划及其他青年就业服务已经为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提供培训、工作实习和自雇支援。以「展翅·青见计划」为例,计划自去年8月经整合和加强服务后,已有13,000名青年报读,深受青年人欢迎。今年,我们将特别推行另一项针对性就业计划,对象是15至24岁,低学历,因情绪、行为或学习有困难等问题而需要特别协助的「特困户」。劳工处会透过非政府机构为500个这类青少年安排12个月的培训及工作实习。我想强调,计划的对象并非一般的「双失青年」,而是有特别就业困难的青少年,我们希望在现有的青年就业服务和支援以外,加大力度帮助他们。

  劳工处明年初亦会在天水围以先导形式,成立全港首个一站式就业及培训中心,以理顺、整合和提升现时由劳工处、社署和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提供的就业及培训/再培训服务。这个先导计划是落实前扶贫委员会有关强化就业援助的建议,我们稍后会向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交代进展。如果计划成功的话,我们会考虑将这个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逐步扩展至其他地区。

最低工资及劳工权益
---------

  在保障劳工权益方面,2010年可说是立法改善劳工权益关键的一年。两项重要的法案,大家都很清楚:将拖欠劳资审裁处裁断款项刑事化的修订草案已完成审议,这是相当复杂、重要的草案,并将于下周三(四月二十八日)恢复二读;《法定最低工资的条例草案》的审议工作亦正全速进行,如火如荼,若一切顺利,可望在本立法年度休会前通过。

  最低工资立法是政府与劳资双方积极协商后共同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本港保障基层劳工权益的重要里程碑,亦落实了本届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承诺。在未来的一段日子,政府定必以审慎的态度处理相关的工作,仔细平衡劳资双方和香港整体的利益;亦希望社会各界,秉持理性、实事求是、包容及互谅互让的精神,稳健、务实地推动本港最低工资的工作。

研究协助低收入在职人士
-----------

  在辩论发言中,很多议员对交通费支援的议题表示关注。我一再强调,劳工及福利局正全面、深入、认真地研究有关的问题。统计处亦会搜集和进一步分析全港低收入在职人士在交通模式和开支方面的数据,以供参考。我希望议员明白,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协助低收入在职人士应付交通费开支,需要全面研究有关方案的目标、定位、配套措施及执行机制等,以针对受惠人士的需要,并有效地运用公共资源。我们会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研究,并同时提出具体方案;而财政司司长亦已承诺视乎研究结果在资源上作出充分配合。

收入差距
----

  在辩论发言中,有议员关注到收入差距的问题,并要求重设扶贫委员会。我要重申,扶贫纾困是政府的首要工作,我们完全没有回避问题。政府已落实大部分由前扶贫委员会提出的53项建议。例如儿童发展基金第二批计划我们会在今年年中推出,预计有1,500名儿童受惠。预算案亦拨款5亿元资助贫穷学童上网学习,缩窄数码鸿沟,其中上网费用的津贴最快会于八月发放。这些措施都有助减少跨代贫穷。由我担任主席的跨部门扶贫专责小组,我们会全力继续跟进前扶贫委员会提出的一系列措施。

  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治本之道在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和投资教育,同时以多管齐下的方式,确保弱势社群得到保障,并得以分享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缩窄收入差距这问题上,我们主要是透过税务政策及大幅资助的公共服务来促进社会利益的转移,达到收入再分配的效果。

  社会上普遍以住户的现金收入来量度贫穷,即是说若某一个住户的成员现金收入较多,就被视为家境比较富裕。但单计现金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住户的实质收益。以本港住户收入为例,如果我们将2008年全港住户按现金收入由少至多排序分为十组,全港收入最少的一成住户,即第一组别,在2008年每月的平均现金收入是2,800元。在计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房屋等的利益转移后,这些低收入的住户的每月平均收入增加约一倍至5,600元。然而,第十组别,即全港最富裕的一成住户的收入,在除税和社会利益转移后,平均月入由102,900元减少8.7%至94,000元。税务政策和社会利益转移措施所产生的财富再分配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经济持续增长,本地低收入人士的收入亦有所改善。统计处的数据显示月入少于5,000元的全职雇员数目,由2003年的146,400人减少至2009年的82,100人,跌幅近44%,而于2004年至2009年五年间,纵使经历了2009年的经济衰退,全职雇员的就业收入中最低三个「十等份」组别,以实质计算仍分别录得9.7%、5.1%和1.7%的增幅。而随着经济逐渐改善,整体领取综援的个案近月亦呈下跌的趋势,其中跌幅较大的是失业类别的个案。

纾缓措施
----

  自2008年至今,特区政府因应金融海啸推出合共876亿元的多项利民纾困、创造就业及剌激经济措施,加上今次财政预算案的一次性纾缓措施,我们已动用接近1,100亿元。这些「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例如发放额外的综援金及公共福利金、提供开学津贴、冻结各项与民生有关的政府收费、推出短期食物援助、代缴公屋租金等,对纾困及协助有需要的人士是有一定成效的,亦说明在经济环境逆转时,政府必定积极回应,与市民共度时艰。

结语
--

  主席,我谨此致辞。谢谢。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