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署理食物及徖生局局长就「对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的支援」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署理食物及徖生局局长梁卓伟教授今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立法会议案辩论中就潘佩妤议员提出的「对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的支援」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我首先想在此感谢各位议员就议案所发表的宝贵意见。我现谨就议员提出的主要问题作概括的回应。

  首先,我重申,政府高度重视能够为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病友,提供适切的服务。对於近期数宗惨剧发生,我和市民一样,都感到十分可惜和难过。正因如此,我们在精神病服务的投放,是会因应社会的需要,而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每年平均开支大概30亿,二○○八年至○九年度已经增加至36亿。因为香港总医疗开支占我们国民生产总值5%左右,对比其他国家或地区为更有效率,所以相应在精神病服务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亦会在表面上看来似为不足,其实精神病服务开支占医管局总开支的比率,并不比其他国家低。

  在刚才的讨论中,有多位议员均对涉及精神病患者的事故,以及对精神科病人的出院安排和支援等表示关注,这方面政府是认同的。事实上,精神病与其他疾病一样,治疗过程会受病患者的状况和生活各种因素影响。居於社区的精神科病人即使获充分跟进治疗和支援,个别病人的病情仍可能会受不同因素,如就业、社区生活、家人关系等影响而出现变化。然而,我必须指出,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没有暴力倾向,他们涉及严重暴力事件的情况属极少数。医管局、社会福利署和有关服务单位的人员将会继续紧守岗位,为患者提供适切支援。

  在病人的出院安排方面,医管局设有既定程序,由跨专业医护团队为病人进行出院前风险评估,以评定病人适合出院,并因应病人的治疗及康复需要安排他们於社区接受合适的跟进治疗和复康支援服务。医护人员会评估病人的康复程度、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倾向、服药和覆诊依从性等,并征询病者家人的意见,以评定病人是否适合返回社区接受治疗。

  至於社区支援服务,正如我在动议辩论开始时提到,加强精神科社康服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服务发展方向。我们近年已向医管局提供额外经常性的拨款发展多项新计划,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区支援,包括二○○一年起,刚才亦有几位议员提到,我们推行的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病人提供密集式康复训练,协助他们早日出院;二○○八至○九年度在九龙西及新界东联网为经常入院的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支援的先导计划;以及二○○九至一○年度在各联网推行的复元支援计划。医管局亦於二○○八至○九和二○○九至一○两个年度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把服务扩展至共100间私营安老院舍以提供额外20,000次服务人次。

  一直以来,所有关於病人治疗和护理的临床决定,包括治疗环境、治疗程序和护理方案等,都由具相关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决定。我们绝不会因为政策或管理上的考虑而影响医护人员的专业和独立判断。

  另外,我在上一节发言亦提到,我们将於二○一○至一一年度在个别地区试行个案管理计划,重点支援严重精神病患者。在这项计划下,个案经理会与病人及其家人建立长远和紧密的服务关系,以深入了解病人的需要,从而更有效安排病人接受所需的各项服务,於社区层面提供持续和个人化的深入支援。医管局会视乎这种新服务模式的成效和人手安排,於未来三年把计划逐渐扩展至全港各区,预计受惠病人将由二○一○至一一年度的5,000人增至二○一二至一三年度的16,000人。

  就李国麟议员建议我们在各联网全面发展毅置安居计划,这项计划现时在港岛东、九龙西和新界西联网推行,已涵盖大部分於公立医院住院超过一年的精神科病人。我们会密切留意长期住院病人在各联网的分布,以适当地调整服务。

  另外,就黄成智议员建议成立跨专业社区精神治疗小组提供外展跟进,医管局现时已设有跨专业的社区精神科小组和老人精神科队伍,由精神科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和医务社工组成,为病人提供外展探访和全面的精神健康服务,并安排精神科社康护士为个别风险较高的病人提供外访跟进。我们将会持续检讨各项社区支援服务,按需要考虑加强和新增服务和措施。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席,我们近年向医管局提供额外经常性拨款共9,500万元,为更多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新一代精神科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忧郁药及抗痴呆症药等,以减低药物副作用对病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和进一步提升疗效。服用新药物的人数亦按年上升,由二○○一至○二至二○○八至○九年度,服用新一代精神科药物的病人增加超过三倍。

  药物成本向来并非医管局处方药物的主要考虑。医生处方精神科药物是以病人的临床情况和治疗需要作首要考虑,以达到良好疗效和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因此,医护人员会就每名病人的临床情况进行详细及专业评估,并与病人保持紧密沟通,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因应他们的临床情况处方适当的药物。

  在精神科专科门诊服务方面,我们了解病人对轮候时间的关注。在专科门诊诊所的分流机制下,医管局在安排诊治日期时会评估新症病人的临床情况,以确保紧急个案可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治理。在二○○八至○九年度,超过96%被分流为第一优先类别(即紧急个案)在两星期内已经获得治理。整体而言,首次预约轮候时间的中位数是四个星期;另外,一般而言,新症的诊症时间是45分钟,而非如有个别同事所提出的五至十分钟。另一方面,为改善非紧急个案的轮候时间,医管局在二○○九年於五个医院联网的精神科专科门诊设立分流诊所,为被分流作例行个案的病人提供适切的诊治服务,以改善他们的轮候时间。此外,医管局将於二○一○至一一年度促进精神科专科门诊和基层医疗协作,让病情较轻的患者转介至基层医疗跟进,使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均能获得更适切的治疗。

  医管局近年亦加强发展精神科专科门诊的各项配套服务,以提升服务质素和疗效。当中包括推出护士诊所先导服务,为精神科专科门诊病人提供诊治后的延续护理支援服务,如精神健康教育和药物调适等;以及推出由资深职业治疗师主理的情绪评估及介入服务,为受情绪困扰而正在轮候精神科专科门诊的病人提供认知行为治疗,并以小组或个别形式的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生活重整,协助病人解决情绪困扰的问题,重投积极生活。

  就潘佩妤议员希望医管局精神科专科门诊诊所提供夜诊服务,我们曾於二○○一年在九龙西联网的葵涌医院试行精神科夜诊服务。由二○○一至二○○五年,每年约35,000病人於九龙西联网接受精神科专科门诊服务,当中只有约0.2%的病人,即60至80名病人使用夜诊服务。经检讨有关服务成效和考虑到病人在日间求诊可获更完善的配套支援,例如日间医院服务、专职医疗和社会服务等,医管局於二○○六年终止该项服务。然而,考虑到部分精神科病人需在日间工作,医管局已延长辖下精神科专科门诊星期一至五的服务时间,使病人可在下午较迟时分接受诊治。医管局会密切留意不同服务的使用情况及病人需要,适当地调整服务。

  在住院服务方面,截至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医管局共提供4,000张精神科病床,为有住院需要的精神科病人提供医疗护理。

  因应加强社区护理的服务方针,医管局近年推行多项新措施加强社区精神科服务,让更多适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在社区接受治疗,从而增加他们康复和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例如,我刚才提到的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密集式康复训练,协助他们早日出院及重投社区生活,这项计划於二○○二至○三年度至二○○八至○九年度成功协助逾900名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离开医院,重投社区。在各项社区支援服务的配合下,病人对住院服务的需求逐渐减少,而二○○八至○九年度精神科病床的住用率为73%。因应这个情况,医管局近年逐步削减空置的精神科病床,并将於二○○九至一○年度进一步减少393张长期空置的精神科病床。

  我希望强调,以现时精神科病床的住用率即73%来看,我们有备用空间为市民提供住院服务,并无出现精神科病床供应不足的问题。此外,减少病床并不代表政府减少对精神健康服务的承担。一方面,我们不会因为病床?目减少而削减服务或人手,原先预留以提供有关服务的资源会重新调配,以加强社区精神科服务。另一方面,我们正手进行改善工程提升现有的精神科住院设施,小榄医院搬迁至青山医院的工程已经展开,而葵涌医院的改善工程亦正在筹备当中。

  梁家骝议员建议政府设计全面的医疗保险计划和鼓励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购买医疗保险,确保他们获足够的精神健康服务保障;但同时亦强调,精神病服务应该大多由公营机构承担。事实上,现时医管局的医疗服务获政府大幅资助,服务收费属市民大众可负担的水平。政府亦设有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援助。在现有制度下,市民已可在医管局得到适切和高质素的精神病治疗和康复服务。

  医护人手的配合对精神健康服务非常重要。在精神科专业人才培训方面,医管局一直与香港精神科医学院紧密合作,加强培训精神科医生。医管局已在过去数年增聘医生,让更多人员接受精神科专科培训。在护士人手方面,医管局积极从大学的精神科护士毕业生以及近年离职的精神科护士招聘人手,并且培训现职护士为精神科社康护士,以支援近年加强的精神科社区服务。由二○○五至○九年,医管局共培训了90名精神科社康护士,而现时共有111名护士接受精神科社康护士培训。在专职医疗人员方面,医管局的专职医疗深造学院提供多项精神科专科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跨部门精神专科个案管理、社区精神健康服务、认知行为治疗及康复支援服务等。

  另外,加强支援家庭医学和基层医疗医护人员,让他们参与为精神病患者提供评估和诊治,是我们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亦符合我们强化基层护理的医疗改革方针。这样不但可以改善精神科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尽早缓解患者的病情,亦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资源。由家庭医学和基层医疗的同事跟进病情轻微和稳定的患者,可让专科门诊诊所集中照料有复杂需要的病人。

  在家庭医学医护人员的培训方面,於医管局接受家庭医学培训的医生需按香港家庭医学院的要求接受有系统的精神科在职培训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家庭医学培训,我们已於二○○九至一○年度向医管局增加拨款,以提升家庭医学医护人员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专业技能,当中当然包括精神病,例如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另外,医管局将於二○一○至一一年度促进精神科专科门诊和基层医疗协作,加强对一般精神病提供的评估和诊治服务。这项措施会进一步促进专科和基层医护人员的交流,让基层医护人员在专科人员的支援下,透过实际临床护理经验更深入地掌握治理精神健康问题的知识。

  医管局近年已按服务需要增聘精神科人手以加强支援各项精神健康服务。医管局会继续定期根据人手状况和新服务计划,就精神健康服务人手作出规划,并因应医护人员的培训需要作适当的安排。

  议案提到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医疗和复康服务两个服务体系的协作关系,这点我们是支持的。促进医社合作是我们精神健康政策重要的一环。无论在服务规划或服务提供的层面,两个服务范畴的政策局和相关部门或服务机构都会时常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在服务规划方面,由於精神健康服务涵盖医疗和康复服务,本局与劳福局就服务发展方向的事宜紧密合作,而医管局总办事处和社署总部亦透过既定渠道讨论服务策略的配合。在服务提供方面,为照顾患者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前线医护人员与社署及非政府机构的服务人员亦会就服务使用者的护理和支援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现时,医管局和社福界合作推行多项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服务计划,例如思觉失调服务计划、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区支援计划和社区精神健康协作计划等,社福机构都会协助识别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然后转介他们到医管局求诊。此外,医护人员和社工会继续共同为精神科病人提供出院前至出院后各个康复阶段的料理,以确保病人的治疗、复康,以至福利和生活上的其他需要得到充分照顾。

  我们计划於二○一○至一一年度试行的个案管理计划,将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社合作。在这计划下,会有80个而非28个个案经理为病人服务。支援严重精神病患者的个案经理可透过社署於各区成立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与社福界服务提供者建立联系,安排有需要的病人接受一站式社会康复服务,包括福利、住宿、日间训练、职业康复和社会服务等。透过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一站式联络点,个案经理无需再就每个服务范畴分别联络不同的服务单位,从而更容易为病人取得各项服务以提供更有效的支援。

  对於黄成智议员建议政府设立精神健康局以协调及统筹精神复康服务,以及收集对精神健康政策的意见,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一个跨局跨部门的机制,就是由食物及徖生局局长亲自主持的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小组。这个由本局统筹精神健康政策和措施的机制有效确保政策的完整性,并能协调和全面统筹精神健康服务。此外,我们的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小组的成员包括具相关服务经验的医疗、社福界和其余有关界别的持份者,政府不时参考他们的意见,以调整现有服务或制定新服务措施。二○一○至一一年度的各项新服务措施也是我们经参考工作小组的意见后推行的。另外,我想特别回应潘议员所提及不同年龄组群在精神病服务的需要,为此,精神健康服务工作小组辖下有三个专家组,分别就青少年、成年人和长者的服务需要进行研究和作出建议,以我记忆,潘议员也是长者专家组成员之一。食物及徖生局将会继续强化在精神健康事宜上的统筹角色,与各部门机构紧密合作,并继续加强与相关组织的沟通,制订适切的政策和措施。

  梁家骝议员建议和其他好几位议员发言的和议,我们鼓励和加强精神健康研究,这点我十分同意。食物及徖生局已於今年年初邀请相关专业及学术机构提交有关精神健康的研究计划书,以考虑拨款予他们展开研究,让大家可以掌握本港精神健康状况和服务需要的实据以更有效地规划精神健康服务。获批准的研究计划预计可於二○一○年年初展开。

  就黄成智议员要求政府成立精神病患者资料库,医管局的临床医疗管理系统现时已载有医管局病人的各项治疗资料,包括病情和治疗进展等,供有关医护人员取阅和参考,以考虑病人的治疗方案。另外,在过去的立法会会议上,议员曾要求我们搜集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犯下暴力事故的数据。鉴於这些数据有助我们检视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整体情况,我们正与医管局和警方积极研究搜集有关数据的可行方法。我们已就这项工作谘询私隐专员公署。在搜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会小心考虑对病人私隐的影响,并确保有足够的法律基础支持。

  政府一直致力推行精神健康服务和相关工作。我们已在社区支援、治疗服务、人才培训等各方面推行不少改善措施,务求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精神健康服务。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巩固社区平台,加强医社合作和各个界别不同持份者的协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区为本的服务模式,并加强支援基层医疗人员,让他们共同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

  要促进本港的精神健康,市民的参与亦非常重要。我希望透过各位议员,各界人士能够发挥互助精神,共同推动社会的精神健康,并关怀和接纳精神病患者和其家人,协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

  最后,主席,我希望各位议员会继续支持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我谨此陈辞。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3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