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务司司长出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午餐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今日(九月二十一日)出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午餐会的致辞全文:

王国强主席、唐大威主任、各位香港广东社团总会的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总会的盛情邀请,在座有很多老朋友,也有新认识的朋友,能够与各位共聚一堂,讨论交流,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在午餐前后讲一篇比较长的演词,有点两难:放在饭前,有可能阻人开饭,又或者影响食欲;放在饭后,又可能令人昏昏欲睡,或者影响消化。现在把演讲安排在饭后,好在还有茶或咖啡可以提提神,消消滞,希望有点帮助。

  总会建议我讲粤港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尤其是面对打正旗号的「香港广东社团」,名称本身就是粤港合作,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题目。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座的我相信都是长期关心和支持粤港合作的人士,有相当一部分在广东设厂、开公司,又或者与广东省有生意往来。所以我想没有必要再催眠式地重复解释粤港合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今天我想重点讲几个问题:
一.粤港合作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二.粤港合作应该依循什么原则?
三.特区政府在粤港合作方面有什么工作计划?

  首先,合作的目标。答案其实在《珠三角规划纲要》里面已经很清晰,就是未来的珠三角九市加上香港和澳门,要形成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分工合作,就是三地要摒弃你有你做、我有我做的心态,各个地方不要盲目追求小而全,而要讲求分工,讲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一支球队,每人有自己的位置,有各自的角色。试想像一支球队,如果每个人都是前锋,没有中场,没有后卫,没有守门员,结果不堪设想。

  优势互补,就是在决定如何分工时,要考虑各自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其中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两个地方,各自有比较专长优胜的地方,应该集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你做A,我做B,通过贸易,通过合作,互相配合,互相补足,这样产生的总和会是最大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北移,利用广东的土地、人力资源成本比较低廉的特点,形成前店后厂,促成香港服务业高速发展,协助广东打造成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就是实践这个经济原理的最佳例子。

  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大珠三角的定位应该是世界级的都市群。中国社科院今年四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中当中,香港第一,深圳第二,广州第六。可以说,珠三角地区目前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区域,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稳保全国第一,力争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其他地区也在急起直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长三角。要将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就必须清除不必要的障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几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令到分工互补可以依循市场的力量,将资源作最合理的配置。

  刚才讲的是目标,有目标就要有行动,而行动就要有一套双方都认同的原则,才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行。

  香港回归祖国十二年来,粤港合作逐步升温,双方对合作的认知逐渐一致,合作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合作的领域也从最初的口岸建设和打击跨境罪行,经过不断充实和丰富,发展到至今涵盖跨境基建、制造业、服务业、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环保、规划等方面,对口的专责小组就有二十三个。

  通过十多年来的合作,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逐步摸索出一套双方都认同的合作原则。随着《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我认为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点原则:
一.互利共赢、平等协商。
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
三.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四.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第四点关于分工互补,刚才已作了一些解释,我想说说另外三点。

  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粤港两地合作的基础应该是共赢,不是零和游戏。任何一种一方付出、另一方收获的合作关系不可能持久,甚至会摧毁互信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香港向内地输入资金、管理经验,对内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令香港的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并促成香港服务业的腾飞,这就是互利共赢。

  同样,今天我们向中央争取一些政策,促进香港和内地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不能够抱着「摊大手板攞着数」的心态,必须考虑到这些政策同时对内地会带来什么好处,例如是否会让内地在进一步改革开放时可以有一个可靠的试点;是否可以改善内地企业的营运,或协助它们走出去;是否可以提升内地居民的生活质素,增加他们消费的选择。

  平等协商,就是粤港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我们经常说两地是兄弟手足的关系,指的是双方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斤斤计较谁是大佬、谁是细佬,又或者谁是龙头、谁是龙尾这种没有实质意义的名份之争。

  第二点是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先说先行先试。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头部队,再加上历史、地缘、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广东是内地最有条件与香港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合作步伐的省份。一些未适宜在其他省份实施的开放措施,可以在广东省先行先试,然后再逐步推向全国。随着CEPA框架不断纳入新的内容,在广东实施先行先试的步伐越来越快。以今年五月签署的第六份补充协议为例,有关服务贸易的二十九项措施当中,就有九项在广东先行先试。因此,未来粤港合作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争取有更多开放领域和开放措施在广东先行先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谨慎处理的措施,甚至可以考虑以时间换空间,在珠三角或者个别城市先行先试,条件成熟再推行到全省。

  至于创新发展,就是要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不能单靠低成本、低技术的工业产品。长三角基于原有基础和后发优势,在很多工业领域其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已领先珠三角。因此,珠三角有需要进行一次「工业革命」,简单地说,就是「优化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优化二产就是升级转型。这个过程对部分制造业包括港资企业会有一些阵痛,但这是确保明天能够继续生存所必需的过程。而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同时,珠三角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我认为,面对这样一个趋势,港资企业一定要及时筹划和应对,将「危」转为「机」,并且把握好机会,实现质的提升。在制造业方面,要充分利用广东方面推动升级转型的一些特殊政策,争取开拓内销市场。同时,结合特区政府推动创新科技、环保、文化创意、检测认证等优势产业的契机,大幅提升珠三角港资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特区政府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密切沟通,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升级转型的步伐、方式等反映港资企业的意见和困难,希望加强对港资企业的支援,协助企业顺利地升级转型。

  在服务业方面,港资企业要早作部署,针对珠三角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要着眼长远,令香港自身的服务业不断沿价值链上移,巩固香港作为高增值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三个原则就是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刚才我们讲到粤港两地产业合作的问题,我指出了大致的发展趋势。这并不是两地政府主导的行为,更不是个别领导的主观意志,而是整个珠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的路。经济活动涉及的主要是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在哪里生产,卖给什么人,这些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政府可以发挥的主要是推动作用,通过基建和制度的建设,通过促进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消除障碍,让市场去决定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政府还应该建立规范、公平的投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粤港两地政府责无旁贷的工作。但我必须强调,所有这些,都是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政府不会、也不可能以计划或指令的方式去主导两地产业合作。

  各位,我知道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总是比较严肃、沉闷,所以我暂时讲到这里。以下我要讲的,是更沉闷的课题,未睡够的可以继续睡,想坚持的可以多喝一杯咖啡或茶。

  准备好,我继续讲,就是粤港两地政府为落实《纲要》正在做的工作。

  首先,是制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规划纲要》就粤港合作定下了目标和一些指导性的大方向,制订框架协议,就是要将《纲要》的内容转化为比较具操作性的行动纲领和具体措施。这是两地政府首次全面地、有系统地确定两地合作的宗旨和原则,规划各个合作领域要推行的项目和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双方的合作机制。协议将是未来粤港合作的一份指导性文件,有利于统筹协调各个合作领域的工作重点和进程。我们会争取将协议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央的十二.五规划,将粤港合作作为国家的其中一项发展规划。目前,框架协议的调研和起草工作进展良好,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内能够定稿。

  与此同时,两地政府正共同开展两个专项规划,一个是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地在城市规划、轨道交通、信息网络、能源网络等方面的对接;另一个是关于共建优质生活圈,通过改善交通、人员往来、区域经济、环境质素、文化民生等方面,构建绿色、优质的大珠三角生活圈。

  这些是涉及长期的规划。我们在大型跨境基建、环保、经贸、金融、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有大量合作项目在同步推进,我在这里不具体说了,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交流环节再讨论。

  接下来,我想借这个机会,就最近社会上关于粤港合作的一些疑问,谈谈我的看法。

  不久前我接受一份本地报章访问,提到前海有潜质成为香港的中环;八月十九日,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就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问题签订了意向书。有一些社会人士对此表达了关注。他们主要的问题是:前海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香港怎样参与?为什么未有头绪就参与?更有人担心,如果日后前海成为店,香港成为厂,就是等于将中环搬去前海,香港还剩下什么?这些都是很合理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答的问题。

  首先,我不知道当日如果我将之描述为深圳的浦东,反应会否有所不同。中环也好,浦东也好,曼克顿也好,实质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深圳基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需要,打算开发位处城市西部的前海一带。可以预期,前海将是深圳未来的一个中心商业区,将是深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看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我刚才提到的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珠三角包括深圳,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规划纲要》所要求的。而我们要看到,内地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再加上服务业日后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可以想像这个饼的增长是多么快、多么大。只要看看香港制造业过往局限于罗湖以南发展时的规模,再比较今日的规模,可说是「小巫见大巫」。

  回头看香港的服务业,我们的市场毕竟有限,也有对外发展的需求,而内地是一个庞大的市场,CEPA不断深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前海或某个珠三角的地方能有条件、有政策去便利这些服务型企业在那个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开拓珠三角和内地市场,相信这对当地、对香港的服务业会是一个互利的安排。

  香港要研究探讨前海合作的可行性,我重覆是研究探讨,是因为前海具备了几个基本条件:
一.港深两地相邻,地理人缘上有优势;
二.经过三十年来的合作,港深双方建立了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和稳固的合作基础;
三.研究中的港深西部快速轨道计划在前海设站和口岸,前海与香港的交通接驳会很便捷。我们估计两个机场相距的车程只需约二十分钟。届时往前海只需约十分钟,而由前海到深圳机场也只需十分钟左右。
四.深圳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比较有条件在开放服务业先行先试方面走得快一些。

  当然,这只是一些基本的条件,前海开发的内容是什么,需要什么政策配合,香港是否参与,以什么形式参与,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客观分析,仔细衡量对香港服务业发展的可能影响。我们也非常欢迎各界包括在座人士提出意见,毕竟你们才是市场的主体,你们才是前海需要依托的用家。

  我必须强调的是,根据《纲要》的精神,珠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要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互配套;珠三角发展航运、物流、贸易等中心时,要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这点是非常清楚的。在考虑具体合作项目包括前海的时候,我之前提到的分工互补、互利共赢等原则,将是我们的首要考虑。

  至于担心谁是店、谁是厂,我认为是时候我们要因应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重新审视这个过度简单化的标签。

  试想想若我们做的是金融行业,在香港的公司推出以建行作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但于内地销售,究竟哪个是厂,哪个是店?如果香港是厂,因为是我们推出这结构性产品;而内地是店,因为销售这个产品,这又有什么问题?通常赚得多的是推出结构性产品的一方,而非销售商。所以我们不应过份简单化这些标签。

  以往我们的目标是海外市场,所以香港是店;以往制造业绝大部分工序在内地,所以广东是厂。以后我们要同时开拓国际和内地市场,所以店也要开到内地;以后服务业可能会有不少工序迁往内地,但高增值的生产环节和总部,我们应该留在香港,在这种意义上香港也是厂。这个世界是越来越复杂的,简单的标签无助科学的论证。我刚才所述的金融产品正是一个好例子。

  好了,我已差点听到鼻鼾声,是时候停了。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在座的可以提问题,但我更乐意听你们关于粤港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8时30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