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政务司司长出席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嘉宾讲座讲词全文(附图/短片)
******************************

  以下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今日(九月十八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嘉宾讲座的讲词全文(只有中文):

刘遵义校长、沈祖尧教授、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很多谢沈祖尧教授所作的介绍。沈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沙士英雄。在他的领导下,我有信心逸夫书院会越办越好。

  几个月前我接受沈教授邀请,出席今天的嘉宾讲座。在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我特别看了过去三年出席讲座的三位讲者的演词-曾特首的“务实领导”,曾俊华司长的“领导与承担”,还有黄仁龙司长的“领导与服侍”。他们都讲得很精彩,旁征博引,加上个人的经历和独特的见解,能够将命题说得深入透彻。珠玉在前,对我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负责联络的蔡子强先生很有诚意,也很有策略,他将之前三年的情况作了一个介绍,摆出一个“三缺一”的局,我只好乖乖就范,对号入座。当然,现在让他重新选择的话,不知道他会不会宁愿请李国能首席法官或者任志刚总裁,可能会更有新闻价值。无论如何,我非常感谢逸夫书院的错爱。

  大学是研究学问的殿堂,也是为社会栽培人才的地方。中大人更是有理想、有远见、有坚持的一群。20年前,政府要中大四改三,当时,中大师生坚持办学理想,以和平的方式表达强烈的反对。今天,我们三改四。时间证明,中大是对的。

  在座的同学,我深信,亦有信心你们日后都会有一番成就,不少人更会是不同领域的领袖人物。学无前后,达者为先,在真理和知识面前,不论年龄、地位、权势、财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我只是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希望能够供大家思考和讨论,也欢迎大家指正。

  我要讲的题目是:领导--包容的艺术。这个题目可能会被好事之徒解读为“包装易容的艺术”,即是spinning。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to spin or not to spin 的确是现代政治操作中不能回避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听过,最差劲的谎言就是“我从来不撒谎”,稍为改动一下,最差劲的spin就是“I never spin”。我从来不怀疑良好的政治沟通技巧或传媒策略的重要性,否则President Obama就不会因为自己一句失言,而要立即补镬,请作为当事人的白人警察和黑人教授去白宫“啤酒释前嫌”。但我想强调一点,绝对不能够本末倒置,如果政策先天不足,思虑不周,再好的化妆也无补於事。

  不过,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对於政治化妆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新君王论》,又或者明年邀请传言中的“心战室”成员来现身说法。

  言归正传,我想先从清末林则徐一副对联说起,这副对联是他引用古人的话辑成的,下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大,因为能够容纳无数的大小河流。这句话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做人处世的哲学。丞相肚里可塎船,我认为,包容的胸襟是领袖人物应该具备的特质,也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元素。

  包容首先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自省的能力和虚心、谦恭的态度。不少人有一种感觉,领袖人物应该英明神武,大小事务都洞悉先机,智珠在握。这是理想国的领袖。在现代社会,领袖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有很多是超乎他的认知和经验,因此必须抱有不知为不知这种对自己诚实,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勇於面对自己不足之处,才有弥补的可能。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从领导团队手。精明的领导会有胸襟,身边能够容纳“叻”人,甚至是比他更“叻”的人,他更应该找一些在性格上能够与他互补的人。换言之,如果你是勇往直前的人,最好身边有人帮你勒幏,叫你“小心睇路”。

  很多人重视团队对外时是否合唱和谐之歌,但我觉得好的团队更大的价值是在内部发出杂音,刺激我们的思维,令我们不会麻痹,不会睡。历史上有很多一言堂造成的悲剧,原因就是在领导层内部未能做到百花齐放,以致重要的决定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而单凭长官意志去行事。

  包容的另一重含意,就是对错误的宽恕。在讲求“零容忍,重问责”的今天,提出这个论调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即是PIC ─ politically incorrect。虽然如此,我认为,领袖应该有能力分辨哪些错误可以宽恕,哪些犯错的人值得原谅,又或者如何小惩大诫。目的只有一个,宽恕不是纵容,宽恕是希望犯错的人可以放下包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新上路;有时候宽恕也是为了避免社会陷入无止境的争拗,造成分化。其中困难之处在於要有准确判断的智慧,有足够理据说服那些坚持赏罚分明的人士,为什么宽恕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更要有勇气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和风险。

  谈到这里,就要测试所谓包容的限度,是否应该包容对手甚至敌人。已故美国总统John Kennedy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美苏关系,当时西方阵营与前苏联以及东欧集团的关系非常紧张。Kennedy是这样说的: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Let both sides explore what problems unite us instead of belabouring those problems which divide us.”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即使对於随时兵戎相见的宿敌,仍然可以释出善意,尝试求同存异,谋求以谈判解决争端。或者这只是出於外交和军事策略的考虑,但无可否认Kennedy所传递的是一个包容的信息,如果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可能会错失很多良性互动的机会。

  再看另一则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两国仍处於冷战期,我当时在美国读大学。两国出於战略考虑,有意缓和关系。这个时候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邀请美国的乒乓球队到中国访问。之后中美由谈判到建交,打破了冷战的坚冰,缓和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有助中国逐步重返国际社会。於是有今天我们都津津乐道的“小球推动大球”的故事。

  试想想,如果当时中美两国只眼於意识形态的分歧,只想韩战期间在朝鲜半岛战场上的你死我活,就不可能恢复正常关系。当然,这段历史的另一层含意是,善意不能是单方面,只有高手过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毛泽东和周恩来遇上Nixon和Kissinger,历史得以改写。

  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这是值得每一位领袖再三咀嚼的经验之谈。作为领袖,就要具备识见和胸襟,知道更远大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原则必须坚持,有哪些地方可以妥协。领袖人物会明白,要让对手有下台阶,不要去得太尽;要懂得尊重对手,要有agree to disagree的器量。赢家的上上之策是要令对家不觉得自己是输家。

  接下来,我想谈谈政府施政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包容的精神。

  要有效施政,我一直坚信,政府任何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以民为本。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不能够脱离群众,要放下身段,聆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邱吉尔说过:

  “Courage is what it takes to stand up and speak; courage is also what it takes to sit down and listen.”

  我们总觉得领袖应该是面对千千万万人,雄辩滔滔。不错,这点很重要,但在高谈阔论之余,我觉得领袖更应该当一个好的聆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即使自己有一套想法,也应该不断以别人的意见甚至批评去冲击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因此而修正自己,有时候你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因为你知道哪些想法可以抵受得住冲击和考验。

  聆听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他人去参与的过程。香港早已告别精英政治的阶段,我们不可能再以“我煮乜你食乜”的心态去施政,而要适应市民对於“吃什么”、 “怎样煮”、“谁去煮”,都要有份话事的这种变化。

  有人会问,众口难调,这样煮出来的饭会好吃吗?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有幸作为在热厨房中执镬铲的一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看这个问题。

  首先,食客有机会给意见,不好吃的话他自己有责任,多少会有点哑子吃黄莲。其次,我们要相信群众智慧,在七嘴八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得出好的结论。还有就是,厨师有责任给意见,根据自己的经验,点出问题所在,让各方面的想法都能够充分表达,努力去营造共识,然后落镬上齘。当然,有了决定后,厨师就要勇於抓紧镬铲,不受干扰,煮好濙朢。因为世界上总会有个别喜欢在旁边加油加醋、添烦添乱的好事之徒,如果把持不定,结果就会是“大镬”,而厨师就要“澙镬”。

  各位,讲求包容,重过程,是我从商界转入政府工作后,最深刻的体会。

  商界人士的关注,比较集中在报表的bottom line,只有核数师对报表中的line items感兴趣。而当老板要看line items的时候,这不是很好的预兆,因为这意味要找地方削成本。近年来,企业开始比较注重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是一种进步,亦值得我们鼓励。

  进入政府后,最明显的落差就是对过程的重视。政府也强调bottom line,不过这条bottom line是坚持过程的公平和公正。结果固然重要,但是,unlike market value, the end does not justify the means。

  重视过程就要付出时间的代价,我认为这是必需的。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不同的意见去磨合,让不同的利益作妥协。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酝酿的过程,才有可能找出社会各界对一件事的看法差异有多大,并尝试谋求共识,寻找最大的公因数。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要用事实和道理去说服对方,即使最终未必能够令对方全盘接纳,但起码通过沟通,令对方知道你的想法和理据,避免因误会而产生不必要的磨擦,令最后落实执行的时候比较顺畅,也有利於长远的合作。

  我在做财政司司长的时候,其中一项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扶贫委员会。当时委员会有不少代表草根阶层的人士,开始时或多或少会怀疑政府的决心,而基於他们的背景,有不少建议,对於必须谨慎理财的政府比较难以接纳。委员会初期的工作推动得非常困难,但其后通过很多的沟通,这些成员渐渐感受到政府的诚意,也理解到我们需要平衡整体社会的利益,於是大家能够本互相尊重的精神,实事求是地谈,最终委员会能够就一篮子的扶贫措施达成共识,例如交通津贴、儿童发展基金等等,然后形成政府的政策付诸实行,从无到有。这个,我认为就是包容的胜利,得益的不是我,或者是委员会的成员,而是需要我们送上钓鱼竿的弱势社群。

  最近,我与西九管理局的同事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西九在制订未来的发展蓝图时还需不需要公众谘询。有外间意见认为,西九已经磋跎太久了,也有意见质疑是否适宜让对文化艺术欠缺认识的普通市民去主导文化区的规划。我们认为,市民的参与是重要的,因为这个也是让大家共同学习、加深对文化艺术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令大家有ownership,能够buy-in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定要举办公众参与活动。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作一个广告,十月份我们就会展开这项活动,即使你不是音乐系或艺术系的同学,也希望你能积极参与,令将来的西九更包容,更多元,更加是你们生活的一部分。

  各位,我已经讲了颇长的一段独白,多谢你们的包容。在开始时,我引用了林则徐的下联,我想以上联作总结,就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简单地说,就是要摒除私欲,才能坚持正道,凭良心行事。这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希望和大家互勉。

  现在,是时候我要拿出勇气,sit down and listen to what you have to say or ask me。对於尖锐、批评的问题,也是测试自己包容能力的时候。

  谢谢。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11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