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署理教育局局长陈维安今日(三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全面检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角色与职能」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首先我在此感谢各位议员今日就高等教育不同范畴提出的宝贵意见。我现在会作出具体回应。
教资会的角色与职能
我刚才在开场发言已简单论述教资会的职能与贡献,我不再在这里重复。为了让院校和公众更了解教资会的职能,教资会近年实施了,并会继续推行多项措施增加透明度。例如教资会已把其背景、政策、程序便览及活动资料上载於网页内,亦计划发表年报。为了加强与公众,特别是院校师生的沟通,教资会主席和委员去年走访了八所教资会资助院校,举行「认识教资会」活动,向师生们介绍教资会的工作和听取师生们对教资会的意见,我相信他们会继续这工作。此外,教资会主席会在每次举行教资会会议后会与传媒见面或发放新闻稿,让公众了解教资会会议的讨论议题。
除了让公众多了解教资会外,教资会亦会进行审视自己角色的工作。例如在2002年进行的高等教育检讨和教资会刚开始进行的「二零零九年高等教育检讨」,当中都包括审视教资会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二零零九年高等教育检讨」将专注研究多项重点,当中包括议员今日下午提出关注的议题,例如香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角色、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情况、高等教育的质素保证、研究支援策略和研究资助模式,以及香港高等教育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内地和区内高等教育的急速发展情况下的定位等。而在研究这些课题当中,教资会会检讨其职能及角色,这是重要的一环,教资会预计会於2010年完成刚才提及的检讨。
就教资会的组成方面,教资会目前有二十四名成员(包括主席),当中四分三为本港及海外的著名学术界人士和教育行政人员,其他为杰出社会领袖。委员当中并无政府官员。所有教资会委员均以个人身份获委任,他们的独立性毋容置疑。或许公众人士可能会担忧海外成员未必会理解香港的情况。事实上,海外成员为教资会提供国际视野,并且以独立於本地院校的立场提供客观的意见,协助我们洞悉世界趋势,维持香港高等教育界的国际竞争力。
教资会成员致力推动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付出他们宝贵的私人时间,在2008年教资会及其小组一共举行了28次会议,就高等教育各项的事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院校角色分工和资源分配
部分议员担忧教资会的资源分配工作,会影响院校发展的空间。对於如何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分配政府拨款,各界或会有不同的见解。一方面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拨出较多资源,供某些选定的范畴或院校运用,让它们发挥所长,在国际间争取佳绩;另一方面亦有人认为应该向体系内所有范畴提供其认为适当的拨款,让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受惠。
我们不能忽视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承受不起高等教育工作过度重叠。教资会在这情况下,建议每所院校因应本身的优势担当独特的角色,尽展所长,同时院校之间应该通力合作,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更加需要善用公帑去促进整个界别的发展和效益。
教资会在检讨八所资助院校的角色说明时,认真地考虑了院校自己订定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订立角色说明是一个谘询过程,绝非政府和教资会向院校施加的规定。这个策略是在尊重院校认定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让院校间既有健康竞争,又能各展所长,避免工作过度重叠,从而确保公帑可以用得其所,巩固整体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
在具体的资源分配上,教资会会坚守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立场。我想强调不偏不倚并不表示要以划一、均等或不加细分的方式向院校提供资助,而是客观地就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和研究项目类别,作出切合各院校所需的决定。
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学术发展计划」是既具策略性而又互动的。在过程中,教资会会与各院校紧密联系。教资会就拨款事宜提出的建议,并不是「由上而下」的决定,而是通过教资会与个别院校的对话而得出的结果。经常性整体补助金批出后,院校在运用拨款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既确保了学术自由和院校自主,亦让院校可以灵活应变。当然社会亦期望院校善用公帑,为其所作的决定负责。为了完善拨款机制,教资会已进行拨款机制检讨,以期在2012-15三年期实施。
教资会在评定各院校提交的学术发展计划时绝对是一视同仁,在学术水平的大前提下,以学生的福祉为依归。教资会的愿景是八所院校都因应本身的优势担当独特的角色,所以会协助各院校尽展所长。
教学用途拨款占教资会资助界别整笔补助金金额的75%,拨款是根据学额、修课程度、课程模式及学科等因素计算出来,每所院校的计算方式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方面,除了历史悠久的大学之外,其实其他院校在研究工作上亦取得骄人的成就,例如香港城市大学领导的三项研究项目在2008/09年度获教资会辖下研究资助局批出1620万协助他们做研究,成为该年度获得最多拨款及项目申请成功率最高的大学。
教学用途拨款
议员特别关注教学用途拨款的公平分配。有些学科需要特别设备和实验室,或须占用教职员较多时间,因此成本较高,而医科的成本特别高昂,这些都是广为世界各地拨款组织所接纳的。
教资会不时检讨不同科目的相对成本。在进行最近期一次的全面检讨后,教资会决定从2005-08三年期起将学科成本类别由17个减至3个,这3个学科分别是「医学及牙医学」、「工程及侧重实验室工作的学科」,和「其他学科」。教资会亦首次公开具体的相对成本加权数值,以增加透明度。
成本类别是按科目的实际需要订定,绝非重理轻文,例如「艺术、设计及演艺」跟「工程及科技」属同一个学科成本类别,而「数学科学」、「电脑科学」等则与「人文学科」、「法律」同属一个学科成本类别。
研究
刚才有不少议员建议改善研究拨款机制。教资会资助学术研究的目标是协助院校追求卓越,绝非重量不重质。现时教资会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提供研究拨款。整体补助金确保各院校具备合适的研究基础设施(例如教学人员、技术支援人员及设备资源等),进行研究及以研究主导的教学工作;而研究资助局(研资局)以角逐形式拨出的研究用途补助金则是为资助规模较大的研究项目而设。
研究用途整体补助金主要是教资会按各院校在研究评审工作中的表现作分配,研究评审工作采用学者评审方式,评审院校提交的学术研究文件,以发掘卓越的研究。教资会在2006年进行最近一轮的研究评审工作,进一步完善评审工作,并且订下研究需要达到国际卓越水平的要求。教资会辖下一个工作小组现正与八所教资会资助院校商讨未来评估各院校研究表现的最佳方法。而以角逐形式分配的研究用途补助金,是研资局按院校递交的研究计划的学术价值,透过学者评审机制进行评审,然后作出拨款的决定。
研资局的学者评审机制广为其他国际研究拨款机构采用。研资局辖下有四个评审小组,分别是自然科学小组、工程学小组、生物学及医学小组,以及人文学、社会科学及商科小组。在140多名成员中,包括不同学科的本地和海外学者。他们都是具声望的学者,能有效确保学术自由和拨款工作公平公正。小组成员在评审申请时,须就每项建议邀请最少五名外部评审员进行评审。外部评审员是来自与申请领域相关的专家。研资局会审议各小组主席建议的资助项目和拨款金额,然后作出最后决定。
研资局对在评审不同类别的研究计划一视同仁。所有申请资助的研究计划,均由研资局的本地及海外专家根据研究计划的学术质素进行专业评审。研究的类别并非决定因素。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较多资源以供添置仪器和聘用研究助理。相比之下,人文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学者自身的时间。所以,研资局特别在优配研究金下设立一个特别拨款,给人文科学研究项目聘请代课老师,以腾出负责研究项目的学者的时间,从而加强对有关研究的支援。
研究合作
研资局透过其「联合研究计划」,促进本港与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和交流。该计划包括与德国、法国、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经济及社会研究理事会的联合研究计划,以及资助香港学者前往美国进行研究工作的富布莱特(香港)学人计划。
除了上述教资会所资助的合作项目外,八所受教资会资助院校亦各自与世界各地(包括内地)的学术及科研机构,於不同的领域及层面上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及研究工作。例如香港的院校已与内地的院校成立了六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题研究及公共政策研究
为了加强高等院校的政策研究能力,政府决定从2008至2009年起四个财政年度继续每年拨款二千万港元资助公共政策研究工作,并调配其中一千万元成立「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以鼓励研究人员进行年期较长及特定议题的研究。此资助计划对社会科学学者尤其适合。
此外,政府最近成立了180亿元的研究基金。我们预计每年拨出最多2亿元资助选定的主题研究。我们将成立一个督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政府和其他界别的代表。委员会将选定与香港的长远利益攸关的广泛主题。除了本港院校现时享有优势的研究范畴,委员会亦会考虑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新范畴。现时研资局的学者评审机制将会继续适用。我们相信主题研究能回应社会增加以香港为本的研究项目的诉求。
政府一直致力鼓励学术研究活动,增加香港长远的竞争力。180亿元研究基金的设立,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投资,亦都显示政府对研究活动的坚定支持。
经费来源
刚才有议员建议协助院校开拓政府资助以外的其他经费来源,鼓励各界捐助院校。我们认同应增强各院校筹募经费的能力,从而为高等教育开拓不同类型的经费来源。所以,政府自2003年以来共推出四轮,每轮10亿元的配对补助金计划,就教资会资助院校筹得的私人捐助提供配对补助金。八所院校合共获取约108亿元的额外资源,当中包括约39亿元来自政府和接近69亿元私人捐款。推行配对补助金计划提升了捐献文化及社会大众对投资於教育的认同。由於配对补助金计划为非经常性计划,我们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是否会继续推行计划,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我们在现阶段仍未决定会否推行第五轮配对补助金计划。
增加公帑资助学额
就增加公帑资助学额方面,我有以下回应,虽然近年来公帑资助的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维持不变,但其他方面的发展亦增加了适龄学童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现时高等教育界别提供公帑资助和自资的学士学位课程,以及不同的公帑资助高年级衔接学额和自资的衔接学士学位课程。这些课程的学额约占17至20岁年龄组别平均人口的25%以上,为有志升学的人士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为了协助自资专上教育院校的发展,我们亦推出了多项支援计划。例如:批地计划以象征式地价批出地段,协助院校兴建专用校舍;开办课程贷款计划提供免息贷款等,协助院校提升质素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质素提升津贴计划则资助各项专为提升专上教育质素而设的项目或措施。
进一步增加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在考虑长远而言是否需要增加公帑资助学额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有关建议对整体公共财政的影响、所需的额外教学设施及宿舍,以及对教学及学生质素的影响等多项因素。
发展香港成为教育枢纽
有不少议员建议政府支援院校在学术和研究方面的发展,以配合香港发展成为教育枢纽。我们非常认同这论点。政府去年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的非本地学生到香港就读与及在毕业后留港工作,当中包括增加非本地学生限额、提供政府奖学金、放宽就业和入境限制等。我们会继续联同教资会推行这方面的工作。
提升管治水平和申诉机制
刚才有议员亦提到要提升院校的管治水平,加强院校运作的透明度,与及须公正处理教职员的申诉。我们去年曾向教育事务委员会报告,根据教资会2002年的建议,各院校已完成检讨各自的管治架构。而个别院校(例如城大和科大)亦已修改他们的法例,以落实检讨的建议(包括改变校董会的组成)及把决定上网等等。此外,各院校亦因应教育事务委员会要求,增加透明度,例如公开校董会的决定。我们欢迎各院校继续致力提高管治透明度,并鼓励院校继续加强与持分者的沟通和交流,共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
至於增加国际学术交流、学生交流活动和加强本地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等建议,在院校自主的前提下,我们将支持和配合院校的工作。
结语
主席,今天的动议辩论有七位议员提出修正案,亦有多位议员发言,足见各位议员都非常关心高等教育这个议题。主席,我今日亦很高兴见到在公众席的一班学生,我相信今日大家在议事厅发表的意见,是希望他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接受更优良的大学教育,我们会认真考虑议员的观点,确保教资会的工作能切合社会的期望,继续维持学术自由和加强香港高等教育竞争力。
主席,我谨此陈词,谢谢。
完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