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环境局局长出席绿色中国第十四届论坛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邱腾华今日(九月十二日)出席绿色中国第十四届论坛就珠三角环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发言全文:

尊敬的林(木声)副省长、潘(岳)副部长、李(清)局长、邝(金江)主席、各位广东省政府领导、商界领袖、专家教授、来宾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的议题是「珠三角环境问题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策」。我认为主办机构是找对了题。事实说明,珠三角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而要应付这个问题必须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寻找对策。让我尝试从过去多年来,特区与广东省的环境合作上,探索双方面对的共同问题和机遇。我希望从四个方面去讨论这个议题。

由改善污染到共建绿色生活圈

  一直以来,粤港两地在环境合作上,建立了许多共同的目标和合作平台,例如2002年双方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2010年大幅减少四种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去年年初公布的珠江三角洲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上述的合作协议,建基於两地对改善空气质素,减少排放污染的共同目标,是粤港两地政府订定的双边协议,这种做法,对於国内的区域合作,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基於多年以来的紧密合作,粤港两地就环境工作,最近也步上了新台阶。今年三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与广东省汪洋书记会面时,提出两地共同研究打造一个以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这个合作构思亦於今年八月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确定公布。「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将突破现时的粤港环保合作模式。它将改变以往专注个别项目合作,转而采纳一个全方位前瞻性的区域性环境合作模式。未来,粤港两地政府将探讨把合作扩展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组合,联合推动清洁生产及绿化工作等以至公众教育及宣传合作范畴。「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这个目标,为两地政府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将来也希望从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扩展至可以让商界、专业团体、绿色团体、学者以及市民共同参与和合作。

  由共同治理个别污染的双边合作,发展到共建优质绿色生活圈的区域发展是一项思维上和策略上的进步。因为双方的合作关系由整治几个污染问题推展到全方位的城市发展和生活形态的建立。我们希望这种思维可以更灵活和深入地连结粤港两地的长远和持久利益,有助整个珠三角的持续发展。
 
从发展到带动粤港合作,达到互利双赢

  互利双赢是任何合作所期望达致的,但如何达成这目标,却是合作的最大挑战。区域合作,若单从治理角度出发,又或只完成一些减排的硬指标,往往带来许多规范性的制约,但双边之间的督导和监察,若没有考虑两地不同的经济和发展差异,往往难於持续。

  所以,我认为应以「发展」的观念来建立粤港两地的环境合作,是可以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特区政府的「进步发展观」,都不约而同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及建设和谐进步的社会为目标。

  国家的环保事业发展迅速,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各项环境保护的指标,并在全国各省市一步一步执行落实。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及香港特区,应具备足够条件在环保工作方面担任先行者,较国家其他地区先走一步,也多走一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特区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如果能进一步优势互补,双方可以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推动新方向阶段。粤港进一步的环保合作,应本「从发展中维护环境,从环境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理念,将环保作为一项发展策略及投资策略,目标旨在提升两地的整体竞争力,并会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环保发展方向,将地区环保合作塑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生活圈。

  所以,两地提出的优质绿色生活圈构思,其实是具备了互惠互利,互相理解和共同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广东省具备市场条件、工业基础和地理空间,让环保技术开发及应用、环保产业得以全面发展。而香港作为国际枢纽,在引进国际资金、转介先进技术、提供优质管理经验及建立绿色文化等方面则可作出贡献。去年特区政府在广东省推出的「清洁生产试验计划」的成效证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不但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还有助企业解决产业转型,降低成本及增强竞争力。研究开发环保产业将有利区域性的环境保护,而且有助吸引资金及技术流入,推动整个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

结合区域和国家政策,提升竞争力

  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是区域发展的目标,但也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政策配合。以能源政策为例,特区一直以来有本身的能源供应,近年亦逐步加入与内地合作的能源生产及供应,当中包括粤港合资兴建的大亚湾核电厂,供应电力予香港,以及香港两家电力公司分别由海南及深圳天然气输到香港。能源的使用和环境改善息息相关。今年八月底国家能源局与特区政府签定的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好是地区与中央政策结合的最佳例子。从特区的需求来看,延续核电合作和电力供港,补充海南岛气源在2013年后的不足,以及增加天然气用於清洁发电,都是刻不容缓,也是特区民众所渴求的。

  从区域发展来看,备忘录承诺透过西气东输二线新建到深圳的天然气管道,以及在省内合资兴建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都对珠江三角区域增大使用清洁能源的份额,有正面推动的作用。能源供应在今日的国际社会间需求紧张,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的政策考虑。特区和广东省携手合作增大区域清洁能源供应,对於区内发展和环境改善,有重大的意义,也扩大了两地的合作基础,向建立绿色生活圈迈进一步。

连结企业,缔造商机,推动发展

  订定减排指标,监察执行法规是政府的工作。但要推动区域建立优质生活城市幠,改善民众生活和环境,就不能单靠政府,而必须结连企业,为发展注入动力。

  事实上,在区域环境改善的策略下,我们不难缔造更多商机,让更多企业参与。就以上面谈述几个近年重点环保计划为例,当中有不少的投资机会。

  我先前谈过,特区去年推出的「清洁生产试验计划」,成效显著。就此,特区今年年初进一步拨款9,300万元推行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除了政府注入资金支援外,亦为两地以及海外的环保顾问工程及服务行业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珠三角的港资企业为数达56,000家。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会先为约1,000多家企业进行检验和审查。计划开展后,我们期望成功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达致减排节能的企业,会将成功的经验幅射至其他企业。当中产生的商机也不限於生产工程的改善,还有银行的环保机器设备贷款。

  在拓展清洁能源方面,先前有关新增天然气的管道和新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对於两地企业来说,正是新的商机。特区的电力公司及煤气公司,可以借助上述的新发展,参与投资,而内地的石油公司,也可以增加输港供气,以市场价格,供气予特区。

  在都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特区和珠三角的城市群,其实面对十分相同和类似的问题,而许多解决的措施,都系於节能减排。以节能为例,能源效益和建筑物的设计、兴建和设施提供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应用和市场机会。特区有40,000幢楼宇,而每年新建的建筑物达600幢,珠三角城市之数量当然倍於此数,因此,珠三角的市场将可吸引国际间最有效的节能技术和设备。而最近杜邦公司分别在特区科学园及深圳建立有关太阳能电薄膜技术,也是一个十分强而有力的证明。

  此外,广东省在发展清洁能源及再生能源方面有很大空间,香港也可协助引进市场资金与技术,两地可就未来区域性能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共同研究合作发展清洁能源的可能性。开拓清洁能源既能推动改善整个区域的空气质素,又可为广东省注入新的经济动力。在节能方面,香港有不少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益方面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有助继续推动两地在排污方面的合作。

  在建立循环产业方面,粤港在研究共同开拓环保产业、转废为能、鼓励回收方面应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广东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香港则可研究资金及技术的投入,让区域内回收物料可循环再用。

  最后,气候变化的问题在国际社会间愈来愈受重视,而当中亦因而发展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的商品市场。特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就CDM(清洁发展机制)及碳交易方面,也具备条件,作为交易市场。特区的交易所也正就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总结

  各位,从最近的发展可以看到,环保的议题,已经由过去认知的阶段,走到现在行动的阶段。环境保护、规划、防治等工作,以往一向走在经济发展活动后面。现在,人们都不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负担,而是一项有回报的投资;以往企业采用被动的末端防治政策,现时很多厂商都会主动从产品设计、工艺、生产流程入手,减少污染物排放,并降低生产成本。

  如何达致环境保护及经济效益两者兼容并存的双赢局面,谋取商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实在是有赖商界和政府及有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多谢各位。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7时2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