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革命·蒙太奇 大银幕重温电影大师沙治·爱森斯坦经典作品
******************************

  电影巨匠沙治·爱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拍片不多,但影响力却异常深远。以蒙太奇为论,他每一部电影都是美学示范作,蒙太奇在他手里不单是剪接技巧,而是处境、生活,影像所制造的激情场面,冲击观众的感情。他的作品见证了俄国革命的理想,纪录了人民力量的豪情,更是电影入门者的必修科。

  为纪念他逝世六十周年,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电影节目办事处主办,资深电影人罗维明策划的「世界电影经典回顾2008」,下月以「沙治·爱森斯坦」为专题,回顾他多部经典之作。六月六日至八日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院、六月十四日及十五日在香港科学馆演讲厅,和六月廿二日在香港太空馆演讲厅放映,而九月份的「世界电影经典回顾」将放映六十年代日本新浪潮电影。

  是次放映的电影包括爱森斯坦的扬名之作「布尔什维克革命三部曲」:《罢工》、《波特金战舰》及《十月》;蒙太奇美学经典《新旧路线》;他第一部有声电影、配乐激昂的《阿历山大·涅夫斯基》;描述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事迹的《恐怖伊凡I及II》;受墨西哥绘画艺术启发灵感而拍成的《墨西哥万岁》及剪辑成纪录片的另一版本《墨西哥艳阳天》。

  为配合是次放映,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在放映电影《罢工》后,资深影评人岑朗天、郑传钽及罗维明,将在香港大空馆演讲厅主持「革命·电影·政治:爱森斯坦电影人生」讲座。粤语主讲,免费入场。

  爱森斯坦不但是前苏联的电影大师,亦是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及评论家。一八九八年出生於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自小热爱阅读,漫画,对剧场有深厚兴趣。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他服役期间已参与戏剧制作,革命结束后他加入中央工人剧场,投身舞台剧,学习「即兴喜剧」并实验「吸引力蒙太奇」效果,学懂计算和组织观众反应,成为当时甚获注意的舞台剧导演。一九二二年他正式接触电影,除参与剪接费立兹·朗 (Fritz Lang) 的苏联版《玩家马布斯博士》,更发表了对电影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纲领性文章《杂耍蒙太奇》。

  蒙太奇,当年苏联电影艺术的流行词,每个导演都琅琅上口、实验、实践,但只有爱森斯坦精研细究,发扬光大变成创作美学体系。蒙太奇在他手里,不单是直接、连续式、跳接等一般剪接技巧,而是透过不同镜头影像的组合,彼此冲击,创造出比直接剪接更具冲击力及影响力的场面,加强剧情的张力及电影感。

  他对於电影艺术有独特的看法,他不喜欢写实,而是渴望在银幕上表现丰富的想像,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一九二五年他的第一部长片《罢工》把剧场风格及蒙太奇理念结合得如鱼得水。二十七岁完成了《波特金战舰》(1925) 而扬名天下,成为轰动影坛的风云人物,影片中一些画面更成为电影学院的教材,此片亦为各国电影资料馆争相收藏。他拍的《十月》(1925)、《新旧路线》(1929) 虽受批评,一九三八年的《阿历山大·涅夫斯基》却令他再次扬名影坛。

  他的一生随苏联的政治历史波涛起伏,电影大多与政治社会挂勾,经常以俄国革命历史题材借古喻今,亦曾被批评歪曲史实以偏概全,但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基调,一直贯穿他的作品。

  他首部默片《罢工》描写苏联革命前的处境,资本家为富不仁,工人生活受尽剥削。影片部份场面激情澎湃,节奏紧凑,和今日荷李活动作片不相伯仲,可想像当年初映时的石破天惊。

  《罢工》的成功,令爱森斯坦再接再厉重现一九○五年的革命事怺。《波特金战舰》的故事以叛舰事件作为主线,但爱森斯坦重访奥德萨码头阶梯,一时感慨,决定加重笔墨,以阶梯屠杀事件重现「血色星期日」的惨况。「奥德萨阶梯」一场戏更成为电影史重要的一章,透过蒙太奇技巧,平民大屠杀一场戏变得扣人心弦,冰冷的沙皇军队无情的镇压,人物表情的冲击,使得屠杀场面变得刺激万分。本片虽是七十多年前的默片,现在观看仍然深深震撼人心。

  一九一七年十月发生了俄国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革命。爱森斯坦以半纪录片形式,把列宁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高压统治的史实拍成《十月》。影片插入不少新闻片段,开始他的无故事叙事实验。影片获一九二九年美国评论议会大奖最佳外语片。

  政治气候瞬息万变亦迂回曲折。《新旧路线》原名《总路线》,爱森斯坦借一名农妇说服同伴组成集体农场,改造了生产机器的故事,鼓吹党内温和派提倡农民自组合作社。本来是与彼得格勒苏维埃政府总统托洛斯基合作的产物,后来托洛斯基被斗下台,党政治立场改变,史太林要求重拍重剪。但即使路线再改,亦无碍爱森斯坦对制作的驾驭能力。片中镜头组合紧密繁复又多变,蒙太奇美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连荷李活影人也写个服字。影片获一九三○年美国评论议会大奖最佳外语片。

  一九三○年代有声电影出现,爱森斯坦以精工雕琢的史诗片《阿历山大·涅夫斯基》作为他第一部有声电影。当时正值世界大战,影片打正爱国主义旗号,拍出十三世纪俄国战士保家卫国,抵抗外敌的英雄事怺。影片不单被政府拿来激奋民心,对抗当时强大的纳粹德军,当中伟大场面、豪情壮志,更深深地感染了欧洲各国,跟风制作爱国战争片。谱写出激昂配乐的浦罗哥菲夫 (Sergei Prokofiev)更成为音乐大师,由配乐改编的清唱剧更场场爆满,影响力一时无两。影片夺一九三九年美国评论议会大奖最佳外语片。

  一九三○年,爱森斯坦辗转来到墨西哥,决定拍摄一部有关其丰厚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墨西哥万岁》。他原意把它分成四部分,以浪漫爱情故事为中心,并以生死课题贯穿。爱森斯坦与摄影师拍摄超过一年,把异国风情细致捕捉,可惜史太林指爱森斯坦是国家叛徒,向投资者施压叫停拍摄。发行公司为了不致血本无归,剪辑成另一短片匆匆上映,又将毛片当作资料镜头分割卖掉。《墨西哥艳阳天》(1940) 是本来有份参与的编剧,把片段剪辑成这一部介绍风土人情的记录片版本。虽是如此,沧海遗珠之丰盛,剪成不同版本亦各有特色。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后来有机会根据原剧本意念重组片段,让《墨西哥万岁》(1979)得以重见天日,影片更获一九七九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金奖。两部影片将同场放映。

  由於爱森斯坦是国内外极具名望的导演和电影学家,故破格获政府默许自撰剧本,开拍描述十六世纪沙皇伊凡四世的历史电影。《恐怖伊凡I》(1945) 由伊凡四世加冕开始,他对外军事果断英明,对内与奸险的皇亲国戚斗争,但妻子被人毒害,伤心绝望的伊凡自我放逐,最后人民大排长龙要求他回国。史太林自比伊凡,以为爱森斯坦对他歌功颂德,颁了一等奖给他。影片获一九四六年卢卡诺影展最佳摄影。

  谁知爱森斯坦在《恐怖伊凡II》(1958) 笔锋一转,揭开伊凡真面目,宫廷阴谋倾巢而出,伊凡以独裁手段变革,触及大屠杀史实。爱森斯坦初次把黑白与彩色画面融合,在结局一场呈现,叫人眼界大开。史太林对号入座,深表不满,在一九四六年颁令禁映,直至一九五八年才得以公映。两部影片的摄影钜细无遗,男主角演技非凡,普罗哥菲夫的配乐与影像浑然天成,成为俄国电影音乐典范。爱森斯坦其后一直奔走,争取修改,重拍,甚至开拍构思中的第三部,直至一九四八年逝世。

  除默片外,其余电影为俄语对白,设英文字幕;《恐怖伊凡I 及 II》设中、英文字幕;《墨西哥艳阳天》为英语旁白,不设字幕。

  票价五十元,全日制学生、六十岁以上高龄人士、残疾人士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每次购买六至十张门票可获九折优惠;十一张或以上获八折。订票热线∶二七三四 九○○九;网上订票∶www.urbtix.hk。

  节目详情及折扣优惠可参阅於康文署辖下表演场地备取的宣传单张。查询电话∶二七三四 二九○○,网址∶www.lcsd.gov.hk/fp。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8时51分